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肠内营养灌注 [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究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4周存活的早产儿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加奶策略、喂奶耐受性观察、体位护理、胃管管理护理、腹部按摩。结果:60例早产儿中,经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存活率为91.67%,死亡率为8.3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早产儿的抢救存活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早产儿; 早期肠内营养
  近年来,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早产儿的急救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其中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早产儿给予科学的肠内营养是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安全的物质基础,若出现营养障碍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安全,为此尽快给予肠内营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将探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4周存活的早产儿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4周存活的早产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胎龄为25~34周,平均胎龄(28.3±2.4)周,出生体重1300~2000 g,平均体重(1800±236)g,合并围产期窒息20例,新生儿硬肿症12例,吸入性肺炎1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症9例,新生儿败血症6例。
  1.2 方法
  1.2.1 加奶策略 对出生后存活下来病情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2 h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病情较不稳定新生儿,于出生后延迟24~48 h给予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配方奶为辅,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的胎龄和体重按时进行喂养,对体重1300~15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18 ml/(kg·d);对体重1500~20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36 ml/(kg·d)[2]。若新生儿在喂养1周后,无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则在在往后的喂养中,每天增加奶量15~20 ml/(kg·d),直至达到150 ml/(kg·d)。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喂养期间应观察新生儿的胃部残余奶量,在每次喂奶前,对新生儿用注射器抽吸,检查胃部有无奶液潴留发生,若潴留奶量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可将潴留奶液再次注回胃部,并对新生儿给予预期每次的给奶量;若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应减量喂奶,或停止喂养1次。在对胃部抽吸的过程中,若发现有血液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喂奶,并排查病因,对症处理[3]。同时也应观察新生儿有无腹胀,测量时固定早产儿腹部某一部位和测量时间,若腹围增加1.5 cm时,或腹胀有张力则需要适当减小喂奶量,对排便困难的新生儿,可用温度适宜的盐水灌肠。观察有无呼吸暂停,排查呼吸暂停与喂养有无关系。为避免出现胃食管反流,应取俯卧头高脚低体位,并适当减少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血糖、喂奶量、排泄量、体重变化[4]。
  1.2.3 体位护理 早产儿以俯卧体位为主,适当采取仰卧位交替。通过俯卧体位尖山胃潴留、降低腹胀、预防胃食管反流,促进呼吸器官发育,平稳呼吸和心率等益处。同时,应将头部抬高30°,头高脚低体位更好地预防胃食管反流[5]。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在长时间的肠内营养支持中,早期喂养阶段需要一定时期的胃管喂养,为此应做好胃管管理护理。早产儿常会自主将不固定的胃管拉出,因此常会反复插胃管,增加插管感染机会。为此应加固胃管,采用弹性胶布于鼻唇沟处固定胃管,并在每次胃管喂养之后,用1 ml的温开水清理口腔和胃管,以免因胃管造成感染[6]。
  1.2.5 腹部按摩 喂奶30 min后,医护人员手指并拢,掌心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时给予适当压力,保持缓慢匀速运动,4次/d,5~10 min/次。通过对新生儿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7]。
  2 结果
  60例早产儿中,1周内拔管直接正常哺乳有28例,2周内18例,3周内9例,死亡5例,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新生儿较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喂养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诸多优势,使胃肠道直接接受营养,以此稳定内环境,增强肠道组织细胞发育,促进分泌胃肠黏膜酶,提高胃肠道结构和消化功能成熟,从而及早建立经口喂养。而且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可减轻肠黏膜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胆红素在粪便排泄中排出,预防内毒素位移[8]。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含有适合早产儿多种氨基酸,加速胃排空,且有利于早产儿器官和神经组织的发育,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9]。
  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这些喂养并发症多与喂养方式不当、早产儿吞咽反射迟钝或不全,及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低下所致[10]。为此,在对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应对早产儿及早给予母乳喂养,给予最佳喂养体位护理,增加喂奶耐受性,并做好胃管管理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11]。
  本文研究中,60例早产儿经过积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存活55例(91.67%),死亡5例(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早产儿的抢救存活率与有效的监护呈正比,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林格芳,汤淑斌.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4(13):362.
  [3] 韦艳姬.早产儿胃肠喂养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4(8):203.
  [4] 丁宗一,刘喜红.2010版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建议和早产儿营养需求建议介绍[J].中华儿科杂志,2010,9(10):154.
  [5] 刘加云.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3):314.
  [6]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7] 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6):358.
  [8]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9]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10] 韩林林.不同体位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14):365.
  [11] 黄红玉.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2(30):245.
  (收稿日期:2012-07-12) (本文编辑:李静)

推荐访问:早产儿 临床 营养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