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_新型城镇化引领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

   [提要] 中国城市化道路起步较早,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管理,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利用效能低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从认识城镇化入手,在借鉴外地城镇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探索一条适合新乡实际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经验借鉴;“三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7日
   中国城市化道路起步之初,为了避免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中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政策,在大中城市迅速扩张的同时,小城镇规模扩张也很快,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曾一度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利用效能低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二元结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三农”问题、户籍制度和行政体制问题成为困扰中国城市化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桎梏,于是立足中国实际,“城市化”的提法悄然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一、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可以说,做好了城镇化的工作,也就抓住了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谓新型城镇化,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二、外地城镇化经验借鉴
   如何实现城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地在城镇化实践中也是百家争鸣。
   (一)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经验借鉴。凭借资源禀赋的优势,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的城镇化道路更偏向于城市化,普遍开展“造新城运动”,通过谋划新城发展快速实现城市化,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如地级市台州、县级市慈溪、上虞等,仅慈溪新城规划面积就达到2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现有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的6倍多,而乡镇规划建设比较落后。
   (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经验借鉴。相比之下,“三农”问题负担较重的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省会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更多的精力不得不放在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的发展上,单靠“城市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比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两化”互动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动力,以“人口适度集中”为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支撑,以“空间集群分布”为形态,推进组团发展,打造不同分工和功能的城市组团,引导不同规模的城市从发展趋同走向协同发展,大城市聚集发展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小城市从事加工、制造等中低端环节。
   安徽省因时因地制宜,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坚持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相适应的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统一,通过优势城镇带动其他城镇的发展和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江西省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提出抓城镇化就是抓扩大内需,就是抓发展,就是抓项目,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做大做强以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着力培育和发展沿沪昆线和京九线城镇带,以交通干线带动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区位交通条件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自然也是多样化,城镇化如何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规划、分步推进,才能探索出真正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三、新乡市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市的实际,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新乡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传统的路径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因此必须跳出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认真研究和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切实结合新乡市实际,通过观念的更新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农村问题不能仅在农村中找出路,城镇化问题也不能仅在城市中找出路,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看作一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联系城市发展探索解决农村问题;另一方面联系农村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注重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本着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通过优化功能布局,避免城市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强化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加强规划管理,避免规划间“互相矛盾”、“朝令夕改”的现象发生;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要把城镇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兼容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中,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谋划发展。搞好规划,正确引导,不要一哄而起,盲目推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道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选准切入点,不照抄照搬,盲目攀比。既要充分认识其必然性和可行性,积极推进,又要清晰认识其系统性和复杂性,扎实稳妥,量力而行。对于经济实力强的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民间资本较为雄厚,非农就业比较充分,有利于流转出土地发展农业现代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就可以依托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将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从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对于工业水平较高的县(市),其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高,县域综合实力比较强,但主导产业与农村经济耦合程度较低,就必须通过强化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培育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充分利用工业化水平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同步推进,通过产业的辐射布局,引导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中,从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闲置出的土地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城镇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而对于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工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经济发展整体上欠发达,工业化过程尚未充分展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就必须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内生性发展之路。
   (四)注重层次、分步推进。发展城镇化应注意层次,分步推进。按照新乡实际,将城镇化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乡主城区(新乡市区+三个组团)和各县市主城区。二是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具有新乡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首先,要突出主城区的“核心带动”。新乡市将市区与凤泉、小店、小冀三个功能区组团式发展,无疑是新乡市的核心增长极,要做大做强核心增长极,提高其承载力和吸引力,实施核心增长极带动战略;与此同时,推进新乡各县联动发展,实现县域功能有机对接,充分发挥县城的连接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桥梁作用,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县城,提升其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突出特色、提高品位,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增强其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强中心城镇的“节点提升”。通过优势城镇带动其他城镇的发展和周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其对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遍地搞小城镇造成许多资源浪费,所以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有基础的地方。三是因时因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务求实效。位于核心增长极、县城周边的农村,处于城乡交汇地带,这些地方一般有非农产业基础,多数农民能够实现非农就业,可以适时地推行村庄撤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或者毗邻条件较好地中心城镇,可以依附中心城镇的水、电、气、路、通讯、广播和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社区建设成本;但是对于那些远离城市、非农产业没有基础、发展条件比较差的纯粹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当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暂停建设。
   (五)产业集聚、工业支撑。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对城市化带动作用不尽相同,新乡市目前正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工业发展所推动的要素集聚和人口转移功能开始显现,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所在地的小城镇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工业化对城市化带动作用显著,因此必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一是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布局。城市主城区、县城作为区域的发展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中心镇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聚集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二是强化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产业,以产业的发展加速人口的集聚,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按照不同城镇的发展特色、发展方向,确定承接的产业领域,形成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三是产业融合,加快三产发展。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四是壮大服务业,保障工业化进程。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支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乡工业化的增长内核。
   (六)机制创新、制度保障。以机制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建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从城镇保障制度建设来看,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待遇,真正解决进城农民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建立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使进城农民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使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安居乐业;其次,从农村制度建设层面来看,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统建共享。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城市低保优惠政策向农村覆盖。将农村纳入市场形成土地价格范围,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市场化。不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扩散,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河南日报,2011.8.31.
  [2]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武钢样本.河南日报,2011.9.7.
  [3]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河南日报,2011.9.28.

推荐访问:新乡市 协调发展 城镇化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