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探究】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课外阅读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课外读物选择盲目,阅读过程重“图”轻“文”,课外阅读兴趣不强,阅读习惯不良,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等问题。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阅读自主性。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培养,要转变教师自身的阅读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培养策略
  一、概念界定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
  所谓“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取、加工信息,获得阅读的主体感受。自主性越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面越广,接触语文材料的量就越多。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对现时及将来的语文学习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现状分析
  1.阅读过程重“图”轻“文”
  轻松的阅读可以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休闲读物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满足了学生们获得精神慰藉的需要。但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大多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他们对洋溢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名篇、名著缺少关注,也就难以领略文字使智力发生偏向,孩子长期识图不识文,不仅耽误了识字的最佳时机,缺乏阅读能力和源于文字想象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还会扼杀孩子的文字创造力。
  2.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
  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现只重视课内阅读而忽略课外阅读。这是因为课内阅读在学生看来是在校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种重视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课内阅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课内阅读有时间限制,每周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而且为期很短。由于时间很短,在阅读数量上没有保证,加上目前大多数课堂上都是“含英咀华”,所以,阅读的量是有限的。
  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看不到种种弊端,一味依赖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课外读书、看报等无目的、无恒心、无方法、不认真仔细、不善思考质疑,缺少精读能力和速读能力。加上各科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再之个别教师和家长及其个别主管领导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提供适合他们的书籍、环境。
  3.选择课外读物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
  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对如何指导也存有困惑;
  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使许多教师采取短视行为。
  小学生阅读内容对其心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市场上各种阅读资源芜杂,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的。教师、家长应对孩子课外读物的选择进行严格把关,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培养途径
  1.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倡“兴趣教育”,他认为“兴趣”是成事的关键,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心理学指出: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的,他们喜欢有情节、有趣的故事,他们更看重阅读过程中的快感体验。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取得满意的效果。
  2.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造性阅读
  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鉴赏水平和情趣是多样的,内心世界是立体的,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既要通过阅读获取文本信息,掌握阅读规律,还需要发展各种思维能力,对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单一的模式化的文本解读不足以满足学生这些阅读需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大多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文学艺术形象的无穷意蕴为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提供了独特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及艺术经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间的交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的巨大空间,善于激发学生“自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空间,组织好讨论式的阅读,并悉心倾听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阅读创新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文学作品在训练学生思维独特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潜力,打破思维定式,提倡学生见仁见智。

推荐访问:探究 小学生 自主性 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