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革命史》教学方法新探】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革命史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主要的公共理论课,在当前国内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当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革命史;课程改革;人文属性
  
  《中国革命史》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必然性,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中国革命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和阐述中国革命是怎样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门科学。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所以中国革命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史,是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材,因此被定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
  一、《中国革命史》课程改革彰显了人文属性
  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不论是在古代世界还是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直到1808年才由一个德国教育学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人文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建设,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一门学问。如果把革命史课程改革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结合起来思考,不难看出今天课程改革倡导者的理念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不谋而合。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即人格的发展往往是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与内在本能共同发展的高度统一。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实质上,人本主义教育是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的社会、非人性化的偏重认知和学问的学校教育的大胆否定。人文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课程之上的教育。人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
  革命史属于历史学科,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拥有丰富深远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资源。从历史教育价值上看,既不是传统的“知识主义”,也不是目前流行的“能力主义”,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更加体现出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的属性。
  二、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中国革命史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既不等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也有别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是围绕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改造这110年间敌我友三条主线的发展变化展开研究,从中探讨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的一门科学。它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中国革命史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主要的公共理论课,面对课程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怎样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当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是要进行专题讲座教学,教师要打破教材章节框架,确立重点专题。《中国革命史》教材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共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具有时间断限长、内容繁多、份量较重等特点,如果不打破以往传统的按章节顺序讲授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而且课堂枯燥乏味。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章节框架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现实有关的重大理论、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确立专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讲授过程中要确立两个原则:一、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渗透;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其次是集中答疑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类归纳集中起来,穿插于专题讲座之间,与专题讲座紧密联系,互相补充,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可以先通过调查问卷或提问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然后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定期开设讨论课,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拨亮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最后是集中答疑。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教师了解到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导之以思,授之以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讲解答疑是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和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关键。
  三、课程的新变革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彰显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和自身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增强课程改革意识;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第三,消除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重“教”轻“学”弊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兴平. 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
  [2] 李霞玲. 胡适的科学文化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4) .
  [3] 徐玲. 浅议高师历史教学目标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04) .
  [4]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光明日报》,1994年9月6日.
  [5] 王晓惠. 谈《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S1) .
  [6] 陈娆,龙香珍. 加强中国革命史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灵活性[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2) .
  
  作者信息:郑东,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工程分院,教师

推荐访问:革命史 教学方法 中国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