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示意下的西方造型艺术

   当现代主义陶醉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消费自然的忘乎所以之时,后现代主义就像罗丹的“沉思者”一样,俯临着地狱之门,苦思着西方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反省着西方现在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是非功过。现代主义艺术史观认为,“艺术的演变和人类历史的演变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纷纭的人类艺术现象之上,也存在一种进化规律,冥冥之中指引艺术向前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史观则“否认艺术进步的概念,否认先锋派一路向前的逻辑。”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演变,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化入微波轻泛的大海,时间化为空间,直线化为平面,一种新的生命力注入艺术的历史长河。
   一、现代主义艺术:《城市在上升》
   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一书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叙述:主题的逐渐消亡,或逐渐让位于对形式本身的探索。在这里,本文将选取The City Rises作为佐证。
   正如该书中叙述的那样,“没有一幅画能够比这幅画更形象、更全面地呈现出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根本精神了”。 The City Rises现在悬挂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意大利未来主义画家安贝尔多・波菊尼于1910年创作的。它集中反映了波菊尼对“未来派”理论的理解和阐述。波菊尼用细碎的笔触和“色点”来塑造这部作品形体与空间,体现了“点彩派”对他的影响。这部作品还运用跃动的短线描绘激烈运动中的人和物,其中,光线显得迷乱而富有动感,在运动中四处散动,色彩也起伏不定,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作品中一匹躯体巨大的奔马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它在城市中横冲直撞,几乎将整座城市带入骚动之中。这部作品画面整体的骚动和冲突,给人以混乱和惊恐的触感,表现出生活在现代社会下人类的普遍心理感受。因此,这是一部批判现代主义的作品。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在上升,人群在城市中间如蝼蚁般地拥挤。即使在那似乎还保存着过去安详宁静的小巷背后,城市也是重重叠叠的一个比一个巨大,人也是熙来攘往的一代比一代吵闹。
   The City Rises这部作品还“暗示”出现代主义艺术主题化的淡化。这里说“暗示”,是因为波菊尼的这部作品里尚未发生那种排除画面的主题形象:让绘画本身的形式因素完全取代主题的情形。这部作品只是弱化了主题形象的客观再现。河清先生将这种“主题形象的弱化或半路上的非主题化表述为 ‘借题发挥’:主题形象只是一个借口,形象之外的发挥变得重要起来”。在The City Rises整个画面中,运动与速度被彻底的展现出来,奔腾的骏马的形象和其他形象构成一个动态的感觉,马是被抽象化为动能了。
   The City Rises也表现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将内心感悟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愿望。在个人中心主义膨胀,不断寻求个人意志扩张的年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与利用,使人类社会得以高速的向“现代化”发展。画面中所体现的钢筋水泥玻璃建筑都源自于“现代化”发展中的真实生活,而画面前方巨大的奔马则表现为人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混乱惊恐的内心世界。随着人类对现代生活达到审美疲劳,感官得以苏醒之时,现代主义艺术又将何去何从?这就是The City Rises留给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思索。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两支蜡烛》
   后现代的主要理论家们,似乎都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艺术创作风格。因此,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等诸多领域,均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论述。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其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
   《两支蜡烛》是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于1983年创作的。“作为西方后现代情绪的形象传现”,它代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性的新思维。画面上两只烛干垂直着,与矩形的画框组成一个极其静定的构图;再看这部作品的背景,没有任何装饰性因素,显得异常空然;然后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与现代主义鲜明易懂的主题对比起来。清河在书中讲到,它的主题“显得平凡,却无限深沉。尤其是烛光本身就有很深的宗教意味。中国的佛教道观与西方的教堂里,都是烛炬长明。面对微微的烛光,人们不能不悄然生出一种宗教情绪,不能不将思绪投向超个人、超人类的无限宇宙。”蜡烛静静地燃烧,渲染出一种沉思的气氛,对宇宙的静观与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是,人类再也不把自身看作是中心,个人的绝对自由与意志的扩张正在人类的意识里逐渐消退,后现代主义信奉大自然的崇高和伟大,承认人类与自然万物的休戚与共。这种倾向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写实形象绘画的再次兴起。《两只蜡烛》所代表的这种写实画风在一定时间内风靡世界,比如,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中例举出的世界重要写实绘画画展;1972年至1973年巴黎“四运动”画廊展出“美国超级写实主义者”;1975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展出“当代写实绘画的趋势”;1984年,伦敦泰特博物馆举办的“得之不易的形象”展等等。在能源与资源危机的不断冲击下,现代主义理论在艺术领域根基逐渐动摇,向《两支蜡烛》这样回归自然的写实作品不断出现,后现代主义艺术迎来其发展热潮。
   三、总结:文化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这是后印象派画家高庚晚年向着塔希提苍茫的大海发出过的三个“天问”。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现代,这三个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释。
   在人类中心主义占绝对领导地位,人类追求个性的解放与个人意志的扩张之时,现代主义艺术应时代文化特征的要求而生,极力标榜反传统理念,出现了例如修拉《大碗岛上的一个夏日星期天》,透纳《雨,蒸汽和速度》,塞尚《圣维克多瓦山》,高庚《黄色基督》,梵・高《向日葵》,波菊尼《一条街的力量》等大量展现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但当现代文明走入一定高度之后,由于对自然界的过度使用,以及高技术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无法自愈,资源与能源危机不断扩展,现代主义艺术不再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杜尚《下楼的裸女》,约瑟夫・波伊斯《荒原狼:美国爱我,我爱美国》,阿利卡《羞涩》等作品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特别是杜尚,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第一个分支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
   无论是现代主义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都是在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为适应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类别。《城市在上升》所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也好,《两支蜡烛》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好,都在西方艺术文化史上散发着光芒。
  
  参考文献:
  [1]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推荐访问:造型艺术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