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小组口号 红星公司技改小组正攻坚

  2012年春节,记者来到有着“世界钡王、亚洲锶王”之称的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寒冷的冬天,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还强烈感受到贵州红星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心。
  3000万元,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在红星发展,有这么一个人,他带领团队通过技术改造,在10年时间里为企业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费用。提到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兼技改小组组长张仕成,上至公司领导,下到普通学徒,个个都赞不绝口。
  1998年5月以前,车间烘干机炉尾、输送带等粉尘点是用管道连接,并用一台功率22kw的引风机进行除尘回收,但效果不佳,粉钡浪费很大。为解决产品回收和环境问题,张仕成和同事多次摸索、试验,想出了一个办法,借用烘干引风机出口来带动除尘回收,除尘率达到100%,回收率达到90%以上,并拆除了功率22kw的引风机。年节省电力19万度,月回收合格产品90多吨,全年节省120万元。
  由于烘干机、烧结炉、长期超负荷运转,需要经常维修、更换火管,这些工作之前都是请外协安装公司。张仕成虚心向安装师傅求教,带领机修人员边学边干、反复试验,不但缩短了维修时间、维修质量也有所提高,使生产有了充分保障,年节省制作安装费60万元左右。
  记者来到生产车间的时候,老张正在组织技改小组开会,讨论相关技改问题。面对采访,老张略显拘谨。“我们技改小组所取得的成绩,里面有领导的重视,团队的合作,我仅仅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老张说得很诚恳。
  在贵州红星,像张仕成这样的“明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他们身上折射了红星发展一段曲折的过往。
  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国家无机盐产品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青岛红星化工集团。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青岛化工集团开始�施“西进战略”,转战到资源丰富的西部,选址在风光秀美的安顺市镇宁自治县。
  自2001年公司上市以来,贵州红星已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国际钡锶锰盐生产基地。“东西合作”取得了成功,贵州红星成为世界上碳酸钡生产单产规模最大、成本最低、质量最稳定、同行业中环境最好的公司,产品80%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世界钡王、亚洲锶王”的荣誉。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让贵州红星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面对传统钡、锶盐产品市场的巨变,钡锶锰盐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铁路运价上涨,特别是经济危机“寒流”,贵州红星似乎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在多重压力下,公司上下统一认识,关键技术、管理人员和职工骨干队伍稳定向上,选择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路子,利用4台转炉的余热关停3台锅炉,用粉煤替代低硫块、改变石灰窑的配比,�现了环保和发展的“双赢”。
  积极应对让红星发展走出了低谷,不断进取让红星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10年母公司镇宁工厂�现销售收入35604万元,利润1686万元,税收3271万元。2011年生产碳酸钡21.5万吨、硫磺2.6万吨、硫脲0.3万吨,年产值达5.3亿元。
  在离开红星的时候,寒风凛冽,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但记者的思绪一直萦绕在厂区的一幅标语上:“红星的昨天是零,今天是压力,留给明天的只有努力。”(责任编辑/张玲玉)

推荐访问:红星 技改 攻坚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