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晋渔5179 [苏树林赴闽担重任]

  执掌中石化这家巨型央企未满四年,苏树林又转战到东南沿海福建省,任省委副书记、常委、省长职务,成了一个开放前沿的封疆大吏。   舆论普遍认为,苏树林履新福建与孙春兰搭档,显然是肩负着中央全面振兴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的重任。在石油领域的长期管理经验,将是他引领福建的重化产业迅速发展,并让海西经济总量实现数量级飞跃的重要因素。
  
  2011年4月2日,中组部在福建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了中央对苏树林的任命,由他接任黄小晶的福建省委副书记职务。中组部干部二局局长潘立刚当时对苏树林的评价是:“长期在大型企业工作,也有地方领导经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和经营工作。”
  
  政商兼备的地方大员
  随后的7月21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苏树林被补选为福建省省长。在业内人士看来,苏树林资历非常老,一向低调。38岁就是副部级,已经是十几年的副部级了。尽管年少得志,但他在辽宁、在中石化任职时都表现严谨沉稳,是个“找不出什么问题”的人。
  现年50岁的苏树林可谓履历丰富。梳理其经历不难发现其与“石油”有着深厚的缘分。从1999年10月起,苏树林开始任中石油副总裁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其后到2006年前一直在中石油任职。
  2006年9月,苏树林迈向政坛。从中石油副总经理一职调往辽宁省,任该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不过,他在辽宁任职时间并不长。中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事发后,苏树林再从政坛回到央企,2007年6月,中组部任命苏树林为中石化总经理、党组书记;执掌中石化这家巨型央企未满四年,苏树林又转战福建,成了地方行政大员。
  决定苏树林政治生涯走向的最重要经历,莫过于他当初在大庆石油管理局的那段时间。由于大庆油田之重要地位,历任管理局局长多为中央候补委员。从基层工程师开始到中央候补委员,苏树林只用了短短16年,上升速度可谓快如火箭。一位大庆油田人士告诉记者,苏给人的印象是实务干练,“很有头脑”。苏树林出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期间,他提出要对大庆油田进行战略性减产,认为减产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中石油上市过程中,正逢中国央企最艰难的下岗分流、裁员减负时期,大庆油田也不例外。裁员工作是最得罪人的,操刀者即为苏树林。
  当年陈同海事发,苏树林入主中石化收拾残局。他在任职中石化期间,继续执行“资源战略”,并提出打造“上游长板”,加快海外收购步伐。2010年,中石化海外业务份额油达到1800万吨,较上年增长约38%,原油自给率开始稳步回升。
  
  有助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评价苏树林“年富力强,有多岗位从事领导工作的经历,既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工作,又懂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全局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
  “年轻沉稳,做事却雷厉风行”,是苏树林过去在石油系统的下属对他颇为普遍的评价。而央企主帅出身的苏树林,又将为福建乃至海西的发展带来哪些期待呢?
  “福建是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台合作的一个窗口。ECFA框架协议、海西规划落地后,海西进入了高速开发时期,需要的是这种大刀阔斧式的魄力,将企业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植入公共部门,使得政府效率大幅提高。这也意味着福建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懂经济的领导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如此分析。“苏树林对经济领域熟识、拥有国企管理背景,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会相对成熟一些。这也会为政府管理注入新的理念,这将有利于与闽台产业的对接。”
  按福建省的要求,该省未来将主动衔接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对接,拓展太阳能、生物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合作。福建主要任务是怎么做好对台工作,加快两岸交流。体现在经济上,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福建重化产业的新机遇
  履职福建后,苏树林便进入了角色,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调研。在泉州,他提出加快中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前期工作,早日立项投建。他鼓励泉州的广大干部群众,要在海西建设大局中,要担负更多责任、实现更大发展。在谈到石化产业这一最重要的产业时,要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在调研期间,苏树林还详细了解了泉港石化基地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情况。敦促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脱瓶颈”改扩建项目、福建二化橡胶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在与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会谈中,苏树林强调要全力推动投资50亿建设福建大板材生产基地的合作。
  石化产业已是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而在未来,随着更多的台湾和其它地区的重大项目的引进,福建的石油化工产业还将呈现跨跃式发展。刚获得福建省人大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显示,该省将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炼油乙烯、重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快建设;进一步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后加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大石化产业链。石化产值也将从2009年的1104亿增长为2015年的2300亿元。
  政经界观察人士分析,苏树林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经验和深厚资源,对福建“十二五”期间的石化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
  
  “商而优则仕”意义深远
  苏树林并非是一个从商场到官场的个案。本刊梳理发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人事调整中,央企老总出任地方党政要职的案例明显增多,商而优则仕似乎已成一种模式。央企高管出身的高官已经成为一个群体。
  中石化曾经的总经理李毅中,先后出任过国资委副主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以及工信部部长。在中央高层中,周永康曾任中石油总经理,吴仪担任过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海南省委原书记卫留成曾任中海油总经理。
  2003年卫留成由中海油总经理调任海南省长,后升任省委书记;2004年,中铝董事长郭声琨调任广西党委副书记、政府副主席,后升任广西党委书记。 2005年,东风汽车总经理苗圩被任命为武汉市委书记,2008年苗圩卸任武汉市委书记调任工信部,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10年底,接任工信部部长。
  2007年,中国一汽总经理竺延风调任吉林省副省长;同样是这一年,宝钢集团总经理艾宝俊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
  2008年6月,华能集团董事长李小鹏出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2009年2月,中铝总经理肖亚庆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
  中央高层方面,不少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领导人都是出身于重要国企。如贾庆林曾任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王兆国曾任二汽党委书记,刘淇曾任武钢总经理。
  不难发现,由央企调任政坛的官员不在少数,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在选拔地方大员时也开始考虑央企梯队。有专家介绍说,中央这几年在建设三支队伍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党政干部、国企经营者、专业技术型干部这三支队伍的组合模式出现了多元化。从央企履新到地方的力度和跨度不断加强,这也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对党政干部培养的一种新要求。
  有分析认为,近年来,内地官员从商场转战官场的增多,或许将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最近几年由央企调任地方的高官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年轻化、高学历、具有国际视野是这个群体的标签。
  国际化视野是这群高官群体独有的特质。他们是杰出的企业家,他们不仅使国企扭亏为盈,而且引领国企走向世界。有评论称,这一群体总是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政治、经济形势,不失时机地把握变幻莫测的市场前景。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和准确把握大局的能力,让国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与之相应的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懂市场、通经济、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企业家所独有的特质,总能给当地带来新锐的施政理念,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卫留成将企业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植入公共部门,使得政府效率大幅提高;郭声琨主政广西后,依靠擅于运作产业的特长,一步步将广西铝工业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的“航空母舰”。
  对于央企高官模式,外界有评论称,中国应为“央企领袖”们的进化与嬗变投注更多的期待与热望,因为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事实上,央企老总高官群体的出现,已被外界视作中国高官选拔任命的一种新的探索和改革,无疑这一模式将给中国政坛带来新的活力。
  (本文综合编辑自《人物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相关报道)

推荐访问:重任 苏树林 赴闽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