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文化视角看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_教师视角班级如何不乱

  摘要:本文以某高校外语学院整体教师认知与个体教师认知互动为案例,通过分析指出,良好的技术文化氛围对优化外语教师认知,加强外语教师在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促进他们进行教学反思,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下使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能力,加快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文化;教师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56-0006
  1.引言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并于2011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可见,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一基本原理,并逐渐将其条理化、专业化、规范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还存在着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教师资源配置亟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到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本文对西部某高校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展开调研,发现良好的技术文化(technical culture)氛围能够有效地增强外语教师在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影响同事间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外语教师在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能力,促进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始重视外语教师认知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刘桦,2004;郑新民,2004,2006;郑新民、蒋群英,2005;顾佩娅,2009;张风娟、刘永兵,2011),但迄今为止,国内外语界尚未见到从技术文化视角来探讨教师整体认知与教师个体认知系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性文章。
  2.理论依据
  2.1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指具有一定价值的建构规范的过程和氛围,包括同事的交往、互信、互赏、互助、认可、同情、幽默等,也包括教学实践过程的高期望值、教学的决策参与、传统价值取向以及真诚沟通等(Saphier&King,1985:67-74)。有研究表明,在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技术文化,一为学习进取型(learningenriched),二为缺乏学习进取型(1earning-impoverished)(McLaughlin&Talbert,2001;Rosenhohz,1989)。在前者的氛围中,同事之间能进行较为密切的沟通,互动和协作,教师还愿意跟领导商讨、共议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面对学生提出的挑战,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还能注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反之,在后者的氛围中,同事之间缺乏沟通,各行其事,对自身学习持茫然态度,教学改革难有起色与创新。由此可见,学习进取型的技术文化有助于更新和拓展教师认知,加强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最终达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Purkey&Smith,1982:64-69)。
  2.2教师认知
  Darling-Hammond&MeLaughlin(1995:597-604)指出,研究技术文化要研究教师是怎样诠释他们的教学处境,因为教师认知和知识是技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认知是教师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学习观、学科知识、教学经验,通过与同行交往,学生互动产生后产生的教学反思,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教学态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综合思想。教师认知主要包括教师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理论观、语言教学观、专业知识、师生角色、课堂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使用等内容(Freeman,2002:1-13)。在不同的教学处境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认知主导教师决策,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Basturkmen et al,2004:243-272)。Fullan(2001)认为,教师认知与课堂教学之间是互动的,是共时的。Zheng&Davison(2008)对中国外语教改中“教师认知”问题的研究表明,教师认知中不同的语言观引导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教学决策,指导着教学实践。但是,教师认知受客观现实所制约,与课堂教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同时教师认知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自我反思、同事交往、师资培训等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化、发展和更新,当然,这一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讲求实际的过程。
  2.3互动
  互动不是简单地指教师认知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习环境中所有人以及其他因素间的互动。计算机网络时代为教师间的互动开辟了十分宽阔的交往空间,创造了许多的互动机会,如博客、实时聊天、网络学习平台等(Davison,2005;陈坚林,2010),而学习进取型的技术文化范围中的教师往往都能积极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校内外的互动学习(McLaughlin&Talbert,2001;陈坚林,2010)。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研究工作主要在我国西部某高校外国语学院进行。利用教工会议向全院80名教师发放个人信息情况调查表和有关教师认知的调查问卷。共收到68位教师的反馈(相当于总数的85%)。有36位英语教师表示愿意跟笔者沟通,提供课堂观摩的便利等。经过几次私下交流,作者选定Rose,Micchey和George三人作为研究对象。
  3.2研究工具、资料收集、分析方法   笔者使用个人访谈、课堂观摩和文献研究作为工具。资料收集始于2011年3月初,止于2011年6月底。笔者使用录音方法分别访谈3位教师。其中Rose和George各接受2次访谈,Micchey接受1次访谈。笔者还使用摄像机拍摄到3位教师各2课时的教学实况,同时还收集到部分教师的教学笔记、教材、试卷以及学院有关文件等。笔者运用归纳法对访谈、课堂录像和有关文件等从技术文化视野展开如下的综合分析。
  4.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分为3个部分来呈现:
  (1)学院技术文化结果,主要涉及学院的文化氛围。
  (2)系教师问卷归类结果,主要涉及教师整体认知。
  (3)系教师访谈结果。主要涉及教师个人认知。
  4.1学院技术文化
  (1)领导抓业务
  学院每隔一周组织全体教职员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如传达教育部关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部署执行相关改革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有关教师分享参加学术会议的收获等:
  学院能及时地将上级的最新精神传递给我们,无疑对我们理解上级精神,把握外语教改的动向是很有帮助的。有机会到省外去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的老师给我传递的有关信息也是有启发意义的(Micchey访谈录)。
  学院对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教改要以“团队”作为教改方法实施的主体,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位教师的个人能力(Rose访谈录)。
  教改很需要发挥团体精神,即教师之间及教研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参与的整体。学院召开会议传递上级精神很重要,使我们认识到教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产生要共同协作的愿望,如要申请省部级的科研项目,靠个体的力量是不够的(George访谈录)。
  (2)教学管理体系完善
  学院院长、教授和普通教师到英美国家进修访学,相继将海外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带回来,并结合学院的具体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学院的教学管理基本上能做到有章可循,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包括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Rose访谈录)。
  ……我感觉到,这些年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了,有了这些规章制度之后,学院和教学系的工作就容易理顺,不好推诿责任,也不再互相扯皮(Micchey访谈录)。
  集体备课、集体命题、集体阅卷原本是我国传统教学体系中一个优良的传统,但是这种优良传统正在逐渐地消失。该学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命题、集体阅卷的制度,并不流于形式:
  每教一个单元,我们都定期轮流主持集体备课。备课时强调三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试题。当然,教师会根据各自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做一些微调。同一年段的同事还经常沟通,询问相互间的教学进度和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以此来协调整体进度和练习的难易度等。学生试卷和毕业论文归档条理化,系统化。设有试题库、练习库和素材库等(George访谈录)。
  (3)设置课程合理
  有关材料显示,学院所设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层次清晰,教学安排较为合理,测试规定符合规范。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努力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等。在这些要求之下,教师普遍感觉到有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尤其重视在课程方面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学生需要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Rose访谈录)。
  (4)学术气氛活跃
  学术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定期举行院级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听三节课。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观摩优质课。院领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不打招呼下班听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学院已经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至少开设过数十场的学术报告会,同时还承办省级学术会议。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该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具有硕、博学位的中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年青教师,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要带一至两名青年教师。新教师到任要进行试讲,教研室组织听课,举行座谈会向试讲教师提出评价意见。
  我的指导教师是个治学很严谨的学者,在科研上他也很努力,尽管他已经是教授了,但他还坚持每年在CSSCI学刊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他是一个很耐心倾听人的好老师,所以,我有困惑和想法,会主动找他谈,他给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如推荐与我研究很相关的文献给我读,让我一下子就能进入到研究的前沿地带(George访谈录)。
  (6)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学院鼓励教师申报校级以上(不含校级)研究课题,争取学院每年有一项省部级科研立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有一定的奖励机制,教师撰写的论文能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的,学院适当给予旅差费补贴。
  (7)畅通师生交流渠道
  学院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等意见,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有关课任教师,供参考。学生评价纳入到教师年终考核项目中,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等。
  (8)加大教学资源投入
  学校和学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用来添置各种教学资源。该学院拥有1座英语广播电台,10多间多媒体教室,3个语言实验室。教师可以使用这些设备接收和录制CCTV-9、CNN、BBC等卫星英语电视节目。教工阅览室陈列二十余种国内外语教学核心刊物,英文版《中国日报》,还有中、英、日、法等语种的工具书,语言教学书籍等计3000余册。每间教室均配有投影仪和广播喇叭等。   4.2学院整体教师认知
  (1)学习经历影响教学决策
  由于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经历,加之受到各自求学时任课老师不同教法的影响,75%的教师表示他们的语言学习经验对他们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决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月j。
  (2)教学经验本体性
  63%的教师表示最初的教学经验主要靠听课的途径获得,同时跟其他教师讨论和交流也是获取教学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课堂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52%的教师表示他们会根据教学实际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良,但有48%的教师表示他们宁可求稳,按部就班,不愿意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3)同事间互动促进教学反思
  51%的教师赞成同事之间有必要进行互动,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评卷等,这些教师认为集体活动能够促进个人教学反思。通过跟年轻教师进行互动,一部分老教师认识到有必要结合使用交际教学法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同事间的互动,不少教师意识到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夯实基础充实内涵
  53%的教师认为,不论何种教学模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73%的教师认为,综合应用英语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必须大力抓好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5)更新学科知识转变教学观念
  68%的教师同意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交际能力和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是许多教师的共识。就教学方法而言,有55%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可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和模式,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如教学对象、教学处境、教学目标等,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该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背诵。
  (6)测试的反拨效应
  65%的教师认为英语等级考试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受到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s)的影响,56%的教师只好采取“应试”教学方法来处理教与学、教与考之间的矛盾,但也有44%的教师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新《大纲》提出的21世纪英语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要求。
  (7)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将近62%的教师觉得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如工作负荷偏重,每师每周平均要上12~14节课。此外,教师还要承担一定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撰写教研论文,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部分教师还因购房还贷需要在外兼课等。
  4.3学院个体教师认知
  通过对Rose,Micchey和George三位教师的个人访谈和他们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他们的个人认知中有一部分跟学院整体教师认知相吻合,但他们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认知,在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师生角色、活动类型、教材资源使用、同事间交流和专长发展等方面有不同的见解:
  5.分析与启示
  5.1技术文化优化教师认知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的发展,语言交际性日显重要。
  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目标由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Littlewood,2007:243-249),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是21世纪英语教育的必然(束定芳,2004)。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该学院的技术文化对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两种理念取舍上起到了较好的制衡与协调的作用。“以学习为中心”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教与学双方的现状,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学生的教育文化背景等因素,比较切合实际,有利于利用和优化各种资源,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走两个极端,起到统一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师生为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
  受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潮影响,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日益高涨,有人对传统教法提出批判与讨伐,甚至给予全盘否定(张国华,2000)。在这种思潮冲击下,该学院一度也存在着某种片面过激的看法,认为教改的重点只要研究学生的“学”,而忽视了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下,有的教师羞于公开使用传统教法上课,生怕被视为“落伍者”。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则较好地起到协调学院整体教师认知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院的技术文化,学院每一学期都举办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学术讲座,让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究表明,这种技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学院的整体教师认知,使大家达成共识:英语教学要结合国情,不要搞一刀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传统教法、交际教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是务实的做法(Adamson,2004;Ellis,2003;Samuda&Bygate,2008;Zheng&Davison,2008)。
  5.2技术文化优化互动模式
  学院对业务学习常抓不懈,教学行政管理措施规范得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即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技术文化中的奖惩机制对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进一步“充电”,开展科研,如申报教学研究课题、著书立说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发现在这种技术文化氛围中,该学院的教师之间存在着两种互动模式,一是师徒模式(implementation partnership)(Wideen,1994),二是发展模式(development partnership)(Borg,2008:3-13)。在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悉心指导下,年轻教师的教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同事间相互提问、咨询、观课、讨论等也给该学院带来生机勃勃的教改局面。
  (1)师徒模式
  分析发现,该学院以学科教研为载体,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将学科教研与师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全体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各教研室主任、高职称教师密切配合”的教研网络。有10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签下师徒结对的互助协议书,形成了师徒互动、主动探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专家导航、专业引领,年轻教师较快地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探索者,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2)发展模式
  尽管教师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与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不同的思维风格和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处境和教学对象等密不可分(Andon&Eckerth,2009;Tsui,2003),但教师绝非只是消极的机械学习者,他们更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Hargreaves,1994)。我们发现同事间互动(peer interaction)是该学院另有特色的一种互动模式。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命题、集体阅卷、教学示范、互相听课等形式,持不同教学认知的教师有机会沟通,彼此增进了解,促发教学反思,最终达到互学、互补、互进的目的。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院整体技术文化的发展,使技术文化更具多元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5.3技术文化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研究表明,在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指导下,学院通过集体和个人学习并举的方式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倡导教师努力学习和钻研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技术文化推动和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显得以更新,体现在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即不但注重读写,而且还大力加强听说教学的力度。学院的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模式更趋多元化,如由过去的单一精读带听力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现有的综合英语、视听说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教师授课也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现有的较为普遍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网络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外语教改实践中,学院还特别重视利用网络信息这一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院鼓励教师使用网络进行作文递交批改,使用博客进行学术交流,使用网络上传教案等,教师交流的领域和空间得到拓宽,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师师、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教师不但积极编写“超文本”的教材和辅导材料,而且还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节日和网络的丰富资源,如从CCTV-9或相应的网站获取音像资料,自制了许多教学课件供师生课内外共享。事实上,这为我们尝试创建灵活的动态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推荐访问:看我 视角 国外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