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岚关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浅析】瓮安县岚关乡硫铁矿

  【摘要】简述岚关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对沉积环境的浅分析,得出不同沉积阶段形成不同的矿源层及岩石组合,根据矿源层、岩石组合的关系以及矿石特征,进行成矿浅析,分析得出岚关硫铁矿矿床属经过叠加热液改造的煤系沉积硫铁矿床。
  【关键词】硫铁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浅析
  1.前言
  瓮安县岚关硫铁矿位于“黔中隆起”的南东边缘地带[1]。根据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机制,将瓮安县岚关硫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划属为煤系沉积硫铁矿床,但后期叠加轻微的热液改造。
  叠加热液改造的理由如下:
  (1) 交代结构:黄铁矿晶粒交代白云岩或碎屑岩。
  (2) 细脉状构造:黄铁矿呈细网脉,脉宽1—2cm或1-20cm,充填于古侵蚀面下白云岩的节理裂隙中。
  (3)围岩具黄铁矿化、白云石化及硅化现象。
  2.矿床地质特征
  岚关硫铁矿床内的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下统梁山组底部。矿体走向与娄山关组顶部的古侵蚀面一致,产出形态受古侵蚀面的起伏而变化,矿体产状与梁山组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成矿控制因素受地层、古侵蚀面、沉积环境的控制,矿体厚度变化与古沉积地形呈正相关[2] [3]。
  2.1 矿区地层简述
  2.2 含矿岩系
  区内黄铁矿产于二叠系梁山组(P2l),含矿岩系可分为上(弱
  黄铁矿化段)、中(黄铁矿化段)、下(强黄铁矿化段)三个彼此连续过渡的岩性段,即上部为含砂质炭质泥岩、炭质泥岩夹灰岩团块岩性段(弱黄铁矿化段),底部偶夹含铝土质泥岩、铝土质泥岩,本段岩石中常含团块状黄铁矿多层星散状分布,黄铁矿局部富集可成为矿体,厚度4~11m;中部为含炭泥质砂岩、石英砂岩岩性段(黄铁矿化段),底部偶夹含铝土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岩石中常含少量粉状、团块状黄铁矿,团块状黄铁矿局部富集可成为矿体,厚度2~8m;下部为底砾岩岩性段(强黄铁矿化段),底砾岩胶结物中常含较多粉状黄铁矿,厚度0.5~6m,为矿区主要矿层。含矿岩系上覆地层为中二叠统栖霞组(P2q)生物屑、燧石灰岩;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Ol)白云岩。含矿岩系与上覆地层(P2q)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Ol)呈假整合接触。
  2.3 矿体产出特征
  2.4矿体富集特征
  (1)矿体产出于梁山组地层中,产出形态受地层的控制。
  (2)整个梁山组地层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星散状硫铁矿化,但具工业价值的富矿体产于其底部炭质泥岩之下,娄山关组顶部古侵蚀面上。
  (3)矿化以浸染星散状为主,在星散状矿化层内,富矿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产出。
  (4)富矿体矿石大部份为粉体状。
  2.5 矿石特征
  2.5.1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的矿物成份
  (2)矿石的化学成份含量及其变化
  根据基本分析及多项分析结果,矿石中的有用组分为S,矿石中TS8.09—33.16%,以8—20%左右的矿石居多,有害组份含量AS 0.01—0.02%,Pb 0.003—0.029%,Zn 0.006 —0.179%。F0.059—0.14%,有害组份含量均小于工业要求的最大允许含量。
  2.5.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碎屑状结构、显微晶粒状结构、不等粒镶嵌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致密块状、细脉状、结核状及团块状构造。
  矿石按其结构和构造特征,自然类型主要可划分为粉状、团块状黄铁矿两种。据统计,粉状黄铁矿石占资源总量的45%,主要分布在位于娄山关组白云岩之上的古侵蚀面上,沉积的底砾岩胶结物中;团块状黄铁矿分布范围较宽,整个含矿层均有此矿化,但主要位于中部矿层炭泥质砂岩、石英砂岩中,局部富集成矿。
  3.沉积环境分析
  二叠系梁山早期,矿床内因历经了漫长地史时期的风化剥蚀后,大部已趋于准平原化,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古侵蚀地貌。在此基础上,地壳沉降,迎来了海侵,形成滨岸潮坪沼泽环境[1]。
  根据勘查资料,分析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如下:
  3.1 古水深的推测
  由此可以推测滨岸潮坪的水深小于250m。
  3.2 酸碱性(pH值)
  判断pH值的直接标志是一些指示矿物,如碳酸盐矿物、含铁矿物的粘土矿物等等[5]。本矿床的矿石矿物就是黄铁矿,而且脉石矿物中亦有白云石的存在,同时,古侵蚀面上黄铁矿周边常具较多的鲕状铁绿泥石,且沉积物中具大量的有机碳,根据上表,可以判断矿床滨岸潮坪的水介质是碱性的,在沉积、成岩作用中也保持碱性条件。(详见表2)
  3.3 氧化一还原条件
  3.3.1物相分析
  主要矿石矿物如黄铁矿以独立的硫化物、复硫化物形式存在,其他形式的分布极少,而硫化物或复硫化物稳定地存在于还原环境中,因此,可以推测古环境是还原的[6]。
  3.3.2有机碳分析
  含矿地层(梁山组地层)中有局部有薄煤层出露,该煤层未被氧化,再者含矿地层中均含有大量炭质的炭质泥岩、炭质砂岩等,煤层及炭质均得以长期保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古环境处于还原条件下。
  3.3.3铝土岩分析
  含矿地层(梁山组地层)中局部有铝土岩分布,据统计,本矿区内铝土岩主要分布于梁山组地层中部,即石英砂岩下部,说明该区局部在海退时期形成泻湖沉积相,古环境应属于弱还原条件下。
  综上,该区古环境应属弱还原-还原条件下。
  4.成矿浅析
  初步分析认为矿区成矿以沉积阶段为主,叠加后期热液改造形成。分为沉积期和热液改造富集期二个阶段。
  4.1沉积期
  4.1.1沉积物及成矿物质来源
  中二叠梁山组初期,地壳普遍上升接受剥蚀,本区形成古侵蚀面后,遭受大规模海侵,海侵初期矿床内形成沼泽环境,大量植物的腐烂形成大量的硫及炭屑,硫与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富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黄铁矿。   4.1.2矿源层的形成
  中二叠梁山组初期,本区遭受大规模海侵,形成滨岸潮坪沼泽沉积环境,沉积一套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盐组合。经分析,含矿层梁山组沉积时期依次应经历海侵---海退----海侵的三个沉积小阶段,分别沉积了不同的碎屑岩石类型,不同黄铁矿特征的矿源层[7]。具体如下:
  (1)第一次海侵:自古侵蚀面形成后,发生大规模海侵,海侵初期,该区逐步沼泽化,随着海侵的扩大,海水的加深,该区处于前滨沉积环境。海侵初期的沼泽化导致大量生物灭绝,形成大量的硫,同时古风化壳上,残留有大量的铁,使得物质来源较为丰富,同时伴随
  有滑塌沉积作用,沉积了一套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底砾岩,胶结物多为灰绿色粉状泥质物。矿石类型以粉状黄铁矿为主,主要分布于底砾岩的胶结物中。该套底砾岩位于古侵蚀面凹处较厚,位于凸起处较薄。第一次海侵形成了矿区的第一矿源层,也是矿区形成矿体的主要矿源层。
  图3海岸地区沉积环境划分示意图
  (2)第一次海退:海退使得大沉积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大部近滨沉积环境变为浅水后滨沉积,沉积环境动荡,沉积了一套暗灰色的砂岩、石英砂岩及铝土岩组合。矿石类型以团块状黄铁矿为主,在岩石中呈星散状分布,局部富集成为矿体。第一次海退形成了矿区的第二矿源层。在海退的过程中,局部地段可转为沼泽环境,水体中的有机质则形成炭质粘土岩或劣质煤层。
  (3)第二次海侵:本次海侵范围较大,海水加深,该区形成潮坪沉积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一套深水炭泥质组合,即黑色炭质泥岩层,矿石类型以团块状黄铁矿为主,多呈星散状分布特征,局部可富集形成矿体。第二次海侵形成了矿区的第三矿源层。
  第三矿源层形成后,海侵继续进行,海水继续加深,梁山组晚期沉积了一套黑色含砂质、炭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岩石中偶含星粒状黄铁矿,粒状黄铁矿多呈半自形。之后,随着海侵的继续扩大,在中二叠期(栖霞、茅口组)沉积了一套深水炭、硅泥质碳酸盐岩组合。
  4.2热液改造富集期
  继矿源层沉积完成后,后期由于区域上的强烈拉张断裂作用,使区域地温的升高,导致含矿层内的物化条件改变,在地下水热液的作用下,使第一阶段形成的星散状黄铁矿溶解,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沿娄山关组古侵蚀面或梁山组底部地层底砾岩之中下部富集,形成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的硫铁矿体。
  而部份成矿热液沿古侵蚀面白云岩节理、裂隙充填,形成细、网脉状硫铁矿化体,有的甚至交代了下伏娄山关组中的白云岩。
  完成了成矿的第二阶段-热液改造富集期,最终形成矿床。
  综上,矿区成矿两阶段中均以沉积作用为主,热液改造作用中,原始成矿物质未发生长距离迁移,成分亦无明显变化,只不过由原来相对分散状态转变为相对富集状态。
  6.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本矿床含矿层自上而下分带较为明显,可分为弱黄铁矿化段、黄铁矿化段和强黄铁矿化段(矿体)。
  ②本矿床的成因是沉积叠加热液改造形成的,但以沉积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 故本矿床属叠加热液改造的煤系沉积硫铁矿床;
  ③矿床沉积环境是一个水深不超过250m,水介质呈碱性的弱还原-还原条件下的滨岸潮坪沼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 贵州省地矿局104地质大队.贵州省瓮安县观山硫铁矿床普查报告[R]. 2002.
  [3] 贵州省地矿局104地质大队.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乡岚关硫铁矿普查地质报告[R].2010.
  [4] 周正永.云浮硫铁矿矿床成因及成矿环境[J]. 化工矿山技术.1997,第26卷第6期.
  [5] 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6] 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7] 冯增昭.《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推荐访问:瓮安县 成矿 矿床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