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道,路遇众佛:巴蜀古道

  相比北方和中原的石刻佛像,巴蜀佛像融合了中原石窟文化和巴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世俗化特色。对于旅行者而言,如对石窟佛像有兴趣,去巴蜀寻佛别有一番意义。巴蜀大地地域广袤,石窟分布也较为分散,除却名声在外的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其他巴蜀石窟遗珍往往被忽视。
  恰好旧时的几条巴蜀古道也是佛教造像进入巴蜀并得以流传的主要通道,踏上古道寻佛影,可借今日交通之便咂摸前朝石窟艺术之美。
  在印度,冬暖夏凉、环境幽静的石窟寺是僧侣禅观和静修的密所。伴随佛教东传,石窟寺也在中国广袤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并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从西域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等石窟,到河西、陇东一带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再到中原腹地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鳞次栉比、密如蜂巢的石窟成为佛教进入中国的路标,也勾勒出北方、中原石窟从汉代、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脉络。
  唐代末年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中,叛军两次攻占长安,唐玄宗、唐僖宗入蜀避难,大唐帝国陷入一场亘古少见的动乱之中,北方盛极一时、美轮美奂的石窟相继衰落,中国石窟艺术是否伴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走向湮没?至少清代以前,中国学者一直有“唐盛宋衰”之说,认为石窟艺术宋代业已衰落,再无值得一提的造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大地上究竟是否有唐朝之后的石窟,也俨然悬案。
  然而近年来,中国西南,尤其是四川、重庆境内的石窟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巴蜀石窟是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宝藏。巴蜀石窟的年代,从北魏、初唐、盛唐、中晚唐延续到五代、两宋,明代仍有余绪。北方、中原石窟衰落后,巴蜀继之而兴,把中国石窟的年代又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北方、中原的石窟,往往具有皇家色彩,比如云冈、龙门石窟,幽深、庞大,颇具皇家气度。相反,巴蜀石窟多是一些浅龛,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巴蜀石窟已经脱离了皇家血统,捐资开凿的大多是僧侣、官吏、商贾、工匠、农民,没有财力开凿大型石窟;另一方面,早期兼有修行与礼佛双重功能的石窟寺已经退化,大量浅龛的出现顺应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这是南方石窟与北方石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石窟变浅,走向了民间,并不意味着走下坡路。就造像数目与分布点而言,巴蜀石窟都堪称中国之最。
  循着条条古道那爬满青苔的石板路,步入一个个空寂的山谷,一龛龛隋代、唐代、宋代的佛像,或在岩壁上无人问津,或在古刹中久无人间香火,或藏身于果林,栖身于农田,与农家为邻。拨开杂草,掸去佛像身上的尘土,这一刻,斑驳的佛窟再次发出宁谧的光芒,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低声吟唱的梵音在幽谷回荡起来。
  路线 1
  金牛道与米仓道
  广元千佛崖(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嘉陵江东岸)— 旺苍佛子崖(四川省巴中市旺苍县普济镇五星村)
  — 巴中水宁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水宁村)
  金牛道、米仓道是四川与中原往来的主要通道,佛教石窟正是顺着这两条古道,越过巴山蜀水,出现在巴蜀大地上。地处金牛道要冲的广元与米仓道南麓的巴中,以及沟通金牛道与米仓道的要冲旺苍,成为石窟艺术进入巴蜀的前码头。其间的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巴中水宁寺、沙溪、南龛,旺苍佛子崖、木门寺都是这个阶段的巴蜀佛像代表。
  其中,金牛道传说早在春秋战国年间就已开通,也是中原入蜀的官道。有唐一代,官员、文人、商贾或外放为官,或流徙巴蜀,或往来经商,精华冠盖,不绝于路,特别是韦抗等来自长安的大员,随行人员中往往不乏中原技艺精湛的石匠、画师,最容易将洛阳、长安的造像题材带入西蜀。米仓道北接京师长安,沿斜水、褒水南下至南郑,尔后翻越米仓山,经集州至巴州(今巴中),地处米仓山南麓的巴中,也就成为佛教石窟进入巴蜀的另一个码头。
  此条线路上的佛像集中在四川省东北部地区,适宜以广元为起点开始这一段寻佛之旅。广元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全长380余米,西高东低,最高处84米,现存石窟873窟,造像7000余尊。来自长安的唐朝官吏,为此地带来石窟风尚;中晚唐年间,千佛崖所在岩壁已开凿殆尽,不过这并不影响当地人与在古道上来往的官吏、商贾、僧侣、脚夫等的礼佛热情,他们出资将石窟装点一新,直到今天,千佛崖许多石窟造像尚是流光溢彩。千佛崖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大云古洞高3.8米,宽5.3米,深10.6米,是千佛崖最大的一窟,中心柱上雕有弥勒佛站相,南北各有两个圆形龛,题材也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两壁密密麻麻排满了菩萨。如果时间充裕,与千佛崖隔江相望的皇泽寺也值得一探。迈过了道路的瓶颈,在邛崃、蒲江、大邑、夹江、丹棱、安岳、资中、乐山,石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巴蜀也接过中国石窟艺术的接力棒,成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从此,巴蜀俨然佛国。
  在广元市东南方向不远处的巴中市旺苍县,则有佛子崖。唐人历来有开龛祈福的传统,那些行色匆匆的官吏、商贾、文人、挑夫、僧侣,也在古道旁的岩壁上虔诚地留下了一龛龛造像。佛子崖毁于文革,可谓不幸;残损的佛像并未成为铺路石,又是不幸中的万幸。从此,长约一百五十余米的佛子崖便有了截然不同的风景,西段几乎完好,东段则满目疮痍。西段龛窟数目不多,规模也不大,比如第3号龛,外龛高113厘米,宽87厘米,内龛高64厘米,宽65厘米,雕刻的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造像。有意思的是3号龛佛帐形龛楣,屋脊下有蕉叶、宝珠纹饰,檐下雕刻六个方格,尔后再悬上华丽的罗帐,装饰华绳与流苏,今天看起来依旧奢华无比。
  继续往东南方向,可以去到巴中市巴州区的水宁寺。巴中市区到通江县的公路旁,有个叫水宁村的小村庄,与沿途大多数村庄一样,路边是门铺,门铺背后是人家,再远处就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了。司机开车路过水宁村,看到远山岩壁上开出了一个个方形小洞,往往颇为纳闷:这些洞窟是谁留下来的?行色匆匆的司机很少能看清洞中到底刻着什么,就连在巴达路(巴中到达州)上跑了十多年的老司机,说起这些洞窟都一头雾水。这里叫水宁寺,长约百米的石壁上分布着11龛造像,诸如“药师佛”“释迦说法”“弥勒说法”“释迦弥勒对坐”等等,数目虽不多,却龛龛精彩,堪称巴蜀盛唐造像的美品。当年,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看了药师佛龛,当即挥毫写下“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墨宝。从水宁寺沿巴达路往巴中方向大约行驶10公里,路边有个叫沙溪的小村庄。17龛盛唐造像,就隐藏在这片农田中。   1 旺苍县佛子崖,岩壁上和地上随处可见佛祖、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残损开裂的身躯,菩萨的璎珞,猛兽的头颅。
  2- 3 广元千佛崖。
  4 巴中水宁寺第1窟初唐药师佛三尊,经由一千余年的时光,药师佛龛几乎完好无缺,造像体态丰圆、安详宁静繁复而豪华的盛唐气韵彰显无疑。
  路线 2
  南方丝绸之路
  丹棱郑山、刘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中隆乡黄金村、涂山村)— 夹江千佛崖(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青衣江畔)— 乐山大佛(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篦子街)
  除了世人熟知的北方丝绸之路,中国还有条南方丝绸之路。古道早在汉代便已开通,其路线为从成都出发,经邛崃、芦山、雅安、荥经,翻越大小相岭进入云南,古称“灵关道”;水路则经新津、眉山、乐山至宜宾,史称“岷江道”。古道商贾往来、马帮穿行,古道深深的马蹄以及一路蜿蜒的驿站暗示着曾经的繁华,异域文明与华夏文明也在商贾不停歇的脚步中碰撞、迸发。
  汉代的南方丝绸之路,最终演变为蜀与滇黔之间的通道,唐代佛像同样循此路流传,顺着南方丝绸之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的支线,佛教石窟如同血脉一般流淌在巴蜀大地上,昔日的丝路重镇邛崃、雅安、乐山、眉山、丹棱、夹江境内都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石窟,其中又以夹江千佛崖,丹棱郑山、刘嘴,乐山大佛最为精妙。
  这一条线路上的佛像集中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南一带。第一站是丹棱,丹棱县城西边中隆乡的郑山、刘嘴堪称“田园佛国”。在郑山,你只需眼睛一瞥,就能在村口、屋后、水田边、古道旁看到佛像,逢上下雨天,村里的鸡、鸭、鹅也一群群到雕有佛像的大石包下躲雨。郑山石窟就分布在这些大石包上,现存68龛,700余尊,造像以观音、地藏、西方净土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千佛、三世佛、弥勒佛为主,尤以观音数目最多。佛像头颅早已荡然无存,残存一尊尊躯体。而刘嘴也从当年车水马龙的驿站变成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佛国:山上满是柑橘树,空气中飘荡着柑橘的果香,几块大石包掩映其中,84龛、2300余尊佛像就捉迷藏般地隐藏在这片果林中。柑橘、李子垂在石窟前,南瓜藤爬到了佛像身上。养蜂人在石窟里放了一个个蜂箱,不知道“嗡嗡”的蜜蜂是否会扰乱佛国的安宁。与郑山一样,刘嘴造像头部大多不存,风化剥落尤为严重。第6龛释迦牟尼佛是规模最大的一龛,如真人大小,佛祖双目炯炯有神,神态肃穆,工匠仅用寥寥数根曲线便勾勒出身形,使一尊气度不凡的大佛跃然石壁之上,是刘嘴石刻为数不多的精品。
  接下来,绕道洪雅县城,到南边的夹江县去。千佛崖就位于夹江县城西南约3公里的大观山下,这里江床狭窄,两岸山势近逼,形成一个峡口,长逾千米、高约60米的岩壁上,雕刻着众多造像。岩壁下的古道至今仍是当地人往来的要道。早在1939年,中国著名学者梁思成就曾经考察过这里,诸多唐代石窟成为他解读《营造法式》这本建筑天书的钥匙。千佛崖现存石窟162龛,2400余尊。这个数目,比起梁思成见到的271龛,已足足少了109龛。现存的162龛石窟也大半面目全非,青衣江畔日复一日江风磨灭了佛像的面庞与身躯,蜘蛛在窟口布下天罗地网。网的那头,是唐朝;网的这头,是现在。千佛崖大龛一般高约3米,中龛在1—2.5米之间,小龛则在0.3—0.8米,造像以西方净土变、观音、地藏、阿弥陀佛、释迦说法、弥勒说法、千佛为主。岩壁上至今仍能看到“大中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功毕斋户等造永为供养”以及诸如咸通、会昌、开元等年号。大中是唐懿宗年号,咸通则是唐僖宗年号,可见千佛崖造像兴盛于中晚唐年间。
  从夹江沿省道往东南到乐山,乐山大佛越来越近。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凌云山绝壁上的乐山大佛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美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佛像。从历代诗人的诗句中,可得知古时的乐山大佛金身巍峨,绘有妆彩,且有巨大的佛阁蔽体。自1962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乐山大佛进行了数次维修,大佛的诸多秘密,也在一次次维修中为世人所知。远远望去大佛的螺髻与头部浑然一体,维修时才发现螺髻是单独做好,再镶嵌到头顶的,共有1051个,分为18层,其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排水沟,起到隐蔽的排水效果。而在1990年的测量中,大佛的五官大小也水落石出。大佛头长11.96米,颈长1.65米,鼻长3.2米,嘴长3.5米,肩宽23.35米,左手长7.15米,右手长8.65米,左脚长10.05米,右脚长10.30米,脚面可容百余人坐于其中。1996年12月,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游景点,许多人专程来到乐山,为的就是一睹它的风采。
  1 丹棱刘嘴,果树边石包上随处是佛。
  2 夹江千佛崖古道下走过的一家人。
  3 每天,乐山大佛都会迎来一波波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在巨大的大佛面前,游客如同蚁群一般,侧着身子在蜿蜒的九曲栈道上通行。
  路线 3
  汉唐巴蜀古道
  安岳卧佛沟(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 大足石刻(重庆市大足区)— 泸县玉蟾山石窟(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玉蟾山)
  汉唐巴蜀古道连接着成都与重庆,起于汉,兴于唐,因出成都东门,也称为“东大路”。“拉不完的成都府,填不完的重庆府”,通过这句古谚,可以想象,昔日的古道上,那满载的车马,肩挑背驼的贩夫,行色匆匆的路人,以及一路黄尘而来的马帮……与他们如影相随的,就是岩壁上那一龛龛庇护着这些贩夫、路人、商贾的佛像了。汉唐巴蜀古道上的重镇,龙泉、资中、内江、安岳、大足以及泸县境内都留存着诸多石窟。
  四川省东南部及附近的重庆大足一线,串起了第三条古道上的巴蜀佛像。从安岳县前往卧佛沟,交通不便,建议从东边的遂宁市借道而来。安岳、大足分别成为北宋、南宋巴蜀最为重要的石窟艺术中心,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石窟艺术的中心。安岳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分布,如果将境内佛像首尾相联,足足有五公里长,又以卧佛沟、圆觉洞、毗卢洞、孔雀洞、茗山寺等最为精妙,在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唐代卧佛、规模宏大的唐代经窟、最为集中的五代造像群。位于八庙乡的卧佛沟全长865米,宽约百米,两头窄,中间宽,形如船只,南北两边红色细砂岩壁上,开凿着84窟摩崖造像与15窟佛经,佛像总计有1600余尊之多。卧佛全称“释迦牟尼涅盘图”,涅盘是梵语,意味着脱离生死轮回、成佛的最高境界。卧佛侧卧于山腰上,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安详、恬静之感。清晨,阳光洒满山沟,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卧佛脸庞上,曲眉丰颐,慈祥端庄,俯视着山沟中忙碌的众生。
  看过卧佛沟,可由遂内高速去内江,再往东转往大足。自1945年以来,大足石刻渐渐为国人所知,与敦煌、云冈、龙门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并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南方石窟的点睛之作。大足境内分布着75个石窟群,总数有5万尊之巨。石窟的年代,从中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两宋、明清,又以两宋最为恢宏。清代史学家论及中国石窟艺术,总离不开“唐盛宋衰”之说,认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而大足,无疑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当年荒草密布、枯藤丛生的大佛湾,如今早已是享誉中外、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了。南宋的大足,出现了父母恩重经变、地狱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等,所谓经变,将佛经中的故事以通俗的口语或绘画、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经变中养鸡、吹笛、牧牛、习武、划船、牵马等形象也在岩壁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传神地再现了宋人的生活。除了世人熟知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越来越多的隐藏在深山中的石刻也愈加为世人关注,乃至改写大足石刻的历史。
  大足附近的泸县玉蝉山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泸县玉蟾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明代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从南北朝年间开始盛行,历经隋、唐、五代、两宋的佛教石窟艺术,由此式微,并开始了从石窟艺术向牌坊、桥梁、建筑工艺的转变。明清之后,中国的佛像就以圆雕为主了。泸县邻近大足,玉蟾山也明显能看到大足石刻的影子,释迦说法图、九龙浴太子图、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都能在大足找到原型。究其原因,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攻入巴蜀,大足宝顶山的工匠四散逃亡,而附近的泸县玉蝉山因此受益。玉蟾山众多石窟中,千手观音窟规模最大,长3.6米,高5.6米,进深1米,雕有十一头,三十六手,手执宝剑手、金刚轮手、杨枝手、如意宝珠手等各式法器,身后密布千手,手中刻有千眼。自石窟艺术进入中国以来,如果说中国大地上那些由北向南、精美绝伦的石窟是佛祖走过的步步莲花,玉蟾山,显然就是佛祖最后的脚印。至此,在中国流传了近十个世纪的佛教石窟艺术,终于走向衰落。
  1 大足宝顶山释迦涅盘图。
  2 大足北山136窟不空羂索观音,也称不空王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密宗观音。羂索是一种捕捉野兽的绳索,不空意为从不落空,意味着此观音能使众生脱离苦海涅槃成佛。
  3 大足石刻。

推荐访问:路遇 古道 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