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想大局理旧事】 大局为重明事理的名言

  新年临近,旧事纷纷来。越是到年底各种旧事越是容易找上门来,有些旧事牵一发动全身,扔又扔不下,理又理不好,缠得当事人心烦意乱。   旧事的核心是事。事也,矛盾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就是关系和责任。温家宝总理强调的“事”,就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和政府对人民要负的责任。事,既有已经做的,又有未曾做的,既有准备做的,又有过去遗留的。只要是个“事”,特别是那些伴随我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利益格局重新调整而出现的旧事,都有让人民知道的责任和义务。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记载,当年红军过草地时一些部队筹备粮食,当红军官兵在老百姓家的院中发现了仅有的粮食时一心想买下来却又找不到主人,就留下欠条拿走粮食。多少年以后,当地百姓拿着红军留下的欠条找到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府没有说谁拿走了你的粮食,你找谁要去,而是热情接待,按当时的大洋价值连本带利换算成人民币立即付钱。革命老区有的小学校舍就是因当地人捐出一笔粮食欠款而翻新修建的。
  今天我们面临的旧事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这种欠粮还款的旧事,但对旧事的态度同样检验着共产党人的磊落胸怀和处事能力。
  旧事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或者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关,或者与权力行使者的个人素质有关。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这个历史性的重要讲话中就深刻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政领导机关的上层,使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旧事难理难在哪?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要对旧事做否定性处理伤自尊不想理,认为理旧事就要否定过去的决策,会给领导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使下属对领导人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领导决策指挥产生不信任。
  二是要对旧事的成因认定责任伤感情不好理,认为理旧事就要区分责任,而目前我国各级重大决策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旧事是经党委同意的,责任主体是党委,具体人反而溜走了。
  三是缺少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不会理,认为理旧事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极大的耐心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论证,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不敢轻易理旧事。
  四是要牵涉更高层的领导不敢理,有些“豆腐渣”工程,“败家子”政绩是当时的领导在位时骗取上级信任并由此飞黄腾达被委以重任的,旧事浮出水面时,这些人已经不在其位或者身居高位了。
  旧事难理的核心是一个怕字,怕什么?怕旧事缠身影响仕途,与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格格不入。以处理群众上访这种旧事为例,群众上访是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也是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表现,来自信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上访的群众中,除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上访者都事出有因,确有困难,确有冤屈。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既能及时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又能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本应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情绪,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可是,不少公仆不深入基层,不下访民情,主人辛辛苦苦来上访,公仆却躲着、推着、压着,直到事情闹大了,新闻媒体曝光了,民怨载道了,高层官员甚至中央领导震怒了,才不得不去解决,到头来旧事还得理,却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花费更大的代价。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十二五规划目标宏大,任务艰巨,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机遇,年终时总结上马了多少新项目,招来了多少大资金,固然能显示领导干部的大手笔、大气派,大作为,可把旧事理好,为实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和谐顺畅的生态环境,更能体现领导者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展示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推荐访问:要想 旧事 大局 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