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心得800字 [新课程背景下再谈初中体育课分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摘 要 关于体育课教学如何改革,教学方案怎样实施,近来产生了很多新思想,新的理论。笔者从常规体育课的教学视角对体育课的分段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体育课分为“20+25”的教学模式,还就此模式中依据和教学内容做出一些说明。关键词 分段 有意注意 学习疲劳 意志体育课的分段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涉及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过去的体育教学被称为“三段式”教学或“四段式”教学,即“10+30+5”模式,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按“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来分段进行体育课。如今的一些教学过程设计,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翻新,有的课被分成7、8段甚至更多。按目标分段的有,按情感体验分段的有,按学习方式分段的也有,或者是按兴趣直接分组的整体式。笔者在一些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就看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体育课教学分段,不得不承认这些老师在设计课时都是花了很多心思、精心准备的,这些课也能得到很多人的赞赏。但如果对这种“紧凑”加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过程紧凑的安排代表一切的教学进程均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的一方完全是被动的,一切以教师的设计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空间。如果从实效性来说,这些课从个案上看,也许是成功的(因为我们评优质课时,往往就是从评定这些非常规课来决定某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但上面的这种课并不适合我们常规体育教学,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往往被泛化,让体育教学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任务,体育教学的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同时并举,好像抱负很大,其结果什么都想抓什么也都抓不住,这一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比如,某节示范课,教师通过“激情导入—愉悦身心体验—增进合作—互动探疑—互动解疑—掌握技能—成果展示”这样的教学程序来组织学习,在有限的45分钟里,特地安排出“讨论、探究”时间,给人以热闹和精彩的印象,好像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这背后却是华而不实,这是精心包装的表演课,根本不具有真实性、有效性。还有一种课,就是过分强调新课标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整节课就是按兴趣进行分组的自主练习),最后导致体育教学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教学,这都是对新课标的误读。这些课都忽视了体育课程中一个最本质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即使过程中穿插有一些素质练习,也都是走走过场,根本不是按锻炼身体的原则进行,也起不到多大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其实传统的“三段制”体育课教学本身并没有错,任何课程教学都需要分段,怎样分段也不是最重要的,具体还要看怎样实施。本人按心理学中青少年学生注意的规律,把体育课分为“20+25”的教学模式,即前面的20分钟为教师主导时间,主要包括准备部分和一定运动量的素质练习,这段时间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明确学习目标,有计划的不折不扣的完成学习任务。后25分钟为学生主体练习时间,包括学生兴趣项目练习和自我放松与结束部分,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教师规定的范围之内选择运动项目,自我调节对运动量的控制,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前面的20分钟为教师主导时间,根据心理学中,青少年注意的稳定性规律,初中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能维持30分钟,以20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学习很多东西,而注意力不会分散。但“有意注意”的特点是容易造成疲劳的堆积,超过一定的时间,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达不到学习效果,再往后去,就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厌烦。教师主导的时间其实就是需要学生进行“有意注意”的时间,传统的体育课就是因为教师主导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结果是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后25分钟为学生主体练习时间,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心理学称之为“有意后注意”时间,这是一种有目的的而又无需意志努力、既放松而又专注的注意。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有效的消除前面学习中积累的心理疲劳。二、符合学生身体锻炼原则在前面的20分钟时间里,安排的内容是课堂常规、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练习。无论体育课怎样改革,课堂常规是不能少的,而准备活动也是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之前不能省的,这点不用赘述。关于身体素质这块,有人可能认为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要进行,笔者认为初中生每周三节体育课,而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一周至少也需要三次,身体素质锻炼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才能坚持进行的,多数初中生自身的约束力有限,还没有达到无需督促,就能自觉进行的程度。虽说有阳光一小时活动,但那种活动多数属于无需意志努力的感兴趣的技术学习范围,对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显然不能与有教师指导并督促进行来得更有效率。至于有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身体素质练习,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方面负有责任,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去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练习。至于有些学生不爱进行身体素质练习,那就要教师在思想上多下工夫,跟他们讲清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区别,体育课是有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不能把体育课等同于体育活动课。后面的25分钟时间,为学生主体练习时间。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项目进行自主练习,需要说明的是自主学习与自由活动不同,自主学习事实上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一)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有事先计划和安排;(二)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有自我监督和评价;(三)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有调解、修正和控制。而教师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巡视指导各组之外,还需要特别辅导一些无体育兴趣项目或兴趣仍需培养的学生,让他们找到一项适合自己进行锻炼的项目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由于有了前面的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有所体现。下面的自主练习时间,对于能力强的“吃不饱”的同学,他们会利用这段时间,不惜体力在自己的兴趣项目上投入的继续锻炼,而对于“吃得饱”的同学,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自我调节,在兴趣项目上进行一些技术性练习。需要说明的是,最后的课的结束部分可以看作是学生自主练习的延续,包括有学生的自主放松,教师的本课小结,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三、符合新课标对教学方案制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应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从地区的实际看,我们现在有体育中考,需要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和专门技术练习。从学校实际看,就是看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看,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有所下降,需要进行一些身体素质的强制练习。而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学生要有一些自主练习时间,去拓展他们的兴趣项目。这些要求在我的“20+25”分段模式中都有所体现。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该模式中安排有一定的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使课堂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会有较强的实效性。安排有自主练习时间,让学生去进行兴趣项目练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课的程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简单易行。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确有新的理念和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念和理论,对于我们修正和完善我们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无疑是有益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改一定要建立在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上的。总之,笔者认为真正的实用体育课,应该在能达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尤其在教师乐教这方面,以前我们总提倡任劳任怨,老“黄牛式”教学,而对教学效率少加考量,总认为吃苦就没错,结果很多老师这样做了,到最后不但对教师的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弄得教师心理也很疲劳,时间久了,再勤奋的人也会厌倦,就像笔者曾听过的一些示范课、研讨课那样,是不具有多大推广价值的。通过“20+25”课堂分段模式的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要上出有推广价值和有生命力的课,课的分段宜简单不宜复杂,程序要便于操作。要善于变繁为简,就像有一句话叫“发明自行车的人一定不是个勤快的人,勤快的人是不会在乎多走几步路的”,这说明要让自己达到目的又要“舒服”是要花更多脑筋的,课改也是一样的,还需要我们多实践多探索。参考文献:[1] 蔡士凯.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6).[2] 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3] 毛振明.一堂体育课如何分段[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

推荐访问:分段 体育课 新课程 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