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品读感悟,,自主探究发展】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品读”的教学实验,充分发挥阅读的理解、体会、感悟功能和表现功能,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读,构建以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提高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如下教学流程可以大大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打造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高效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质疑课题(寻求问题)—初读感悟(初试问题)—整体把握(理解问题)—再读分析(明晰问题)—回归整体(解决问题)—升华主题(拔高问题)—拓展延伸(延伸问题)”下面我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跳水》一课为例,就如何按7个环节上课做一肤浅的阐述。
  一、质疑读题,寻求问题
  在用简洁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并板书了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谁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怎样?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红粉笔依次在问题前写上“人物、原因、结果”几个字。学生一看我写的,马上明白了我在暗示他们,可以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提出更多的问题。于是又有了三个问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跳的?我又将问题列在黑板上,并在前面注明“时间、地点、经过”。这些环节的设置,就是给学生思考的先机,为引导其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初读感悟,初试问题
  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到除了“跳水的原因”尚不明确外,其它五个问题学生已基本了解。这个环节仅仅是学生对课文浅层次的认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此时解决不了也没关系,留到下一环节——整体感知环节。
  三、整体感知,理解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更完整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提了一个要求:用几个字简洁地说明人物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思考完了以后,我请几个同学回答,但是说得不够简洁。于是我指着板书,让他们按照六要素的提示再概括主要内容,果然,这一次每位站起来的同学都能基本简洁地说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时,我把小黑板挂出来,上面显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用填空的形式出现的,我等待他们的回答。由于有了前面的反复总结、概括,此时学生填空已是轻而易举了:风平浪静的一天,一艘轮船正在返程途中,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抢走了他的帽子,孩子追猴子时步入险境,在这危难关头船长用枪命令孩子跳水,使他转危为安。这时学生在第二环节不理解的问题“为什么跳水”也得到了解决。这个环节耗时多,很多时候收效甚微,教师要一点点地引导、暗示学生,直到学生把话说完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简单的事,不是某个年段的目标,而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正确引导。
  四、再读分析,明晰问题
  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讨论:谁是作者要塑造的中心人物?通过辩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船长。于是我把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作为统领这节课的主问题,后面的教学就以此为旗帜全面展开。备课时教师要熟透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提出一两个把握文章命脉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悟人物形象,切忌提太多简单的、琐碎的问题,把文章割得四分五裂,破坏了原有的整体美,使课堂上出现教师频频追问学生,学生的回答简单没有深度的现象。
  大家围绕问题开始和组内的同学合作学习,他们边读边勾画相关词句,并且不时做着批注,小组长组织大家积极投入地讨论着,记录员不停地记录着。在接下来的汇报环节中,每组都站起了一个发言人,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从“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这两组关联词中可以看出船长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从“他立刻瞄准,喊……”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中了解到船长是这样救儿子的,从中感受船长的冷静、果断、机智、慈爱……无论学生的观点怎样,一定要让他们以课文中的词、句、段为依据,把话说得有理有据,绝不抛开课本大说特说。抛开了文本,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与主人公、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的碰撞,迸发思维创新的火花。
  五、回归整体,解决问题
  在深入研读课文后,让学生对全文或者主要段落进行回读,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出发——局部深入理解——再回归整体的规律,还语文课堂一种整体的美。
  六、升华主题,拔高问题
  升华主题就是要凸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这一环节单独提出是为了强调,让主题更明显。在《跳水》这一课要让学生感受船长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在自己遇到紧急状况时也能冷静机智地应对。
  七、拓展延伸,延伸问题
  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拓展: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请大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并选代表做汇报。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之,《课标》中“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以纯粹的学生阅读来取代。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就会陷入“思而不学则罔”的境地。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目标性。高效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实践,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文本研读,深入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推荐访问:探究 感悟 自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