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教师的创新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创新教学效能感对创造性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就此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校能感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经济改革和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如此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在经历了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禁锢之后,看到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只是一味地囤积知识,学校培养出了太多考试能手,却难以培养出问鼎诺贝尔奖的创新精英或世界公认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创意大师。规范化的教育模式、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固然在我国对于人才的选拔有其成绩斐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使学生只善于接受传授式的教育,所有的思考方式都离不开教科书和老师所灌输的知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各国都在强调创造性教育,我国也于2000年颁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可见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教育实践。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性教育的具体实践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重视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勇于突破创新,对学生的创新之举给出反馈。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或创新意识,即创新教学效能感。
  一、教师创新教学效能感的起源和定义
  在20世纪50~70年代,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人们将思维视为不可触碰的黑箱,为了改变这种观点,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的心理运作受个人认知机制的影响,提出自我效能感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能否获得成功所具有的信念,当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将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某项任务。在该理论中,班杜拉等人明确指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新知识的发现或创作型作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创造力的实践中,自我效能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从自我效能感理论衍生而来的,在教育界和心理界都备受关注。
  班杜拉(1989年)认为,教师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这种信念表明了教师对本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教师有了可以帮助学生的自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更加敬业和认真。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结合以上概念,台湾学者林碧芳提出教师的创新教学效能感,即教师从事创造性教学工作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及其影响学生学习程度的知觉和信念。同时她参考Gibson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以及魏方亭编制的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了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3个维度构成,即自我肯定、负向自觉和抗压信念。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韦氏大字典》中对创造的解释为“赋予存在”,具有“无中生有”或“首创”的性质。创造力则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外教育界都非常重视:日本政府曾制订了许多教育政策、法律和法令,但作为核心的政策则是“开发人的能力政策”。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发起一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运动中说:“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我们能否成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我国政协委员在商讨育人大计时也迫切地感到:创造性人才、适应性人才、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工作者等都是我国在现实社会所依赖的人才。对学生而言,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就教师来说,应制订创造性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从而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利用创造性思维策略,让学生有应用想象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创新效能感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那么有着高创新效能感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呢?对此,本人做了简单的调查。
  首先,我选择了南京某省重点中学初二236名师生作为测试对象,对其中的35名教师发放了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3个维度,即自我肯定、负向自觉和抗压信念。收回有效问卷29份。对剩余的201名初二学生进行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TTCT)。TTCT包括7个主观项目,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维度。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在有效问卷中,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后发现,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高于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底的教师所在班级。由此可见,教师的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是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效能感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一直以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念以及“为考试而教”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影响颇为深厚,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确定全新的目标理念,树立全新的“师生观”,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问。其次,一名老师一般只教授某一门固定的课程,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他们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学活力,学生自然会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思维定式,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最后,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信任的工作氛围,对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不再是单纯地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消除他们担心因创新教学而使学生成绩下降的顾虑,增加他们将“为考试而教”变为“为创新而教”的信心。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创新效能感对教育活动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促进教育事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洁英,王嘉毅.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1998(6).
  [2]林碧芳.中小学教师创造创意教学效能感与创意教学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之检验[D].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辛涛,申继亮.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教育研究,1994(10).
  [4][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教育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效能 创造力 培养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