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韩钟昆及其著述|著述

  一包寄自北京的书放在了我的面前,一看包裹上熟悉的字迹,就知是韩钟昆邮来的。急急拆开,果然是他写的诗集《叶落无声》和文史著作《山西革命老人裴丽生传略》。   最近八九年来,每到春节前后,我几乎都能收到韩钟昆的新书。如2003年12月收到的是他的《从开国礼炮声中走来》,2008年1月收到的是其忆旧之作《风雨故人情》,2010年1月收到的是他的散文集《无尽的眷恋》,2011年4月收到的是他的自传《风雪荆棘路》。韩钟昆退下来之后,出版的还有散文集《黄土情》、诗集《长河涛声》《难忘火红年代》,人物传记《裴丽生》,杂文评论集《论海行》《道边的呐喊》等,共约10多部著作,200多万字。
  我知道韩钟昆,是从一本诗集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山西大学读书,从书店里买到一本不厚的诗集《雏鸣集》,作者署名是韩钟昆和王文绪。书中的诗句深深打动了我,就有了结识诗人的欲望。听说诗人是《山西日报》副刊部的编辑,就前去拜访,于是就渐渐熟悉起来。王文绪不幸英年早逝,我和韩钟昆的来往却一直继续着。我知道,韩钟昆是山西晋城泽州县人,生于1932年,就学于太岳区晋豫中学,1946年在解放区小学当教师,1949年5月进入太岳新华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同年9月随军进入解放不久的太原,参与创办《山西农民报》。之后,又被调到省政府给省长当秘书,几年后回到《山西日报》的编辑岗位上。上世纪90年代,他调到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协办公厅、中国科技报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过《山西日报》文教部主任、副总编,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等,是出名的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期间,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曾到西直门外他的家里拜访过。由于有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加上自己聪明和勤奋,在时代的激流中他成了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一位文思敏捷的散文家,一位思想深刻的评论家。读着他的书,绝对是一次美好的享受。
  人生是一部大书,既有轰轰烈烈的工作主篇,还有晚霞璀璨的休闲续篇。多数人在上班工作期间,胸怀理想,斗志高昂,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离退休之后,却突然松懈下来,觉得贡献过,疲劳过,该享清福了,便以“身体为中心”,追求“七十还小,八十不老,九十正好,百岁达标”, 闲散安逸起来。处于晚霞照亮这一时段的韩钟昆,却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奋斗,人60岁退休之后,还有二三十年时间,可以干很多事情,于是就乐观起来。他在《我的老年观》一文中,介绍度过老年期的六点办法:乐知天命,无怨无悔;接触社会,缩短距离;坐拥书城,甘当书痴;不断写作,活跃思维;坚持锻炼,从不间断;低抗疾病,延缓老化。他赞成“老年应当是充满梦想的时期”,“第二阶段的生命更有意义”这一说法,在给友人的诗中写道: “汝退我亦退,安自享清福,享福亦不易,无事太孤独。”为解除孤独,他就把读书、写作、有意主持或受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当作离休后充实自己、奉献社会的重要方式。他离休后所出版的十多部著作,就是这一主导思想的意外收获。由于这些著作都是从记忆深处中挖掘、梳理出来的,是由一位老共产党员用心弦弹奏出来的,多数作品又都是纪实的,所以除有可贵的文学性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用朴实的笔触描写了战争年代的不少场景,给山西解放的历史增添了不少重要的细节。关于战争年代的回忆,散见于这十多部书中,如《解放战争战略大后方见闻》《忆裴丽生》《母校学习生活回忆》《入党也到六十个年头》《父亲那辈子》《从开国大典走来》等作品,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时期、山西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的不少情况,为了解那些时期历史的人们提供了许多真实可信的资料。
  通过对新闻界老领导、老同事往事的追忆,展现了建国后山西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伟大功绩。韩钟昆这方面的作品很多,深情地回忆了山西新闻界老前辈史纪言、吴象、刘山、鲁兮、宋沙荫、王士元、康溥泉、王文绪、杨玉印、高捷、唐纪宇、温兰勤、傅业等人的事迹,大笔勾勒式地再现了建国以来山西新闻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突出变化。特别是《“文革”前办副刊的回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等文章,都较为翔实地记述了办报的快乐与艰辛,山西解放思想、加快变革所经历的曲折与斗争,对现在从事报刊工作的人们有着很强的启迪作用。
  他深情记述了山西及全国科技界、文艺界一些名人的事迹,给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着的青年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做人的标杆。他所记述和歌颂的科技与文化界的名人恰如一片星空,繁多而灿烂。全国性的大师有钱学森、贝诗璋、季羡林、任继愈、赵树理、华君武等,山西的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刘江等。这些名人的业绩和品格,感天动地,他们的事迹可以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学习与工作的教材。
  他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读者如何正确地去做人、做事。《风雪荆棘路》是韩钟昆的自传,他用8个多月的时间、14万字的篇幅,勾勒出了自己一生前进的轨迹。他在序言中写道:“老年心境平和,生活无忧,正是回头看的绝好时机。忆点甘苦得失,经验教训,对自己自然是与事无补了,留给后代看一看,也许不无益处。”为了写好这部自传,他在回头看中把握了三点:“写自传,是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和酬谢之意”,把“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诲之功”“朋友携手之力”,写个明白,陪谢几句,不能把那些疙疙瘩瘩的事由自己带走;“写自传,需要有个大的视野”,要回头看一看自己一生的道路,是顺势还是逆势,是助推还是抵触,对人生作一小结;“写自传,忌大而化之”,力求写得具体、形象一些,不能将具体感情隐藏在大概念后边。他注意坚持这三点,因而在自传里不仅描写了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全过程,为编写山西报纸发展史提供了不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而且因敢于揭露自己,写出了不少具体的经验教训,诠释了做人的道理与准则,这就使读者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教益。
  此外,韩钟昆在这些书的序言中,对人生、对各种文体写作发表了许多深刻的极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友谊是人生的学校,是形成文化素养的泥土。友谊可以使人活得温暖而滋润。”他认为,“诗为情物。诗是需要感情的,而且要写心弦最为颤动的部分。”“诗有诗意,诗意神秘。它也许是一首诗中最想表达的心意,也许是一首诗中情意缠绵的部分,也许是诗中智慧的一闪,也许是诗中最有生活的兴味。”他认为:“散文主情,也主美。情是美的肌肉,美的盛装。”“散文不排斥理性。……理性表现为骨髓,表现为烛照,表现为对形势的洞察,对前景的判断,对本质的认识。”“散文是真善美的浓缩,是美好事物、美好灵魂的载体。”“诗是散文的浓缩,散文是无韵的诗。诗没有散文的包容,就显得天地狭小;散文没有诗的韵味,是没有灵魂的纸片。”“写散文写诗,都要有一种禀赋,一种爱恨交加、间不容发的禀赋。”他认为:“写评论,看似写别人,其实也是写自己,写自己的人格、气度。别人看了你的文章,无疑会对你的眼界胸襟作出评价。”这些是从实践中提炼出里的警句,是作者为人为文几十年得出的结论,我们若能深刻地领会它,就能得到做人和作文方面的不少真谛。
  如今韩钟昆已跨过了80岁的门坎,他成功地将离退休后的生活变成了写作冲动的爆发期,工作续篇的辉煌期。他在这一时期竟拿出了十多部著作,若加上所写的700多篇、70多万字的新闻阅评稿,那就是300多万字的辉煌成果啊!对于这样丰硕的成果,一般专门从事写作的人一生尚难达到,而韩钟昆却在晚霞照亮的时期就把它热情地捧献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不是对离退休后生活内涵的很好解释吗?读着这些著作,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之情,嘴里却不由得涌出这样一句话来:“老韩,你已创造了奇迹,为以后还长着的日子,悠着点!”
   (责编 孟红)

推荐访问:著述 晚年 韩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