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初探: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换言之,新形势对如何继续有效地贯彻《纲要》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本文尝试就如何处理好《纲要》教学中的几个关系,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纲要》教学要强调思想引领,保证教学的正确导向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既承担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更承担了思想教育的功能。其教学目的应该是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把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努力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历史教育来展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然而,目前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于将授课重心放在对历史事件的阐述上,而忽略了对史实的理论分析,从而没能妥善处理好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造成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甚至是违背教学目的要求。
  二、《纲要》教学应做到与时俱进,注意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变革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对现在的大学生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要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之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属于被称之“00后”的新生一代。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变化,使他们在对一些年代日益久远的历史问题的理解出现困难。因此,我们在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讲述上,要融入更多当今时代的元素,要善于利用“联系”的哲学观点,捕捉过去与现在的联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与目前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可以联系“法国佳士得拍卖事件”等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三、《纲要》教学要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要分支,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其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和书面传授为中心,而在新形势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多多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消化吸收。通过目前高校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活动,延伸和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堂学习。如组织学生开展对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情况的调研;组织主题为“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唱响红歌”等系列演讲征文或歌唱比赛,组织学生收看《建党大业》等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这都是“纲要”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实践证明,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国情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的自觉性。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中,明确肯定了“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课程体系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既肩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担当着为其他课程提供历史素材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纲要”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思考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有效地贯彻《纲要》教学的基本要求,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最终实现“内化育人”的教学目的。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初探 纲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