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 从公共传播角度看广告的社会责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化概念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分析,探讨了文化与异化的关系并从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丰富和异化翻译对源语文化的传播两方面阐述了异化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异化翻译;源语文化;译入语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流问题进行探讨,对翻译的异化给予了重新审视和广泛关注。
  1.文化
  1.1文化的定义
  最早把“文化”做为术语进行定义的是英国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如艾迪生·维斯理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一特殊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信仰和创造的艺术、音乐及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 [1]有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但就文化定义的产生就受其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而又体现在其语言之中,更何况文化的本身。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了。
  1.2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21世纪,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翻译法将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21世纪的翻译将以异化翻译法为主调。而且,不同的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文化的微妙。人类的文化多元性犹如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必要,我们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语言、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少了它们,世界就没有那么缤纷多彩。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需要沟通,翻译是桥梁,是“媒婆”,也是“多语并存与文化多元性的基石”。
  2.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起初的“归化”和“异化”方法主要从语言层面讲是应该接近源语语言还是接近于译入语语言。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同时,“归化”和“异化”之争也转向了文化层面的讨论,也就是译文或译作是应该向源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靠拢还是应该向译入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靠拢成为“归化”和“异化”争论的焦点。
  2.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1813年,德国古代年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应到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应到作者去接近读者。” [2] 施莱尔马赫只提出了两种方法,这是对归化和异化最初的提法,但并未明确两种方法的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之为 “异化法”,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归化法”。[3]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翻着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已的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刘艳丽,杨自俭(2002)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界定更加明确了归化和异化研究范畴:“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 面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 陌生感’的需求。” [4]
  2.2 文化与异化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转化活动,但又不是臆想纯粹的语言转化活动,它还牵扯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牵扯到种种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而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易归化,而要尽可能真实的传达出来。一方面,“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 [5]正是因为世界上语言不同,文化迥异,而操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使翻译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离不开翻译。翻译为不同的语言文化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彼此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变沟堑为坦途”。真实地传递文化特色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我们的译者要警惕的是,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作为传递手段,以免以“中国味”代替“洋味”,造成文化的失真。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3.异化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忠实的再现源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3.1异化翻译是丰富译入语文化的需要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当今,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是努力向外国学习,扩大中华文化影响的时期,异化翻译更加适应这一需求。异化翻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向强势文化学习。 (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18页) 同时,在汉英翻译中,西译汉化以加强了汉语语言文化的输出和传播,成为改变汉语文化的弱势地位的有力手段。
  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原文的语法结构往往包含一定的意义,或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或者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要尊重原文的形象语言和句法结构,对于原文中有感染力的形象描写或修辞手法,以致就要采取异化异法,将之移植到译文中。这样不仅能为译文增添文采,又能为译入语带来新的表现法。许多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通过异化翻译传到了国外,进而成为译入语中的一部分。比如在中国的字典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词。如:逻辑、白兰地、色拉、基因、布丁、幽默、巧克力、芭蕾、拷贝等。如果没有异化翻译,中国就不会吸收到这些词语,中国的文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   3.2异化翻译是传播源语文化的需要
  事实上,翻译对译入语文化丰富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语文化。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翻译的同时已经以文化的形式被传播进译入语文化当中,而异化翻译所带来的原滋原味的语言更将其负载的源语文化传入译入语文化。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中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深层含义。在许多的神话故事中龙被描述成是一种强大的动物,是许多动物如蛇和鱼的合体,能为人类带来雨水。龙能为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者带来好运,而那些帝王统治者也把自己看作是龙的化身。因此,中国的许多成语也跟龙有关,如:卧虎藏龙,龙凤呈祥,画龙点睛。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帝王、统治者与贵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怪兽,象征着邪恶和魔鬼。因此,当西方人听到龙凤呈祥和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感到疑惑不解。但随着异化翻译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外国人也越来越了解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涵义。他们也开始渐渐懂得了端午节划龙舟带来的快乐与好运。若是没有异化翻译中国的龙文化也不会传播到国外,那西方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接受中国的龙文化,更不用说是欣赏中国的龙文化了。与此同时,许多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也被西方人接受,如:Kowtow (from “叩头”)、 Taiji (from “太极”)、 Kang (from “炕”)、 Jiaozi (from “饺子”)、 Qigong (from “气功”) 、Tofu (from “豆腐”)。
  结 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使得各语言持有者间的了解更加深刻,读者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而是需要更多了解异域风情,异化翻译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为了译者研究的主流。在互译过程中,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吸收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两种文化也丰富了两种语言。而异化翻译正是实现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然而,这并不是说,翻译只采取异化策略,实践中具体采取哪种策略还要看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翻译的文体和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翻译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Z].朱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61.
  [2][3]崔金枝.文化传播视野中翻译的异化趋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2):109-111.
  [4]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20-24.
  [5]文月娥.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69-72.

推荐访问:异化 角度看 文化传播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