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都》中的文化坚守意识】 坚守底线议论文800字

  摘要:二战后西方文化大肆进入日本的国土,日本人的传统文化遭受侵蚀,而“古都”代表了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色彩,因而川端康成通过《古都》为日本传统文化做最后的反抗和坚守。本文主要探讨川端康成在《古都》中体现的的文化坚守意识。
  关键词:川端康成;古都;文化坚守意识;
  川端康成的《古都》写于1961—1962年,这部充溢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多人一致认为这部作品如川端康成所说的是:“出于对日本传统之美的‘切实的追求’”。笔者却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出于川端康成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战后这一特定阶段,作者在西方文化冲击日本传统文化下的奋力反抗。古老的京都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可以高度集中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作者选择了京都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穿插描绘了大量的京都风物,表现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和深入骨髓的眷恋,透露出作者坚守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
  一、古都的风物
  1.古都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在传统节日上面得到体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和悠久性也是一个名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川端康成的《古都》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依据时间展现了日本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五月有葵节,七月有祗园节,八月有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而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则是著名的历史节。在书中还有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又要筹备过年了。从这些来看日本是一个多节日的国家,节日的丰富多彩也表达了人们多生活的热爱,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川端康成不仅仅只想停留在对古都的节日的简单记叙上。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之下,一种文化的消亡是一个民族个性的消失。“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①。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传统的节日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和文化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珍爱,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文化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京都的风物和传统的文化得到了自然、柔和的统一。
  2.古都的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在整个日本的历史中,樱花就是日本的文化,樱花就是日本,它已成为这个民族的象征。
  我们且看《古都》中关于樱花的一段描写:“他们一来到西边回廊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便是红色垂樱,马上使人感觉到春天的景色。这才是真正的春天!连低垂的细长枝梢上,都成簇成簇的开满了红色的八重樱,像这样的花丛,与其说是花儿开在书上,不如说是花儿铺满了枝头我过去从没想到过樱花会这般女性化,无论是它的色彩、风韵,还是它的娇媚、润泽。真一又说:‘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日本人嗜爱樱花,其原因是很复杂的。’”②
  作者一再的描述樱花之美,其本质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寻。不管是他所描述的绚烂的樱花还是京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俗习惯等等,其意不止于赞美,更在于在感时伤世,嗟叹战败后京都的荒芜,表现对传统文化“切实的追求”,表现出对日本传统的珍爱和依恋。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意识力量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
  3.古都的传统手工艺
  千重子的养父佐田太吉郎是一个没落的丝绸批发商。他性格耿直孤僻,从年轻时起就具有名士的气质,他家的铺子至今还保存着古香古色的老铺子原来的风貌,并没有换上时新的装饰。后来他还打算盘掉铺子,找一个安静的小房子,过一种清净、避世的生活。太吉郎还把自己关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试图创作出逆反时代的具有古典格调的和服图案。对于京都渐渐失去传统文化中的趣味,太吉郎感到悲伤和无奈。
  和服的腰带往往隐藏着一些割舍不掉的民族情结。而在川端康成笔下,和服是体现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道具。“画面虽然新颖、有趣,可是同温暖的心却不大协调,不知为什么,仿佛给人一种荒凉的病态的感觉。”(第三章和服街)这其实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一种变化,传统文化不能完整融合西方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病态。外来文化入侵导致本国传统文化本色的消失。这种消失的特征正是川端康成不想面对的一种悲哀。
  与佐田家生意关系密切的西阵的织匠大友宗助与太吉郎志趣相投,其长子秀男也是一位优秀的年轻织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不仅需要勤奋,更要具备天分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战后日本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京都西阵地区“饰带”手工业作坊的命运,本来就难以传承的饰带手工艺也摆脱不了被机器大工业批量生产取代的悲惨命运。织匠秀男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高超的手艺即将面临的命运,也只有悲伤和无奈。其实这也是川端对即将消亡的传统技艺感到忧伤和悲哀。川端康成写《古都》就是为了寻找和回味正在日益衰亡的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术,太吉郎对京都变化的不满、悲哀、孤独的心境也正反映了川端康成内心的孤独和切实的哀愁。
  二、文化坚守意识
  从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用现代人的感受,用淡伤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当然描写文化的同时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敬仰。川端康成积极的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不是因为他个人所需要,而是作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随波逐流,民族个性的文化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随意丢掉,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和传统文化高度的统一。从1936年起,川端康成就反复强调:“我接受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自己也进行模仿的尝试,但我的根基是东方人从十五年前开始,我就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③年轻时代他读了泰戈尔访日在庆应大学做的演讲稿——《日本精神》他觉得泰戈尔说到的:“所有民族都有义务将自己的民族的东西展示在世界面前。假如什么都不展示,可以说这是民族的罪恶,比死亡还要坏,人类历史对此也是不会宽恕的”这番话,是警告日本不要因急于汲取西方文化而忘却了日本传统文化,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川端康成说过:“我强烈地自觉的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④
  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日本传统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为此感到惋惜和孤独。但是作者有着不屈的精神,他以《京都》作为他的呐喊,来证明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守,体现了他的执着和生命追求。
  注释:
  ①森安理文:《川端康成.破灭的文学》国书刊行会,1989年版,第77页,第84页,第76页
  ②《川端康成小说经典》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414页,569页.
  ③川端康成《文学自传》川端康成全集,新潮社,1981年第33卷,第88页
  ④川端康成《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新潮社,1981年第33卷,268-269页

推荐访问:古都 浅谈 坚守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