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诗句【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

  【摘要】罗伯特・弗洛斯特擅长于在日常的劳作与q-通的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独特的视角探寻人生哲理。本文尝试从人生哲理角度挖掘弗洛斯特的自然诗歌里蕴含的一个关键主题:恐惧,从而揭示诗人的某些人生观。
  【关键词】罗伯特・弗洛斯特 不确定性 恐惧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曾获过四次普利策奖,获得“佛蒙特桂冠诗人”的称号。与同龄诗人相比,他成名较晚,但一生所取的成就斐然。曾经在新英格兰乡间农场长期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他的诗歌带上了很多自然的色彩。他擅长从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
  一、恐惧的来源
  根据存在主义,现代人是悲剧冲突的受难者,当他无法与其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和宇宙相处时必然会回归自我。恐惧都是有源头的,可能是惧怕一条蛇,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或者感情的危机,交流沟通的不顺,再者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而这些源头中,异化或者寂寞是造成我们恐惧的最主要原因。异化意味着我们和同伴分离,与外界隔绝,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有力地还击。既然外面的世界可以入侵我们,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很容易使得我们产生恐惧。
  根据萨特的观点,异化并不是独特个体与外界抗衡的结果而是人们想到要与包围在他身边这个广大无边宇宙进行对抗时所产生的一种极度紧张感觉。有时候,一些恐惧并不是由身边的事产生的,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能被赏识,重用或者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而产生的(1992:520)。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恐惧
  弗罗斯特一生也是充满着恐惧的。他曾两次违背祖父的意愿放弃追求大学教育。他后来选择了做诗人。在他创作阶段,他也体验到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在他第一本诗集发表前,他对自己的将来感到非常的恐慌,受到来自疾病的困扰,婚姻的紧张和孩子接连的死去,他甚至一度处于自杀的边缘。直到39岁,他才为人所知。虽然他选择在农场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仍没停止对内心恐惧的挖掘。自然景色和农场生活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背景。农场上四季的更替代表了我们的恐惧与希望,失去和获得,绝望与认可。承受如此多的痛苦,他对生活必定存在一定的恐惧,就像《荒凉之野》该诗所描绘的外在的空虚也含蓄表达了内心的空虚。
  按大类招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志愿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按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填报专业志愿时比例失衡、冷热不均的现象,而且将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对接更加紧密。
  诗中贫瘠和吓人的景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想法。在诗人眼中,自然不单是灵魂的外在表达更是我们共通想法的折射。但在此诗歌中,诗人的口吻从恐惧到直面人生。大雪和夜色降临得真快,旷野里我亲眼目睹那来势去态,大地几乎都被大雪抹平,只剩下几株零落的残存和草块。多么荒凉的景色!所有的动物都被禁锢在它们的洞穴,景色的荒凉也感染了诗人,使得诗人内心开始生发荒凉之意。尽管这世界已很漠然,可这寂寞只会更浓重而不会更加单薄。诗人心身受到双重的压力,变得茫然不知道所错。星际之间荒无人烟一片萧条,它们并不能以空虚把诗人吓倒。诗人有此想法心里便觉得家就近在咫尺,岂怕诗人自身的荒野把我吓倒。诗人在诗歌最后语气突变强硬,外界再空无。只要内心有足够的力量也不会被外界的寂寞所击倒的。“家”的出现,不仅把身在“荒凉之野”的“我”拉近,而且徒增了抗拒“荒野之野”的力量,成了克服“自身的荒野”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恐惧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只能找到暂时对恐惧的一种抑制,解决其办法无非就是与无处不可知的恐惧进行不断地斗争。诗歌里的角色都能在人生绝望之处找到足够的勇气,直面人生的困境。
  三、结语
  通过对他自然诗歌的恐惧主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持有以下看法:生命充满了无数的确定性和恐惧,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并且战胜它。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的诗歌里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哲理。这些智慧哲理会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思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Frost,Robert.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RandomHouse,1946.
  [2]Sartre,Jean―Paul.Age of Reason.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92.(01):6―7,
  [3]范康健,论高校招生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06):33―34.
  [4]张晓明,王燕妮,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82―83.
  [5]反思高考招生乱象:高校招生≠抢夺高分考生[N]人民日报,2011-07-05.
  [6]翁明丽,席群,本科大类招生与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6):82―84.

推荐访问:罗伯特 斯特 蕴含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