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中医药产业把脉]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立“社区科”,点对点服务社区居民;2010年东城区开展冬病夏治敷贴进社区活动,吸引了6000人次参加,2011年直逼2万……自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北京市东城区为百姓搭起“中医药保护网”,将中医纳入居民“健康档案”,使其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为什么仅有两家的首批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一家会是东城?而随着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政府统计部门又接受了怎样的新使命?
  
  东城发力:让中医药从资源优势变为支柱产业
  
  如果说东城区与中医药有缘,这缘分非浅。企业、事业、科研等一系列资源优势都促使试验区选择了东城。截至2010年底,弹丸之地的东城区涉及中医药的企业共有300余家,并在收入、利润、税收等多项指标上位居北京市各区县前列。坐落于东城区南部的同仁堂是我国中医药业的“老大”,东四的永安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东城区内还拥有众多顶级中医药事业机构,包括我国最具实力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研究院所,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等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权威机构和学术组织也坐落在东城。深溯历史,东城区还拥有明清太医院遗址、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等中医药文化资源。这些都为聚集于此的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浓厚的行业氛围,也为中医药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厚条件。
  如果说天然的资源优势是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客观条件,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则是其内在动力。《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明确地把中医药产业列为东城区未来要做大做强的三大新兴产业之首,以期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29日,东城区正式获批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何谓试验区?即以中医药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中医药科技为支撑,以高端、集约、特色、链条式发展为原则,计划用3~5年时间,构建起中医药核心辐射、多元发展的“两级多点、三大平台”发展框架。成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意味着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在东城区先试先行。无疑,试验区建设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统计助力:摸清中医药产业家底
  
  随着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目前东城区的中医药产业家底有多厚?标准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监测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产业分类标准就无法监测产业发展的现状。“这正是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立足统计职能,服务区域发展!”东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队长孙书振激动地表示。
  2011年4月,东城局队正式接受区委区政府任务安排――制定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而后,东城局队快速反应,以肯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来完成这项毫无先例可以借鉴的“急重活”。
  领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即4月13日,东城局队召开了第一次工作调度会,会议提出了“一个确立、两个落实、三个明确”的工作方针,推动“立标”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次会议上,局队确立了定期联系调度机制,落实了职责分工和组织形式,明确了研究目的、项目主题内容,项目阶段任务。并提出硬性的时间指标:5月底前,将统计监测体系研究成果以专报形式上报区领导,6月底前,开展统计监测,并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间就是命令,时间就是考验!
  学习调研、研究撰写、讨论成文,三个步骤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环环紧扣、一气呵成,东城局队不折不扣地按既定计划完成任务,而这背后又包含着多少努力与汗水。东城区统计局功能区统计所所长张恩梦作为“立标”的参与者,全程体验了分类标准诞生过程。无需渲染,在她淡淡地描述中足以感受到统计人无私无畏的精神与力量。卫生局、功能区管委会、发改委等相关机构都要一一登门,多次拜访,磋商工作细节;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历史资源和规划发展,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前因后果”等情况都要全面熟练掌握;还要深入医药企业调研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多方听取专家意见将经济模型和数据模型引入到课题研究中……一次次走访调研,一次次宛若头脑风暴的专题研讨会,一次次对论文的提炼修改。最终,东城局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根据分类标准,按照核心产业和衍生产业把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分为中药、中医和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根据三个大类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结合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对三个大类分别进行行业中类划分,共分为12个中类,最终细分为58个小类。“在制定分类标准时我们注重将理论方法与本区实际相结合,将实用性与长远性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产业发展结构和各大类发展特点进行长期监测”,孙书振如是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东城局队高效、优质完成中医药统计分类标准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东城区委副书记常卫、东城区常务副区长徐熙都高度评价此项工作:统计局队做了一件有价值的工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动态监测的依据,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保障。
  
  资源成支柱,现实与理想有多远
  
  随着分类标准的出炉,东城中医药产业的家底也浮出水面。2010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占全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1.4%。其中,中药、中医、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分别实现增加值11亿元、5.1亿元和1.7亿元。
  通过详细的统计报告我们读出了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其中滋味:全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虽然整体运行平稳,但问题也不容小觑。东城区拥有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并未使中医药产业显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全区300多家中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和保健企业以极度分散的方式,散布在众多胡同、街道之中,亟需形成互动发展局面,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东城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张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城区地域内虽然拥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也有众多大型中医药企业驻扎,但是中医药产业整体规划缺失、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力弱这些不足却也明显。“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成果的转化,这将是我们面对的新命题。”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提出了对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一要加强中医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公共性需求的投入,提高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全民爱中医,何愁中医不发展。二要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要形成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强竞争优势,不仅仅要依靠若干优势企业,还更应着眼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化。再次,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中外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学习跨国制药集团的先进管理与技术水平”,孙书振真知灼见。
  中医药植根于传统文化,文化氛围决定了人们对中医药的深厚感情,相信它的未来将更加灿烂。东城局队作为在中医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助力东城区中医药产业早日腾飞,让中医药服务扎根在百姓身边,这,正是东城统计人的心愿。

推荐访问:把脉 中医药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