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旋律、和声技法整合的角度分析黄自的艺术歌曲]黄自思乡和声分析

  摘要 黄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其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艺术质量高。《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最著名艺术歌曲之一。作品短小精悍,直抒胸臆,像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歌曲篇幅很小,旋律典雅、抒情,具有女性性格特征。在这样一首短小的声乐作品中,不仅将西方的旋律、和声技法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还融入了诸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以及一些非传统的和声内容。正确评价黄自先生尤其是他的声乐作品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对于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玫瑰三愿》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一 黄自先生的简介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省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世代书香门第。堂叔是黄炎培。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并在那里开始了有关音乐的学习。1924年赴美深造,期间始终没有放弃钻研音乐。1926年,进入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作曲技术理论专业,1928年转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次年春,获得该大学音乐学学士学位,并在同年回到国内,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并兼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员。一年后,被聘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授和教务主任。同时被荐任为上海工部局音乐委员,并与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学习的江颐年女士结婚,直至1937年暑假后辞去该音乐学校的教务主任职务,专心著述。1938年5月9日,因感染伤寒症,病逝于上海红十字医院,年仅三十四岁。
  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黄自在音乐学校任职期间,除了忙于繁重的教务管理工作,还开设了和声与高级和声学、键盘和声学、和声解剖、曲体学、躯体解剖、单对位与复对位法、赋格、乐器与配器法、配器实习、自由作曲以及音乐领略法、音乐史等十几门课程。他的弟子众多,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大量的音乐人才,特别是以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奄、陈田鹤为首的一批音乐专业领军人物,对于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自也是最早把西方音乐中的一整套作曲技术理论完整地传授到中国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对于各种题材大部分都有涉及,而且都具有非常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这些作品的意义影响深远。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他音乐创作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黄自将中西方音乐以及各种作曲技法完美融合的部分,他具有成就的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古诗词为题材;另一类是以现代诗词为题材。本文就以《玫瑰三愿》为例,从旋律、和声技法整合的角度来分析黄自的艺术歌曲。
  二 《玫瑰三愿》的解析
  1 歌曲的简介
  《玫瑰三愿》是黄自最著名的一首抒情歌曲,作于1932年。词作者韦翰章(龙七)是近现代歌词作家,也是与黄自词曲合璧的老搭档。这首歌曲,以玫瑰花作为自己的代言,诉说了少女的三个愿望——“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莫吹打!我愿那多情的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歌词深邃隽永、清纯动人。旋律温柔、典雅、具有女性性格的特点。歌曲采用二拍附点后十六的节奏形态,音乐宁静、从容、雅致。在词曲结合的处理上,黄自以西方作曲技法的严谨,精致且细心的布局,在内容和形式上将音乐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进行细致的结合,旋律、节奏、句法结构均与歌词的思想吻合,歌唱常常带给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和平和幸福的渴望。
  2 歌曲前奏的分析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前奏有四小节,在低音区以三度环绕的音型,“动机”发展手法扩充构成全曲。从E自然大调开始,按照音乐作品创作的习惯性手法,一般情况下都会从调式主和弦开始,以达到明确调式调性的作用。然而,作者却没有遵循音乐创作的传统规则,而是充分发掘民族音乐的个性特点,旋律上注重对音乐色彩的描写,小音程的上下迂回给人以轻轻呼唤的情调。
  从音乐的第一小节开始,作者用了调式Ⅳ级音上构成的七和弦,相当于是Ⅳ级和Ⅰ级和弦的重叠,个性化的和声处理以及大七和弦朦胧、迷离的色彩表现,使音乐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纠结、渴望的强烈情绪。和声中还使用了民族多声音乐中惯用的大二度音程,这个音程在西方音乐中定性为不协和音程,需要解决,一般不连续使用。但是在民族音乐中,大二度音程却是作为一种协和音程来处理的,而且就实际音响效果来说,大二度的不协和程度并不是太强烈,弱化演奏时运用,还能取得一些特殊的效果。就在这四小节前奏里,我们看到作者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民族的音乐因素整合在一起,在和声和旋律中整合东西方因素,音乐伴奏织体巧妙地的处理,虽然歌词还没有加入进去,音乐却已融入了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细致表现了音乐最初的情绪特征——充满了叹息的语气。
  3 歌曲第一段的解析
  第一段由2个平行方整的四小节乐句构成,旋律平缓优美,略带一丝忧郁、伤感的意境。
  音乐的第一句由“玫瑰”动机展开,然后以二度调内自然模进进行音程和节奏上的变化,很自然顺畅地衔接了音乐的下一句“烂开在碧栏杆下”。乐句运用了展开性发展手法,并且使用了流畅性的6/8拍,而连贯平稳发展的旋律曲调,使得整句旋律平滑自然。在力度上从弱到中弱,乐句结束时,速度也慢了下来,扩展开的乐句,似叹息,如轻唤,情感细腻而安详。
  作者在写作旋律时也充分考虑了和声配置的因素,除了沿用前奏部分中西结合和声的同时,还遵循了传统和声的功能逻辑序进,特别是在该乐句的结束——半终止,西方传统和声中经典的下属和弦——K四六和弦——属和弦的运用在旋律中也得到了清晰地体现。这一句虽然遵循了传统作曲技法的和声逻辑,但与传统相区别的就是七和弦的大量使用,不协和的七和弦使音乐充满一定迷离的、不安定的色彩。特别是四级音上使用的大大七和弦,这个七和弦传统和声中很少使用,色彩虽然也是不协和,但是却有一种朦胧幻想的音响效果,用在这个作品当中,这种迷离朦胧的色彩,犹如歌曲的主人公身处一片妖娆美丽的玫瑰花丛中一样,心中充满了赞美和对娇弱玫瑰花的怜惜。   作品第二乐句进一步强化了第一句的情绪,旋律的写作上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动机模仿手法,将第一句的旋律素材进行了变化、发展。虽然在旋律上不同于第一句,但是在节奏模式上,却基本使用了和第一句相同的节奏,因此,旋律上形成对比,但节奏上却形成了重复,对比与统一相结合。另外,9/8拍变换拍子的使用,使得第二句在旋律上有了更丰富的扩展,特别是变化音#5的运用,产生了半音级进的旋律进行,仿佛是主人公的手在“碧栏杆”上轻轻地滑动抚摸,表现了对玫瑰花的温柔呵护。这种情绪的发展升华,也是传统和声手段在实际作品中的作用体现。
  从作品的第二乐句开始,作者采用了调式导音上构成的七和弦作为和声背景,并且使用了降低Ⅵ级音的和声大调,导七和弦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变为更加尖锐更加不协和的减减七和弦,及其不稳定紧张的音响色彩强烈的冲击着人的心灵,一声声反复吟唱的“玫瑰花”,像是主人公满腔无法诉说的语言通过这样一种简单呼唤的情绪宣泄。从作曲技法上来说,不稳定的减七和弦,对主和弦有着强烈的倾向性,而音乐发展的动力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性而获得的。和声的逐渐紧张表达了情绪的逐渐紧张。进入到该乐句的第三小节,和声采用了传统了“T—S—D—T”的完全复式终止,距离较远的两个外声部以级进的形式逐渐向内收拢,激动紧张的情绪慢慢走向平静,作品的第一段落结束。这两唱一叹的乐句,温情而安详地描画了灿烂盛开的玫瑰花的绚丽多姿。
  作者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西方传统的旋律写作技法、和声逻辑序进、经典曲式结构充分结合,同时在旋律、和声中加入很多民族音乐的因素,旋律、和声技法以及东西方文化元素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让音乐一开始就呈现了作者成熟的作曲技法和整合东西方音乐元素的深厚音乐功底。
  4 歌曲第二段的解析
  第二段由E大调转入#c小调,在小调暗淡色彩的表现下,作品主人公的思绪从无限的遐想回归到现实当中,猛然发现,美丽的玫瑰花已经凋零,面对此情此景,一股凄凉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用玫瑰花的口吻唱出了三个愿望:“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歌词采用了排比的写作手法,而旋律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模进的发展手法,这种技法既能很好地适用于排比写法的歌词,又能达到旋律层层递进,不断变化发展的创新。和声也在旋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稍有变化的模进,并且形成了清晰的功能和声逻辑,再搭配上合适的节奏形态,多种因素,相得益彰,更能充分表达激情倾述的音乐情绪。当然,除了这些主要的欧洲音乐创作技法以外,作者也加入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的素材,例如,在比较硬朗的功能和声中加入了二度音程的和弦外音进行装饰,这种二度音程的色彩,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改变功能和声的作用,而且还使民族音乐的元素加以体现,这样的融合处理不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将欧洲作曲技法生搬硬套的感觉,使音乐既具有西方文化的张扬激情,又不缺失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为音乐作品高潮以及尾声留下了创作空间。在前面音乐结构和情绪的铺垫下,作品进入高潮,这一句也是第三个愿望,如果说前两个愿望是略显伤感的温柔恳切,那么第三个愿望则是一种激动情绪的宣泄。为了充分配合这种情绪的表达,作者将流动的伴奏织体与丰富的色彩和声结合运用,安排了调式Ⅲ级七和弦到Ⅵ级和弦的和声进行,从听觉上好像进入到了主调的关系小调,这种短时间的离调进行,使调性色彩产生变化,再加上七和弦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与动力性,激动地情绪再也无法抑制,伴随着全曲的最高音,音乐很自然地进入高潮,一些更加紧张的和弦也在这里先后出现,同时节奏时值也更加自由的运用,升华了歌曲的主题,那就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最后进入作品的尾声,和声上以“T—D—T”的进行明确了主调E大调的回归,三个愿望的最终目的也就此明确——“好叫我留住芳华”。
  三 对艺术歌曲的总结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分量很重,无论在当时还是对于后世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他的艺术歌曲喜欢采用古诗词或者近代诗词为歌词进行创作,这些创作的艺术歌曲一般篇幅短小,但作曲技法的运用却很丰富,中西结合,结构简单严谨,描绘的形象一般也都个性鲜明,能准确地表现原诗词的意境,并形成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大家熟知的《花非花》,完全以朴素、雅致的格调,勾画出一幅细腻的、如诗如画如梦般的优美景象;又如《点绛唇》作品,浪漫的气息、开阔的场景衬托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再如《南乡子》作品,自始至终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气势让听者激动万分。
  除此以外,还有以近现代诗词为歌词创作的作品,前面我们分析的《玫瑰三愿》以及《春思曲》《思乡》等。这些诗词或以古体诗写作,或以近体诗写作,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充分考虑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元素,精心合理的设计和大胆细致的构思,并且通过各种丰富的作曲技法以及和声色彩描绘刻画诗词中的意境,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因此,黄自的艺术歌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歌唱家最喜爱的曲目之一,也是各大专院校学习声乐的学生的必学曲目。
  参考文献:
  [1] 梁茂春、明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余甲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曲凯:《声乐作品分析与指导(上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王飞,男,1981—,湖北钟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推荐访问:和声 技法 旋律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