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精彩历史,展现多元气质:展现气质

  中国瓷器可以说是融物质与文化、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事物,自唐朝以来出口到他国之后,逐步成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象征符号。而景德镇更因为在瓷器生产和发展历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一直被世人所关注和青睐的瓷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界就不间断地拍摄制作了关于瓷都景德镇的影片,有据可查的最早拍摄于1979年。在大型系列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中,景德镇成为其中独立的篇章。此外,还有数部专门拍摄景德镇的专题片问世。
  天津电视台开设了《拾遗·保护》栏目,专门介绍我国各地文化遗产,该节目以系列片的形式播出,每集10分钟左右,旨在“展示当代中国精神风貌,记录社会历史发展重要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优美自然风光,传播科学思想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2010年度,栏目获得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之优秀国产纪录片长篇奖。《瓷都景德镇》就隶属于这个栏目,一共14集。
  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档案
  瓷器是中国目前最普及的盛器,在普通人家里,可以看到花色不一、形状各异的杯盘碗盏,晶莹洁白的坯体与艳丽的色彩,配以各色食物,勾起人们的食欲。但是,有多少人对当前这种司空见惯的厨房生活用品拥有足够的了解,是否能够穿透这些瓷片,去领悟和欣赏它的文化气质。《瓷都景德镇》目的在于深入挖掘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解读千年瓷都苟全于历史乱世所传承的渊源变迁。整部作品以开阔的全景视野和宏大的叙述方式,唤起受众对瓷器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为观众展现出一幅气象万千的关于瓷器等遗产的自然与历史的文化长卷。
  与当前单集容量比较大的系列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上海佚事》不同,在涉及历史时,《瓷都景德镇》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情景再现手法,而是尽量使用文献资料、专访等纪实的手法来还原事物的原真性。专家的采访彰显节目的知识性和权威性,众多的史料文物体现出节目资料的珍贵性和表达对象的厚重性。可以说,这种状物记事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不仅具有自然观赏属性,更兼具历史记录与文明传承等文化功能的社会属性。摄像机除了记录当下的现实状况外,还要呈现出历史上的渊源,甚至是对未来的预期。这就需要围绕目标对象较全面地介绍与中心事物相关的人、事等,如讲述明朝嘉靖对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影响,在介绍巨型的龙缸时,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把皇帝崇尚道教、妄图升天成仙的荒唐与瓷器制作和民众的疾苦自然地联系起来,让纪录片更具可看性。这种客观理性的节目品质,更有利于唤起人们“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意识,可以说,节目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生动的原始档案。
  时空线性与文化历时性的合理交融
  要对某个特定的自然或文化事物进行系统的记录,而同时又符合电视受众的收视特点,历史文化纪录片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表达对象进行介绍。所以要科学地安排叙事结构,借助声、画两种叙事要素,系统完整而又真实地展现记录对象在历史和当下的风貌。
  《瓷都景德镇》整体上采取了非常稳定的格里尔逊模式,“画面+解说词+字幕+画外配音+字幕”的形式总体贯穿始终。这种全知视角有利于通过画面的呈现、音乐音响的使用和画外解说词的说明与串联,给观众清晰地提供被框定的客观性信息,而并不在于提供独特的历史发现和审美体验。开篇《千年瓷都》和《宋之影青》(上下)、《瓷器之根》《水墨青花》(上下)、《大明五彩》《雍正粉彩》等影片严格按照瓷器生产制作的发展变迁历程,依次介绍了景德镇在唐朝从瓷器的南青北白格局中起步,在宋朝形成独特的青白瓷品种,到元朝创造了艺术价值很高的青花瓷,至明朝研发出独具中国绘画特色的五彩……这种按照瓷器材质花纹的形态划分,依据时间发展的线性结构发展的纪录片,让观众清晰地了解了景德镇瓷器艺术特性的演变历程。而在介绍每一个品种的生发时,影片交替采用专家访谈、古人诗文、解说叙事的声音格式和实物空镜头、历史文献图片、影像资料、情景再现的画面格式,错落有致地呈现出科学知识、历史故事,最终指向融物质技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美瓷。
  在每一个历史性新品种的展示中,影片又基本按照原料采集、造型艺术、绘刻手法、烧制技术、运输方式的变化,把历史变迁与瓷器风格演变有效融合起来,让观众深入理解了景德镇瓷器所蕴含的物化了的艺术风韵。
  作为历史文化纪录片,作品始终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变迁交融起来。比如在介绍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素雅外表时,就较好地运用了唐朝工笔绘画的图画资料作为画面来展现儒学文化的典型场景,把当时追求自然天成、简朴、淡泊、含蓄的无言大美与素雅的瓷器结合展现出来。在讲述元朝国俗尚白和市民文化对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影响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绘画变化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乃至讲述到元代为阿拉伯伊斯兰教定制的白底蓝花瓷器和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五彩对前人的延续与完善,都恰如其分地把社会文化变化与瓷器艺术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厚度和凝重,使观众有效理解了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气质。
  可以说,以瓷器艺术形态发展为纵向脉络,以阶段性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外贸、民间文化为横向支架,事物就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承载了历史的厚度,渲染了历史的精彩。
  浓淡相宜的镜头语言传递出历史的美感
  《瓷都景德镇》的解说词极具文化韵味,同时还发挥着段落之间起承转合的结构性作用。比如第一集引用诗句“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来描述盛唐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繁华,而画面配合的现实中绿色丘陵与江水的全景慢摇,两相对比散发出淡淡的忧伤。再如引用李清照《醉花阴九日》词曲“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不仅把观众的目光自然转接到“玉枕”这个事物上来,画面上的鸳鸯与词曲意境形成反差,让观众在观看之时顿生怜惜之情。此外,作品还引用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瓷器与茶的关系,引用清代龚轼、郑板桥的诗句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语言表现瓷器之于人们的实用与喜爱。这些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使景德镇瓷器所蕴含的物质价值和艺术价值浑然一体。
  对于专门知识的介绍,影片采用口述历史的视角对专家进行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李莉、韩国姜星坤等专家学者在瓷器研究领域有着深厚丰富的知识和见解,通过对他们的专访,由他们来代替解说词讲解专业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观众也更加信服。
  《瓷都景德镇》中音乐的使用也可圈可点,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质、曲调营造出与段落相符合的意境。比如《青花瓷》作为片尾音乐和主题音乐,强化和升华了景德镇瓷器所传承的历史的凝重与飘逸的气质。在讲述唐宋时以古琵琶为主要背景音乐,元朝以羌笛为主要基调;叙述历史时采用悠扬的竖笛,表达明朝经济繁荣时则跃动着欢快的短笛与清亮的古筝的交响。这些音乐与解说词一起传递出来的气质,非常吻合各个段落的情绪和意境。
  在涉及历史环境和艺术物品时,影片按照叙事节奏错落有致地运用了大量的运动特写和全景镜头,形成了宏大历史语境与瓷器艺术品精致细节的交相辉映,较好地展示了瓷都景德镇融厚重与飘逸于一体的气质。比如,在交代历史环境变迁时,作品大量运用了开阔的全景空镜头,并配合以推拉摇移的动作,展示了气势恢宏的视野。再如,创作者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台北和阿拉伯国家的博物馆,寻找到大量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的瓷器文物,运用了旋转拍摄、运动特写等精细手法,来展现瓷器艺术品绘画的精美。此外,为了客观弥补历史场景的缺失,影片采用了影像资料、历史文献图片来再现历史,比如截取《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画面,运用特写的移动和推进镜头,以突出其中茶具瓷器文化的生活图景。
  可以说,这些客观内敛而非喧嚣炫酷的镜头语言,于不露声色之间,把《瓷都景德镇》经由千年历史变迁而沉淀下来的文化气质,注入到观众心田。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栏目责编:陈道生

推荐访问:穿越 气质 展现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