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头【令人眷恋的狮子头等】

  令人眷恋的狮子头  作为義和三宝之一的张氏狮子头以它鲜亮的颜色和软嫩的口感征服了很多客人的胃,但其实这道菜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张均先生祖母的私家秘方。在张先生儿时猪肉很稀缺,很难满足一家人的需要,所以张先生的祖母便将馒头混合到肉馅里,又配以咸甜的料汁,便成就了这质地绵软、鲜嫩爽口的味道,就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总让人有吃不够的感觉。很多人尝过这道狮子头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味道,产生某种心灵共鸣,我也不例外,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人,或是祖母,或是母亲,费尽心思地将有限的食物烹制成令人难忘的的美味。在这狮子头中能品味一种对亲情的眷恋,对家的向往。这道狮子头操作并不复杂,只要注意几个要点便可成功复制。首先,肉馅的肥瘦比例是1 : 1,经过厨师多次尝试,证明这个比例的口感最好;其次,1斤肉馅中要加入1个馒头,因为馒头可以吸收肥肉的部分油脂,这个就是我们店狮子头不油腻的关键;最后,搅拌肉馅时不可以上劲,只需将调料和肉混合均匀即可,因为上劲后会使肉变紧实失去松软的口感。
  虾饺为什么好吃
  在广东喝茶或者是在经营广式茶点的餐厅喝茶,总会被那些种类繁多、好吃美味的广式点心蒙蔽住我对“饱”的意识。尤其是喝透了浓浓的铁观音或是乌龙之后,饥肠辘辘使得那些点心变得味美无比。在众多的广东点心中,我最喜欢的是虾饺。原因很简单,就是虾饺好吃。
  虾饺是广东茶楼里最典型的点心。上个世纪20年代在广州河南漱珠岗的一个茶楼里创制出之后,很快就风行了广州的茶楼,成为茶点中不可缺少的点心。香港美食家维灵把虾饺的水准如何看成是评价一家茶楼点心水准高低的标准之一。他说:“点心水准如何,老行尊只要看三样便知梗概,一是虾饺,二是叉烧包,三是莲蓉酥。虾饺要晶莹剔透,白里透红,皮薄面爽韧,成月牙型,最少有十褶,馅要有笋、有虾、有汁,虾要爽滑弹牙有真味。”幽暗的小蒸笼里,端坐着三个晶莹像胖娃娃一样可爱的虾饺,透过半透明的饺子皮,可以清楚地看见红白相间的虾仁,进而再看,依稀可以看到鲜嫩的笋丝和近乎透明的汁液,未吃已经有些醺醺然了。
  虾饺好吃,在于原料新鲜,制作讲究。虾要用手剥的活虾,笋坚决用最鲜嫩的部分,饺子皮则是用澄粉(吸取面筋的面粉)加猪油、盐和水精制而成。馅料里一定要有猪油,这是保证馅料和汁液鲜美的必要条件。不用猪油,虽然可以吃到虾仁和笋丝,但是香气上却要差了许多。猪油使虾、笋、皮的味道在汁的渗透下发挥、交融到了极致,虽然现在人们因健康的原因逐渐摒弃了猪油的使用和食用,但是要做出味道鲜美的虾饺,没有猪油是万万不能的。
  王府半岛酒店凰庭餐厅的虾饺属于改良版。虾饺上面夹了一片鲜带子,丰富了口感,增加了鲜度。只是肥美的带子压住了虾仁的味道,虾饺本该有的鲜香减了不少。嘉和一品粥交道口店的虾饺也值得尝尝,虾饺的澄皮几近透明,接近了广州点心的标准,馅料也香,虾仁很有咬头;中国大饭店夏宫餐厅的虾饺是一位有着30多年粤式点心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制作的,一个虾饺里有两个虾仁,伴着芹菜碎、笋丁、肥肉粒,汁液饱满,味道鲜美。粥铺宏状元的虾饺水准极差,没吃过这么难吃的虾饺,难吃到你不想再看见它摆在你眼前。虾仁暗黑,一点弹性都没有,咬下去和咬朽木一样,而且还有股子腥味,面皮黏糊糊的粘牙。
  曲靖老街品黄豆腐
  曲靖的阳光总是灿烂,早上的阳光洒在西门街上,给这条斑驳的老街带来一点奇异的光泽。西门街破败狭仄,窄窄的街道两旁都是民间小店,这几乎是曲靖最老的街道了,它在这座工业城市的中心倔强地存在着, 承载着许多曲靖人的日常生活。老街两旁的屋瓦漆黑,上面长满杂草,临街的都是商铺,出售的货物五花八门,有古董店也有床上用品,有小吃店也有香油坊。每天这里都是一个硕大的菜市场,各种新鲜的蔬菜沿街摆放,卖菜的多是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种种蔬菜都新鲜水灵。许多新鲜的蔬菜叫不上名字,比如千针万线草、新鲜的茨菰,大葱是安宁弯葱,辣椒则是邱北辣椒,自然少不了火腿,产自宣威,石榴正当季,来自蒙自的甜石榴摆放的诱人。
  这里也是小吃荟萃的地方,在老街的一角有黄豆腐,如同门帘一样挂在街边。黄豆腐,被称为“云南十九怪,豆腐挂着卖”。这是宣威倘塘镇的特产,豆腐黄得有点鲜艳,挂成一串串,中间杂以玉米芯。黄豆腐的制作工艺比一般的豆腐讲究,尤其点膏的时候,俗话说‘豆腐好不好,全凭石膏放得巧’。来自高山上未曾施肥的黄豆,用该地特有的黄石碴矿泉水浸泡后,进行研磨、烫浆滤渣、酸浆点制、包块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挂等工序,最后形成小镇上独特的一景。
  吃的时候很简单,将黄豆腐取下来,放在火上烧烤,佐以酱料。酱料分为两种,干料和湿料,入口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一种干辣爽利,一种阴柔绵长。
  卖黄豆腐的小姑娘说,之所以豆腐呈现出黄色,是因为添加了姜黄,姜黄是一种外形类似姜的植物,味涩,将它晒干后,打成细末,用来煮豆腐,煮出的豆腐有一种别致的香味。
  淡定的“蛋挞先生”
  “蛋挞先生”是一位名叫安德鲁的英国人,他机缘巧合的在葡萄牙一个叫Belem的小镇上吃到当地修女做的一款叫做Pasteis de Nata的甜点。在移居澳门的时候他将这款甜品带到了澳门,将其改造成一种叫做“蛋挞”的小点心,并且在一个叫离岛的小岛上开了一家自己的甜品店。他还凭借做蛋挞的手艺,娶到了他的中国妻子,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从此过上了蛋挞一般香甜可口的生活。”
  如果安德鲁先生的故事只讲到这里,听起来该多么完美!但他的妻子跟他离婚了,并将他的蛋挞配方卖给了KFC。离婚后的安德鲁先生依旧经营着自己的小店,每天11点打开店门,只做固定数量的蛋挞,卖完就关门。如今50多岁的“蛋挞先生”更加不在乎挣不挣钱了,也不接受媒体采访,反正蛋挞不愁卖,对增加销售额这件事他也没有兴趣。每天关门后他都会去海边散步吹海风,这样的生活态度透着一股自在坦然。
  KFC的出品无法与这小店的蛋挞相提并论,难道是他的妻子并没有拿到真正的配方?我更愿意相信是手工制作打败了工业化生产。“蛋挞先生”的另类与淡定,就这样以一种奇妙的、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方式融入了小小的蛋挞之中。

推荐访问:眷恋 狮子 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