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达芬奇造假案无解】

  自从公布了总经理潘庄秀华与央视记者李文学、京华时报原总经理崔斌谈话相关音频之后,达芬奇家居就长时间沉默。      1月31日前后,一度传言,央视记者李文学可能离开《每周质量报告》,并进入央视网络电视台的下属栏目,担任记者。2月3日,当事人依然保持沉默,《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工作人员否认相关猜测。
  
  达芬奇家具真假疑案,在一场以媒体公关潜规则为主题的案中案之后,再次陷入僵局。
  
  回溯造假门
  
  2011年7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达芬奇家居在家具质量和产地上均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其售卖的所谓意大利卡布丽缇家具,其实是从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秘密订购,生产的家具由深圳港口出港,再从上海港进港回到国内,通过“一日游”的方式,就成了手续齐全的意大利“进口家具”。
  
  天价家具并不像其宣称的100%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
  
  同年7月10日,上海市工商局介入调查并发布公告:初步发现并认定达芬奇家居公司主要有涉嫌虚假宣传、部分家具产品被判定不合格和大部分家具产品标注不规范等三大问题。
  
  7月13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经理潘庄秀华承认其与东莞长丰家具公司有过合作,声泪俱下,哭诉创业辛苦,却逃避回答关键问题,也没有给媒体安排采访环节。
  
  7月18日晚,达芬奇家居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称公司已开展内部清查整顿工作,并表示正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绝不推卸。
  
  7月22日,再次发布《公开信》声明如任何产品被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达芬奇和意大利生产厂家都将严格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和销售合同的约定,向消费者承担换货或退货的法律责任,并接受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
  
  然而,9月,达芬奇官方微博却突然矢口否认造假,并解释“一日游”并非欺诈,只是报关模式不同。
  
  11月24日凌晨,达芬奇家居突然发布声明称遭到媒体以“虚假新闻”诬陷。并表示,目前正在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期待得到“公正的最终调查结论”。随后,达芬奇家居删除《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对于之前表态完全否定。
  
  12月23日,达芬奇家居不服上海工商相关处罚决定,并在媒体报道达芬奇案中案后出示相关佐证,证明遭到媒体以“虚假新闻”诬陷。
  
  只是,前后表态矛盾的达芬奇家居致力于口水仗的同时,并未对相关部门处罚以及媒体报道的问题,给予更为翔实的解释。
  
  争议案中案
  
  2011年最后一天,达芬奇案中案,被媒体曝光并深度解读,将达芬奇造假门事件引向了跟原有剧本完全不同的方向。
  
  根据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201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密码”》后,达芬奇家居经人介绍,辗转找到曾在多家国内媒体担任高层职务的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时任总裁崔斌寻求帮助。
  
  7月14日,达芬奇家居董事黄志新,在崔斌办公室签订一份300万元的公关顾问服务合作合同,合同乙方为“传媒中国网(北京赫立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合同显示,达芬奇家居子公司北京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甲方)聘请传媒中国网“与各大主流媒体深度沟通”,帮助达芬奇家居“淡化与化解媒体的舆论监督”,“平息事件的负面影响”。
  
  2011年12月23日,崔斌也曾向媒体讲述,7月他和赫立传媒负责人及几名老同事的饭局中,电视上正在报道达芬奇的新闻。崔斌说认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人,其中一名老同事正好受人所托找关系进行公关,于是由赫立传媒出面接单,崔斌算这个公关项目的合伙人,赫立传媒与他分成。
  
  “这类危机公关,是公关公司经常接的活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国内一家上市公关公司中层表示,“只是合同条款直白,崔斌又是知名媒体高层”,所以才会引起如此大反响。
  
  与此同时,达芬奇案中案报道中透露,达芬奇家居总经理潘庄秀华表示,曾在崔斌的安排下,与央视曝光造假门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李文学会面,其间李表示“还有500分钟新闻素材”可报可不报。
  
  随后,崔斌以“李老师”开价了为由,向潘庄秀华索要100万元费用,后经查实该笔费用经香港账户打入赫立传媒相关人员账户当中。对此,央视相关部门以及李文学,均否认100万元费用的问题。
  
  12月31日,达芬奇案中案报道出炉当日,达芬奇家居官方微博同步转载相关报道以及佐证音频视频。此前,已经否认造假门并起诉上海工商局的达芬奇家居,终于在新年伊始登上翻案顶峰。
  
  然而,崔斌、李文学等人是否违背职业道德、构建公关陷阱,与达芬奇家居是否造假、侵害消费者权益,并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案中案报道以及达芬奇家居出示相关佐证,均无法证明李文学收受100万元费用,尤其作为事后证据,更不能证明《达芬奇“密码”》报道意图敲诈。
  
  达芬奇家具真假疑案,亦并没有因为案中案的细节曝光而变得水落石出。对于达芬奇家具真假疑案核心问题,达芬奇家居所销售产品,是否均为意大利原装进口,部分家具产品被判定不合格是否有产地、材质说明,是否涉嫌欺诈问题,达芬奇家居均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未出示相关有力证据。
  
  2012年1月6日,针对上述关乎消费者权益问题,达芬奇家居依然表示,暂时不安排采访。
  
  揭底达芬奇
  
  根据公开资料,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达芬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由达芬奇(香港)有限公司于2000年独家投资30万美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潘庄秀华的丈夫PHUAAHKOW(潘亚久)(后改名为TONYPHUA潘东尼)。
  
  2004年,北京首家分店开张,此后一系列成功商业运作,使达芬奇家具成为“进口高档家具”代名词的关键节点。
  
  2005年1月24日,自称“洋超市”的达芬奇在门口竖起一块打假牌子:“在本店如发现国产家具一律奖励打假奖金10万元。”
  
  然而,在相关监管部门并未介入专业检测情况下,达芬奇家居打假,似乎成为了“纯进口”的宣传广告。此后,达芬奇还策划了开通免费国际打假热线、开设夜间名人专场、设立千万元打假基金等事件。
  
  这一系列成功的营销宣传,使达芬奇家居“纯进口家具”形象深入人心。达芬奇的成功策划,迎合了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逐渐成长以及富人盲目追求进口品牌的心理。
  
  “达芬奇家居宣传策划得以成功,传媒、公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家具代理商评价说。
  
  2005年后,达芬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达芬奇公开数据,2008-2010年,达芬奇家居营收分别达到2.67亿元、4.16亿元和6.04亿元,税后利润也从5532万元稳步攀升至8304万元,净利润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
  
  2010年,达芬奇贸易(上海)改制为股份公司,开始谋求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并于当年11月将注册资本增加为10800万元人民币。
  
  然而,潘庄秀华含泪叙述中,筚路蓝缕开拓市场,致力于给中国内地带来高端家居享受的达芬奇,最终因消费者纠纷举报,导致达芬奇造假门事件。
  
  “达芬奇近十天的全国销售额瞬间下滑了80%-90%,要求退款的数额涉及几千万。”去年7月23日,造假门爆发后达芬奇新闻发言人黄志新表示。
  
  据黄透露,以前达芬奇每月的总营业额会在5000万-8000万元之间。同时,黄表示,达芬奇原计划在南京、上海和东北等地增开门店的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放缓。
  
  家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达芬奇业绩不会有太大起色,甚至可能进一步下滑。对于相关具体业绩,截至记者发稿,达芬奇并未给予回复。
  
  成功借助媒体、公关,得以高速发展的达芬奇家居,最终因引发舆论公案而业绩严重受损,十年经营近乎功亏一篑。
  
  真假未了局
  
  一度沸沸扬扬的案中案,以涉及各方骤然的三缄其口无疾而终,作为附加影响,媒体公关中间人崔斌被免去京华时报总经理职务。然而,达芬奇真假悬案,显然并没有因为案中案,得以完全真相大白。
  
  对于达芬奇是否涉嫌虚假宣传,隐瞒家具真实产地问题,达芬奇并未提供更为翔实证据,而其相关说法的不断变化,更是引发舆论对于企业诚信的质疑。
  
  作为天价家具代理商,达芬奇家居此前销售产品,多数材质、产地标注不规范,缺乏中文说明书,违反国家强制标准,对于相关问题,达芬奇家居并未作出详细解释说明。
  
  对于此前媒体质疑另外一个核心问题,部分家具产品被判定不合格,如售价92800元的卡布丽缇床头柜,号称是实木,实际上是密度板贴三聚氰胺,背后是多层面板,达芬奇家居也并未给予明确回应。
  
  同时,央视记者提出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意大利厂商是否存在制假售假问题,作为其高端家具代理商,达芬奇家居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问题,依然缺乏相关依据。
  
  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达芬奇家居销售好莱坞品牌家具,存在夸大宣传问题。作为美国好莱坞品牌唯一代理商,达芬奇家居所采购家具的产地涉及中国、印度等地,达芬奇均是以100%利润进行销售。
  
  达芬奇方面提供的数据,2010年至2011年6月,达芬奇代理的好莱坞品牌家具共销售1848.5万元,占达芬奇同期总营收(10.3792亿元)的1.8%。
  
  然而,在华经营十年、监管缺位十年,达芬奇以及意大利厂商并未提供相关家具进口具体数据的前提下,各方观点以及提供的证据,都成为无可考证的自说自话。
  
  相关部门的事后监管以及达芬奇屡次改口的事后翻案,让达芬奇真假悬案,或许最终将成为一桩无解疑案。

推荐访问:达芬奇 造假 案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