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产业发展背景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目前,国内的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养需求的变化以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热烈探讨的课题。本研究结合近年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下产业发展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讨。该研究认为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考方式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可通过课外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学的改革得以实现。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生就业 综合素质 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况和未来趋势
  多马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奥肯定律等经济理论都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①。因此,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提升决定着劳动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号召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③,其就业人数达到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0%至80%。
  本研究选取CCER数据库中1991~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及其从业人数作为调查对象,绘制出时间趋势图(图1)。由图1可知,近20年来,除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外,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需求增加走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图1还可以大致观察到第三产业增长比例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比例的走势更快,同时近10年来从业人员需求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可见,当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表1 第三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数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0.92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0.920*** -
  
  
  图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比例与其从业人员增长比例
  二、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股大流,其就业形势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④。本研究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大体指向第三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已纳入统计毕业生共计716人,其就业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分析, 76.95%的毕业生就业于第三产业(图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导向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将选择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去。
  2、私营、国企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
  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统计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年中约82.96%的学生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就业于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高于国有企业,约17.04%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合资、外资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企业。此就业分布是符合我国现有企业发展趋势的。
  
  3、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以我国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有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亟待的创新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是具备够硬的综合素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发展面临丰富化和创新化的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契机,在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时,还应具备提升自我就业创业的实干能力,充分具备敢于想象、敢于规划、敢于决策、敢于实践的能力⑤。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就业链中,社会需求方占有主导地位⑥。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路,基于实证数据及经验总结,研究设计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本科学生在本科伊始就注重累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方面的技能。
  1、课外培养体系构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变化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经济管理院校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经验,以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变化趋势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应性较强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尤为重要。打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为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图2 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图
  
  图3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例图
  2、将课外培养内容和体系建设多样化
  (1)课外知识拓宽与联系。在课外培养中,应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经管类院校应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拓展设置,拓宽经济管理学专业口径。
  (2)推广课后学科类竞赛。开展有特色课后学科类竞赛旨在让学生灵活发挥平时所学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必须和主办方不断提升学科类竞赛的吸引力,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科成绩与理论知识成绩挂钩,将敢于实践、争做创新型人才作为风向标,进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注重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穿插全程性的职业指导,从职业介绍到产业发展变化为导向的职业意向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求职礼仪及注意事项教育、就业价值观等,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合适的时间段层层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全程性的职业规划。
  (4)积极建立实践试点。建立实践试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校企联合互利模式,即学校和相关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联合教学,进行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其二是教师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有效的课外实践平台,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5)鼓励自主创业。产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创业契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实体店的投资如学生共同超市,校园电子商务或者创新物流如代购、有规模的外卖模式等,或者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做一些比较稳健的证券投资。
  3、课外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1)经费及人员的投入。要切实做好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不仅应不断强调培养体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要切实地从教学配备、培训经费、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校方应积极从社会各界搜寻资源,为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做出努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必须向企业接轨。在交流的同时,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综合素质和主要工作环节,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外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实用应时的资讯技能。
  (3)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序执行的核心力量。学院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奖评优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激励政策下努力进步。同时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课外培养体系有序地开展做出了良好的保证。
  四、研究总结
  经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系列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开来,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以本专业为导向,以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高素质高就业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院硬件软件支持为保障,给出了上述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2]姚望新,王开颖.调优调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in 汕头特区晚报.2010 :汕头.
  [3] 笪尚平, 王忠吉,迟远英.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1期.
  [5] 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 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王雯婷,女,四川成都人,1986年1月,硕士,助教,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经济管理学院。
  周曦,男,湖南衡阳人,1984年10月,硕士,助教,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土木工程学院。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经济管理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