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干群关系 [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摘 要: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我国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与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键词:新形势下 农民 党群干群 关系 现状 分析
  
  民主革命时期,广大的农民群众始终是我国革命的主力军。这一时期,党群干群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才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新形势下,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乡村农民的生活现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时期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时期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密切,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同时也关系到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 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总体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高,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这些都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的全面体现。同时,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也不仅仅如此,下面从农民和党员的现状及农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 农民与党员的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阶层主要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村民小组长)。由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治热情上升,关心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从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他们到城市打工,在感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唤醒和催生了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愿望日益强烈。”[1]他们渴望了解国家政策,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农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只是知道,而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有多大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
  农村党员人数近年来数量百分比曾下降趋势,留在村里的干部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而且女性党员人数严重偏少,并且他们的学历偏低。另外,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上呈下降趋势,党在农村的后备力量不足。党组织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少,并且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由于乡村基层干部既是干部也是农业生产者,因此不少乡村基层党员干部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致富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二) 农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现状
  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党十分强调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主劳动性被调动起来,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也逐渐被淡化。党员和农民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农村党员大多致力于自家生产发展致富。党性意识淡化,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基本混同与普通农民,致使他们在农民中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农民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依赖性也在下降。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农村各方面了巨大变化,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 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农村党群干群之间思想隔阂加深
  由于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上访。关于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威信指标如何,2004年5-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曾对上访者做了一组调查。调查显示,从党中央国务院一级一级往下推到乡党委乡政府,干部在群众心中威信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群众在回答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的威信“很高”一项中各占1.4%、0%;“很低”一项中却高达66.5%、76.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极低而离心力极高的事实。“不少人表示‘愿意跟着党中央走,不愿跟着基层党组织走’。”[2]
  在农村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思想隔阂加深、感情弱化、关系疏远的倾向,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下降。在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做点实事时,农民群众却会怀疑党员干部从中也会为自己谋私利,他们从在心理上就对党员干部的做法产生怀疑。基层干部很少亲自关心农民的利益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农民遇到困难时也极少找党员干部帮忙,而是找亲戚和邻居。
  (二)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利益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凸现
  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群干群之间是同志、战友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呈现出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日益凸现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某些党员干部为了突出“政绩”,搞形象工程,让人民群众承担经济重担,直接导致群众的强烈不满。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搞腐败和不正之风,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立。[3]三是基层干部对农民政治、经济和人身财产的侵害。地方村务公开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实际全由村干部说了算;农民最为关心土地转让金的分配问题,现在虽然从法律上讲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但实际执行中就成了干部所有。[4]这些矛盾导致了党群干群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剧。同时,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剧,农民的民主平等的意识明显增强,也敢于公开表明自己有权参加相关村务的决策的制定,并对上级文件政策有知情权。近些年来,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群众上访现象层出不穷,向高级政府公开表明自己的不满。
  参考文献:
  [1]王木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5.
  [2] 张富良.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 肖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
  [4] 陕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党群关系研究[J]理论导刊,2005,(11).
  作者简介:孙耐雪(1987-),女,汉,河南扶沟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推荐访问:干群 党群 新形势下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