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就有蓝天 相信就能看见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

文言文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先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二、“读”字当先,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味出来了。诵读的越多,越能触类旁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效果的读,在读中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内化,陶冶情操。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如我在《岳阳楼记》一课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了多个读的情景:课文录音、多媒体画面、轻音乐、画面和文字的合成体,同时设置了读的层次:跟读、点名读、自由读、齐读;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中,真正地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情感!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等等。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或听录音)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三、积累知识,教会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课文中的字词可让学生分类识记。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学生通过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例句。这样,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至于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然而,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首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美国学者贾德指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而这迁移体现在文言文学习中就是将课内积累的一些知识,转化为一种能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也正是教师要训练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中考,为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从2003年开始出现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也是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知识的能力。但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文中某个词的解释他们能非常熟练说出,但同一个词,同一个解释,出现在其他课文或陌生的文章中就反应不过来,并不是他们能力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原因就在于对已知知识缺乏迁移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选些适合文言知识迁移的文章,让他们在阅读中养成用已知知识推断未知知识的思维习惯,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可以让学生和《丰乐亭记》进行比较阅读,既训练了迁移能力又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在教授新课文和进行课外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点,培养他们学会用已知进行迁移,从而掌握未知的思维习惯。“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教得实,学生学得牢固;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有劲。周而复始,必将在继承和发展中开辟出新天地。

推荐访问:就能 飞翔 蓝天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