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_“学生为主体”视域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变“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及方法作了粗浅的探索和表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 学生为主体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67-04
  新课程标准突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本文以“学生为主体”为视域,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及方法作了粗浅的探索和表述。
  1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其必要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宰者,承担了“讲授、例证、分析、结论”的全过程。即便是提问,也往往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牢记的程度,学生只是被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总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计划和教学步骤去学习。这种“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性。承袭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师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确立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不仅是教学方法改进,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有必然性。教学以人为本,“教是为了不教”。贯彻素质教育,就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造就。只有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有它的可行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对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过程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深入浅出地进行传递和交流。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组织教学,“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恰到好处地点拨、层层递进地启发,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而有目的地探究、讨论,自主、向上的教学气氛就会被营造出来,学生的生命活力就能得到展现。
  2 教学中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和途径
  2.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学生处在“心理防护”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心理逆反,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如今的初中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要多为他们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平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编拟一些融知识、启发、趣味于一体的可争论性小问题,让学生们为之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如在九年级复习课时,笔者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电动车”为例,设计了一堂复习课。以“电动车中的科学”为主题,要求仔细观察电动车(课堂投影及实物),并把电动车上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写下来。当笔者把这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就来兴致了:“杠杆、摩擦力、压强、弹力、电动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电路,磁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的反射、运动与静止,重心与稳定性”;“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充电时)”。接着笔者又追问:“电动车被称为‘纯绿色之车’备受人们的青睐,但电动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爬坡能力低,行驶里程小于5O公里,充电时间长,室外充电不便;同时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安全问题,废旧电池带来的污染已引起社会的关注……针对电动车的不足和出现的新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如此等等,学生的想象再次活跃了起来,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可见,针对部分“害羞的”“怕出错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偏重于知识性的问题,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求我们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心,还要做到耐心、细心,不放过学生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从“我不敢说”“我说不好”逐步走向“我想说”“我能说”“让我说”。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这句名言入木三分地道出了“民主教学”的潜在价值。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学生敢想、敢说,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
  2.2创造利于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善问的教学空间
  2.2.1给学生多点阅读文本的时间
  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为学生看书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有正文,还有附属栏目,这些附属栏目分为“观察”、“技能训练”、“小实验”、“阅读材料”、“讨论”、“思考”等方面。同时,新教材的插图量大,仔细统计分析,第一册有265幅,第二册有274幅,第三册有241幅,第四册有219幅,第五册有227幅,第六册有126幅,共有插图1352幅,其中绝大部分是彩色的实物图。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把好“课堂关”,课上精讲、少讲,把该讲的(指重点、难点等)讲清、讲透,还必须给学生留出时间认真阅读领悟、消化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概念、关键词句。比如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如果用文字来阐述,很可能内容非常庞杂,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所涉及的内容也会大大超出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编写者巧妙地运用一组图片来说明这个问题,小小的几幅图片,既表现了土地缺水的程度和对水的渴望,同时也说明了缓解这一需求的主要途径。图片与文字相互配合,言简意赅,插图的运用非常之妙。所以平时应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科普读物,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2.2多给学生一些分析思考的机会
  “思维即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科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有“授人以渔”的含义。要“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只有经过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去发现、探究,是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核心问题。比如在做电学分组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一些小问题向老师求助,比如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等。开始的时候笔者帮助学生检查电路,排除障碍,但随着更多的类似求助的出现。笔者发觉需要改变做法,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更好。于是笔者先是看看他们怎么做,像“灯泡不亮”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会想到可能是断路,该如何查找呢,有的学生能够想到用导线短路查找,别的方法也有,笔者让他们去教会别组同学。就这样,后来实验的时候向老师求助的少了。于是笔者又想,原有的问题解决了,笔者可以设置其他的障碍,比如电池乱装,灯座底下金属片松开等。人为设置障碍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对一部分落后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打击,但是较好地培养了优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同时,新教材的附属栏“思考”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和思考的氛围,这种新颖的设问方式的出现,不仅体现出所提问题本身的思考价值,而且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抓住时机,及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养成多思多想的良好学习习惯。
  2.2.3多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权利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答问”的个体,因而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正如李政道博士说的: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要使学问真正成为“要学怎样问”,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学问”,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长辈、问课本、问专家、问权威。其次,让学生知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再次,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尺度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以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和热情进入学习当中。例如“电与磁”一章,是以“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形式导入本章学习的。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不是出现在课本中可能谁也不会轻易想起它,然而当它出现在课本中,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时,就不能不使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始阶段。
  (2)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奥苏伯尔的“有意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被唤醒了。科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的问题逐步累积起来。如学习“物体的惯性”这一章节后,引发学生思考:轮船为什么要逆水靠岸?为什么超载的汽车容易出现事故?雨水天气为什么车辆要慢行?行车时为什么要系上安全带?……“问题”来源于事、物以及对已有知识的审视和思考,“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能够提出问题,表示学习是有目的的,说明有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这样的学习可减少盲目性,加强自主性。教学中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并且还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勇于提出问题是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能够表明学生具有“问题能力”的话,那么,从勇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并逐步地向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方向努力。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节,通过完成两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感性认识,而后提出为何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当学生明确真实本质原因时,我们可引发学生思考:
  ①某气体燃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出该气体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②某化合物A发生反应:A+302== 3H2O+2CO2,则此化合物的分子式是什么?
  ③1.6克气体充分燃烧,得到3.6克H2O和4.4克CO2,则该气体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质量比是多少?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能时时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同时还能适宜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科学思维的形成需要培养、训练、指导。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教师结合科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指导。善于提问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4)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也称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的习得技能,是学习者综合应用(组合)先前获得的概念和规则来解决某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一种活动。问题一旦解决,这种组合的规则就构成了更为复杂的新规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的迁移”。例如: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课前提出思考题:①铁锅、铝锅能长期存放酸性食物吗?②剪刀生锈了怎么办?③温瓶内的水垢怎样除去?④鸡蛋壳放入醋里将会怎样?……让学生回家创造条件,动手做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说说为什么;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由学生围绕前面的思考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新的想法;最后讨论硫酸、盐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浓硫酸、浓盐酸应如何保管等。这种高级规则(问题解决)的学习依赖于学生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过程是探索性的,是与科学概念、原理紧密想结合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是为了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为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营造积极有效的空间。   2.2.4多给学生实验探究的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这就要求执教者“放权”,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用心探究。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空间为学生动手探索、实践。
  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发挥探索的功能,激发兴趣,培养科学学习能力和习惯,学会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因此不应存在教师尽在黑板上、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作业本上、考卷中操作的现象,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亲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浙江版《科学》新教材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实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不少,在各种实验活动中提出了不同的的实验方法,除验证外,增加了对比、设计、探索等。教师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借助新教材,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共同探讨的实验条件,同时还应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了解生态环境情况,研究动植物的生长、废物利用的探究等。学生通过带有探索性的研究,不仅培养了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讨论、归纳的科学研究能力,还能扩大视野、开发智力。
  我们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机会”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填塞“容器”;学生有了“权利”就有了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在有效的指引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学会自主学习。
  2.3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制,重新认识学生的成功
  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是多方式、多途径的,但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针对教材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一般可建立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2.3.1课前预习,自主感知
  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要做到读、思、记相结合:即读所学内容,明确大致所学内容;思考课本上的思考题、练习题;记下要点、疑点、难点。教师也可布置一些预习条目,如在教授“大气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布置了如下预习:
  任务一:将水杯装满水,盖上纸片,用手按住硬纸片,使它倒置,手拿杯底,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将水杯装半杯水,盖上纸片,用手按住硬纸片,使它倒置,手拿杯底,你看到的现象又是什么?你能解释两次现象不同的原因吗?
  任务二:准备两张纸条,使它们垂直挂在胸前,沿着纸条向下吹气,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并试着说说此现象的原因。
  任务三:请查阅相关资料,根据你能找到的材料,进行有关“大气压强”的小实验,期待着你在课堂上为大家作精彩的表演!
  这样,在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不总是由教师设计好复习题或准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头脑中储备的知识去同化新知,为新知的构建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2.3.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这一过程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学会思考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解决,教师不累赘重复;(2)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时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挂图、模型、录象等)诱导学生思考;(4)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5)在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3.3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倡“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不迷信教材、权威。如在“《水能和风能》”这一章节中,在新授知识点结束后,笔者设置了一个学生交流答疑的教学环节,在用多媒体展示出三副图片“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火力发电”,然手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你选哪种发电方式?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独立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给5分钟时间合作交流,由记录的同学记录本组的结论,最后6分钟时间是给每组学生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一个个同学和表现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说起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教室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答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能源观和环保意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交流和评价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3.4总结建构,自主拓展
  这是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环节。教师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升和拓展:(1)引导、帮助学生概括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体系;(2)引导、帮助学生提炼思想观点,明确解决科学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3)引导学生将问题向不同方向拓展,尽可能地将新问题与旧问题联系起来,将问题对接,以使进一步延伸。如学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之后进行探讨解决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光合作用原理和过程、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呼吸作用的实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种植农作物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行合理密植(对于温室栽培,还需考虑二氧化碳的供应和昼夜温差),另一方面根据植物对水和矿物质的需求,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浇水、灌溉。
  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把学生课内兴趣向课外延伸,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事物,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留心生活、关心社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创造出更新的东西,从而实现自主延伸和拓展。
  2.3.5自主评价 重识成功
  对以上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的实施要及时作出合理的自主性评价。由于评价对教育教学在现实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即“指挥棒”),因此教师,首先不要以“上课听话”和“考试得高分”作为优等生评定标准,而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准绳,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学会关注与赏识,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赏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度,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赏识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教师从多层面作出及时评价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问反省:知识要点知道了多少?提出了多少问题?有价值的新问题发现过了吗?我与别的同学协作的怎样?实验中我有没有发现新的方法……即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只有坚持评价的多样性(评读、评思、评说、评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评出自信、评出希望、评出信任、评出智慧)才能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也就学会了在自己的能力和限度内进行自主学习。
  3 结语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在传统的“授受型”教学向“多元互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践行。
  参考文献:
  [1]马仁典.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M].珠海出版社,2005.08.
  [2]兰呈辉,教育纵横·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视域 课堂教学 为主体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