解读“新四化” 新四化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十八大”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中国经济寻找新方向和新动力,未来会主管中国经济事务的李克强的发声就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点。到目前,李克强主要的发声是在其所在的山东代表团上。这次发言中,李克强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重点突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超过了33年前设定的目标。在“十八大”上,李克强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题。信息化也有提,但和这三化一起提的比较少,这次李克强比较清晰地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新四化”。“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较多的剩余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关于这四化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然,李克强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地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的领导人需要为此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推荐访问:解读 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