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了个催的,女儿一年没和我说一句话】 女儿悲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被尊严,也许只是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他们。  俩耳光打得女儿“叛逆”了  除了咨询,我还经常到外地做一些讲座。这次邀请我的内蒙古的这家公司很热情,机票给订的头等舱。我刚坐下,邻座的那个男人就有意无意地不停打量我,他可能觉得我面熟,我冲他点点头,他说:“您是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张教授吗?”
  “是的,被您认出来了。”
  “真是幸会幸会,没想到在这里碰上您了。”
  这位先生姓杜,呼和浩特本地人,这次是出差返途。简单的寒暄后,杜先生跟我讲了他与女儿的问题。70分钟的飞行时间,正好够我在一万米的高空做一场空中咨询。
  杜先生做汽车生意,可以说是当地的首富。家里几乎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杜先生自认为对妻子女儿非常好。家里刚买了彩电没两个月,逛商场时看见又有新款上市,二话不说就安排人买了。妻子回家时看到大彩电,还以为进错门了。妻子的车都换了三辆,直接把车开到楼下,新车钥匙交到妻子手里,没让妻子操一点心。女儿15岁,上当地最好的中学,他对这个惟一的宝贝女儿更是有求必应,穿的、用的、手机、笔记本、各种电子产品在同学中一定是最新潮的。
  一个周五,女儿说学校安排晚自习,下晚自习后自己回家。杜先生正巧在外边吃饭,离学校不远,两周没见女儿的他,饭局结束就让司机去学校,想顺便接女儿回家。车子开到学校外,发现学校黑灯瞎火的,所有教室都关着灯,学校的勤杂工说周五晚上没晚自习,下午四点多就放学了。他回家就在院子里等着,等到十点多女儿回来后,二话没说就上去扇了女儿两耳光。但没想到,两记耳光打完后,女儿一年里,再没和父亲说过一个字。他说什么女儿都不听了,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让她考高中,她非上中专,还染头发,公开谈男朋友。
  “含情脉脉”的注视让女儿开口了
  说完这些,杜先生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此时的杜先生,不再是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而只是一个渴望和女儿亲近的父亲。飞机已经快降落了,时间关系,我没办法继续深入,只能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恢复和女儿的关系。
  “张教授,只要我女儿肯跟我说话,您说什么我都照做。”可当说完我的建议,杜先生有些傻眼了:“这样管用吗?我可干不出来。”
  “你先照着做,什么时候女儿主动开口跟你说话了,你再跟我联系。”
  一周以后,我回到北京,接到了杜先生的电话:“张教授,您真神,我女儿终于肯跟我说话了。”
  我给杜先生出的主意是:跟女儿用眼神交流。杜先生家是复式别墅,楼上楼下,每天早上杜先生就在楼梯口等着,女儿从房间一出来,就“含情脉脉”地目送女儿出门。女儿刚开始不理父亲,但每天早上父亲都这样做,也不说话,但是很虔诚。到了第五、六天,女儿受不了了,从他跟前过去,走到楼梯口又站住了,回头看父亲还是那样看着她,就说了一年来惟一的一句话:“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啊?”
  “你终于肯跟我说话了。”杜先生高兴得不得了,我在电话这头都能感觉到他当时的兴奋。女儿跟父亲冷战一年,开口跟父亲说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但是杜先生很高兴,毕竟僵局打破了。
  没有尊重,物质再多也等于“零”
  我提醒杜先生,恢复关系只是第一步,要彻底解决和孩子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咨询和治疗。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进行了几次电话咨询,杜先生的爱人也参与进来。做家庭治疗的一大原则是一定要同时接触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描述和感受可能大相径庭。
  杜先生虽然给家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但和家人缺乏沟通交流。杜先生给家里买彩电、给妻子换车的行为,做妻子的并不领情,反而有很大的不满,因为这种大件物品的购买杜先生从来不跟家里人商量,他说什么,全家人就得执行什么,不许违背,独断专行,家里缺乏民主气氛。虽然物质上并不匮乏,但其实女儿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心灵支持和照顾。
  杜先生按我的建议,放下架子,跟女儿长谈了一次,而且还引入家庭生活会、民主会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家庭气氛改变了,女儿也不再和他对着干,开始配合他了。女儿顺利地考上了高中,父女关系也非常融洽。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不容易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和父母老师对抗、强调自我的存在感和存在价值,如果父母压制,他会固执于自己的权力和选择,“你们说了不算,我说了算”。杜先生的女儿挨打后开始跟父母对着干,不考高中非考艺术类中专就是典型的例子,并不是她自己有多喜欢,而是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决定。
  青春期一般从12岁到15、6岁,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情绪忽高忽低,行为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他们在判断事务时常常毫无把握,容易犯糊涂。他们表现得似乎很自信,或者不和别人讨论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这样来掩盖他们的不安全感。他们希望自己显得知识渊博、城府很深,不愿意让人看出来自己比父母懂得少。
  家中如果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尊重和平等两个原则。尊重他的内心感受,和他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这个平等并不是说孩子和父母就要平起平坐,而是指平等相待。如果互相尊重,孩子就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父母交换意见。父母不但要对孩子讲话,而且要倾听孩子讲话,这样常常能更多地了解孩子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对这时期的孩子还要多一份包容,要尽量理解他,可以给他规定一个底线和边界,然后给他尽量大的空间,尽量少约束或间接约束他,越压制,他反抗的力量越大,越要争取更大的空间,不如给他一个有限制而尽量宽松的环境。
  初二是个转折点,课本的知识难度加大,如果这个阶段孩子学习有些退步,是正常的。如果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分数上,却不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帮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会造成孩子与家长行为意识的冲突,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会越来越少。
  12岁之后,孩子同伴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及老师的影响力。进入青春期以后,他对父母这扇大门就关上了,但他对同龄人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这时如果家长能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对你无话不说,家长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顺利帮孩子渡过青春期。而如果还用“家长制”作风对待孩子,更加把孩子的心推到他同伴一边,因为他觉得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共同语言。
  在和同龄伙伴交往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往同性朋友,和异性伙伴指导性的交流。不要轻易贴标签,不要一和异性接触,就界定为谈恋爱。70%的早恋都是被父母和老师贴上的标签,实际上很多青春期的异性朋友在交流时,更多的是一种友情需要而不是爱情需要。家长要建立一种先相信他们不是恋爱,但是又要预防他们往恋爱的方向发展的态度。

推荐访问:我说 句话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