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实现心灵与文本的交流|文本,读写结合,信息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我在讲授《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文章语言自然、率直、朴实无华,平淡中见真情,根据文字特点,我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萧红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她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她深深的爱和温暖,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想象不同形式的写作活动,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一、研读文本是实现读写结合的基础
  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首先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觉得稚嫩,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内容,可是越读越察觉萧红的了不起。成年后历经磨难的萧红,以四五岁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验世界,用年幼孩子的口吻表现童年的自由与快乐,让我也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进入她美好的世界。渐渐文章的主题清晰了:祖父的爱,让她的童年快乐自由。文章的思路清晰了:在这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文中的快乐、自由和爱,不仅体现于萧红在园子里干的各种趣事上,更体现在萧红那一次次特殊的反复句式里。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重点明确了:引导学生在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品味,体验萧红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她深深的爱和温暖。课堂流程清晰了:通过朗读,初步感悟这个“自由”的园子,再通过品读趣事,感悟祖父对萧红的“爱”,然后找到合适的写作切入点,实现“工具”与“人文”共舞。
  二、品读与思维训练架起了读与写的桥梁
  一般来讲,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使“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为此,我先带着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第十三小节,感受园子中的自由。在这个自然段中,萧红把物当作人来写,用萧红式的特殊反复句借景抒情,让读者与文字做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在这样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文眼“自由”,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子植物与动物的自由生活,拓展了说话训练:“番茄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辣椒愿意长多辣,就长多辣;冬瓜愿意躺在哪,就躺在哪……”带着自由感悟,寻找自由根源——祖父的爱。
  祖父对萧红的爱,文中体现出来的事情很多,怎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呢?我重点抓住了种菜、铲地和浇水这几件事,紧紧抓住了祖父的“笑”和她恣肆的“闹”,紧扣“瞎闹”“乱勾”“乱闹”三个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了解是祖父的爱给了萧红一颗自由的心,做什么都是自由的,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父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抽烟,我就……”骤然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们都愣了一下,但仅仅几秒过后,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祖父抽烟,我就吃棒棒糖”“祖父抽烟,我给他点火”“祖父抽烟,我就抓蝴蝶” ……这种萧红式的独特语言马上被学生内化并灵活运用,实现了阅读与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实现心灵与文本的交流
  如果说阅读与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读写结合“点”的恰当选择,就能使读与写相辅相成,实现心灵与文本的交流。于是,我带着学生再次回到第十三小节,配乐诵读,加深了对“自由”的感悟,快乐的体验深刻在学生心间。这时,感情一转,告诉学生,萧红在《呼兰河传》的结尾又写到了这座园子,但笔调完全不同。我请学生配乐朗诵了这段文字,设计了想象写作的环节:萧红是怎样写这段文字的?有学生这样写道:“那时,她心情非常沉痛,一边流泪一边书写,有时因为心情沉重,下笔很重,划破了稿纸;有时泪水沾湿了稿纸,写下的文字被她的泪水染化了……”通过写,学生升华了对这座祖父园子的认识:这座园子是萧红历经磨难后的“心灵家园”。
  我想,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由写作促进阅读,学生一定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读写 文本 心灵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