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联盟破局:复仇者联盟4预告

  对内的开放其实比对外的开放更重要、更有潜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去行政化的省际联盟也因此值得期待   观望、酝酿数年之后,同属长江中游重要省份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终于决定携手了。在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之后的第八年,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构建“中三角”经济圈成了三省负责人日程表上的要事。
  2月10日,鄂湘赣三省高层坐在一起,会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根据当天签署的《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城市为核心,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27个地级城市呈“品”字形分布,构成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的“中三角”地带,整体协作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
  以会商为契机,三省近期密集在交通、旅游、商务、区域合作等领域相继达成协议,共同推进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由此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省并寄望未来中三角,可以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此番构想,不仅面临来自其他经济圈对“第四极”的激烈争夺,即使在中三角内部,也面临合作的重重具体困难,跨省区域合作的省际协调、部门协调确非易事。
  备战“第四极”
  2月26日,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经协办)、湖南省经
  协办和江西省商务厅在武汉东湖宾馆签署《关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三省经协部门将共同推进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科教、环保等部门间的交流合作。这是2012年2月以来,鄂湘赣三省官方推进合作的第四次共同行动。
  合作背后,是鄂湘赣三省谋求合作与发展的现实压力。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涌现出了一批城市群或城市(都市)圈,区域竞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滞后,除武汉城市圈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
  “这种群体竞争的实质,是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综合能力竞争和产业链竞争。”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对鄂湘赣三省是一种多赢的必然选择,“一体化和分工合作可以产生系统集成效应”。
  魏后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鄂湘赣三省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首先京广、京九、沪昆铁路和长江水道贯穿三省,在地缘上构成“井”字型交通网络;其次,三省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此外,三省在现代农业、制造业、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具有众多共同的利益诉求。
  更大的合作动力,则来自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考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向内外并举。此时,长三角地区由于人力资源和土地的昂贵,经济布局开始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以推动形成“新的大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群”。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长江中游地区纳入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视察湖北期间,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寄予厚望,要求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
  致力于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湖北省,开始积极推动。鄂湘赣三省区域合作因而提速。2011年4月和7月,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率领湖北党政代表团分别访问湖南、江西,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与合作,并先后得到湘、赣两省省委书记的表态支持。
  “五个手指已经很有力,但是攥起来更有力,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将更有力。”2月10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三省会商中表示,有信心将中三角的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谋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还有“川陕渝金三角”、东北沈大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福建海西区等区域经济圈。早在2009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就提出,希望成渝经济区能够联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对于初达共识的中三角而言,抢占第四极的征程,显然并不轻松。
  三步推进“中三角”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首先是三省自己的事情。”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魏后凯认为,构建“中三角”应分为三个阶段稳步推进。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第一步抓好三个城市圈各自的内部一体化。第二步,是三个城市圈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体化、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2月10日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在未来10至20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五个一体化建设。
  “现在就是要把三个城市群的边界发展起来,将来相互延伸,形成经济带。”中南财大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中三角建设不可能―蹴而就,他建议三省合作建设开发区发展飞地经济,进行中三角跨省合作试点,“试点可以选择小池和九江,赤壁和临湘,萍乡和醴陵等省际接壤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抓手,每个地方都有两个合作机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率先成为三省合作的突破口。2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聚首武汉,共同签订推进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将实现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覆盖武汉、长沙、台肥和南昌及其邻近39个中心城市。
  当天,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唐元表示,“十二五”期间,长江中游包括鄂、湘、赣、皖四省在内,将建起“四纵四横”的“大交通网络”,届时四省之间穿行只需2小时时间。未来,鄂湘赣皖还将争取向国务院申报,设立国家级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研究省际不停车收费系统。
  就在2月10日三省会商的当天,湖北、湖南、江西旅游部门,也在武汉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业合作协议,力图打造一个无障碍旅游平台。“三省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强,可以互为旅游目的地,也可以互为客源地。”湖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刘绵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此间,商务流通领域的合作,也被优先提上日程。2月24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第一次商务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湖南、江西的商务厅厅长联合发表“武汉宣言”。“武汉宣言”承诺,三省将建立六大机制,推进中三角的商务流通一体化建设。当天,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商务官网,“中国中三角商务网”正式开通。
  “但合作还没有到实际落实和实质推进的阶段。”2月24日,武汉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专家伍新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三角联盟现在仍处在一个慢慢形成共识的阶段,“真正要在各个领域里面结盟建成平台,涉及到各个领域既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最难的是市场开放
  “从目前中三角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市场主体具不具有这种竞争力,具不具有这种向外释放的竞争力,或接纳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2月24日上午,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
  周先旺认为,眼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市场培育。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工业化率在41.1%到46.8%之间,仅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持平。
  受传统体制约束,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分割现象突出,尤其是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相邻地区的融合难度较大。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性事业收费、户籍制度等形式的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城市间跨省际合作的意愿也并不是太高。
  比如,湖北和湖南对卷烟相互实行市场封锁,人为制造市场分割,却对上海、云南的卷烟均没有限制。
  “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机制”,江西商务厅厅长伍再谦认为,三省商务部门要建立会商机制、情况通报机制和企业联系机制,“只有通过机制进行沟通,排除各种市场不开放的体制或人为的做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正在加强机制建设,正在研究实质性的举措,“只有高层加速交往了,企业的交往才会加快”。
  根据2月10日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鄂湘赣三省将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三省党政主要领导轮流作为召集人,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省际联席会议,就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磋商,统一部署落实。三省决定通过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三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三省信息互通制度等,推进三省之间的互利合作。
  “要创造一个更好的资本环境,使整个中三角成为资本洼地成为投资的乐土。”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圈内,很多制约企业发展、障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会被这么一种合作爆发的因素自然淘汰,这也是集成优势给三省带来的福利和竞争力”。
  不过,对于省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困难,人们更希望能够从国家战略层面破题。“对内的开放其实比对外的开放更重要、更有潜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专家伍新木就认为,中央应该关注和支持这种省际联盟,应该关注到这种去行政化趋势,并通过机制和制度设计促进跨区域的合作和联盟。
  

推荐访问: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