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_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摘要:对黄冈市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转化应用中所遭遇的瓶颈,并提出要从运行机制、支撑体系和转化模式上寻求突破口,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关键词:黄冈市;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突破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97-03
  
  Study 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Huangga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LIU Chi,CHEN Zhan-peng
  (Huanggang Agricultural Bureau,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Huangga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was expounded. The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was analyzed. In view of this, the breakthrough from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supporting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models was explored, thereby the p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was sped up.
  Key words: Huanggang city;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breakthrough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黄冈市农业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多成果都止步于实验室,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只有合理利用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 黄冈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1.1 农业科技优势显著,成果丰硕
  湖北省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隶属湖北省的黄冈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拥有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农业科技发展上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一是人才优势。全市共有农业科研人才251人。其中,黄冈农业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才90人,包括农业科技特派员5人,农技110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4人,团中央青年积极分子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创新能手1人,省劳模2人,市劳模3人,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二是基地优势。全市农业科研院所共17个,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0所,星火培训基地158个,有1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入选全省10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是地市级重点科研单位,设有5个研究所、4个综合试验站、3家经济实体,现有3个科研基地,占地面积38.00 hm2,其中,海南陵水县育种基地1.33 hm2。三是专业优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科研单位共完成各类农业相关课题2 336个,取得科技成果148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获地市级科技成果奖39项,在省级以上各类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培育稻、麦、棉、油新品种(系)52个,累计推广0.19亿hm2,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120亿元。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缓慢
  黄冈市农业科技发展成就斐然,然而农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专的情况依然没有完全改变。资料显示,全市每年产出近50项涉农科技成果,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科技体制的制约,农业常规应用技术升级缓慢,农业科技与生产严重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50%,真正形成产业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已高达70%~80%[1]。“十五”期间,黄冈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紧迫任务,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遭遇各种瓶颈
  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要素和环节,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和人力配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双向制约,具有转化周期长、过程复杂的特点[2]。当前,黄冈市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正遭遇各种瓶颈,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全面应用、推广和农业产业升级。
  2.1 资金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增加科技投入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与需求相比,科研投入强度还是不够。一是科研投入总量不足。黄冈市每年的农业科研投入资金为468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02%,而全国的比重为0.17%~0.27%,世界平均水平为1.00%,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5.00%[3]。二是科研院所科研投入资金不足。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每年科研投入资金约为150万元,仅占全市总投入的32.05%。相对来说,公司、大专院校等单位在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三是科研院所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不足。黄冈市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重研究项目的投入,轻推广试验的投人,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每年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约为10万元,仅占科研投入资金的6.67%。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但黄冈市农业科研院所获得资助的项目少、金额少。许多科技成果都滞留在实验室,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2.2 技术瓶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因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已突破单纯传统产业技术的范围,而转向养殖、加工、贮藏、运输等各种新型产业技术;同时也已突破单一生产环节的专业技术范围,而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综合配套技术。但是,受体制限制,黄冈市现有农业科研部门在选题、立项、申报等方面缺乏市场选择性,往往关注“钱多利大”的好项目,而不关注项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主管部门往往重视农业科研成果“多不多”、“大不大”,而忽视成果出来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这就使得许多科研成果从诞生开始就“不成熟”,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生产实践,最后只能“死在摇篮里”。
  2.3 产业瓶颈
  目前,黄冈市农业产业规模大不起来,农业经营模式多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大范围应用,形成规模效益。一方面,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阻碍了新的农业工艺的应用。特别是综合性强、技术强的科技成果,推广起来要求整体推动、综合应用、大面积配套才能取得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吸收、消化能力有限,科技成果应用的动力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鼓励和动员更多农民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度较大。
  2.4 组织瓶颈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的组织者从本质上看应该以政府为主体。而我国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缺乏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的功能[4]。科研院所在进行技术推广工作时,因为缺乏有效的行政推动和公益性,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政府机构因为缺乏经济利益的刺激和技术支持,也难以达到让农民满意的目的。同时,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部门普遍存在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5]。这种缺乏有效分工、共同协作和资源合理流动的成果转化工作,是在“小打小闹”,往往事倍功半,既浪费资源,又“吃力不讨好”。
  3 寻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
  3.1 运行机制上突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就是要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出发,依据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竞争优化和成果市场准入等原则,以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应用研究机构为依托,以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为桥梁,整合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民间经济实体的科技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2 支撑体系上突破
  一是人力支撑。首先要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要充实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再者,要在农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上下功夫,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绩效考核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二是财力支撑。要多途径、多渠道吸收资金,力争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通过提供贷款贴息、补助资金、风险投资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农业科研院所应从产业开发收入和其他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本单位的成果转化项目。
  3.3 转化模式上突破
  1)“科研院所+企业”模式。即通过技术转让合同,或者农业科研成果(专利)入股或参股等形式,由企业负责经营及销售科技成果,而科研院所分担一定风险,共享一定利润,既能有效缓解农业科研单位不熟悉市场规则的问题,又能有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其效益最大化。
  2)“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科研机构要积极争取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示范基地、观光农场、科技园、试验站等,将最新研究成果优先应用于项目中,积极利用项目资金、项目优势发展科技成果示范,将示范基地建立成为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推广平台、教学平台,将科研项目的执行人员打造成科技成果的研究者、推广者、传授者。
  3)“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示范户”模式。科研机构要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好、能力强的种养殖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在运用科技成果的前期,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物资和技术补偿,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由此让周边的农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自体验到科技成果应用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他们自动加入到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中来。
  4)“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院校”模式。科研院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用行政手段推动自身科研成果转化。要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执行优势和位点优势,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要以政府为强有力的后盾,通过与推广部门、农业院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责任书等途径,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责任目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 丽,王华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406,8415.
  [2] 曾德仪,朱冬云.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9(5):123-124,128.
  [3] 郑江波,崔和瑞. 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4-16.
  [4] 刘月英.科技共建工作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J].科研管理与政策,2010(8):27-29.
  [5] 邵 丽.拓宽农技推广思路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吉林农业,2010(5):40.

推荐访问:黄冈市 科研院所 成果转化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