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某建筑场地基坑变形监测方案研究】平整场地工程量计算

  摘要:该建筑场地位于襄樊春园西路南侧,长汉路北侧。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需对该基坑进行变形监测。以该基坑变形监测方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监测方法,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基坑 变形 监测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13-02
  该建筑场地位于襄樊春园西路南侧,长汉路北侧。拟建工程共六栋,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00m相当于67.1m,本基坑开挖深度均以自然地面起算,设两层地下室,根据建设单位提供地下室顶板标高为-9.0m,承台厚1000mm-2000mm,垫层100mm;基坑开挖最深处深度为10.0m、11.0m。
  基坑地下水丰富,地质结构复杂,基坑东边设支护桩,紧邻汇升苑四栋住宅楼和王寨工商所办公楼,离开挖边线约7米;西边设支护桩,紧邻民房和原建昌子校,离开挖边线约7米;北边为春园路,西边为长汉路,西、北边位放坡加喷锚支护。建筑物基坑重要性为一级,位于繁华路段,基坑安全稳定极为重要。
  为保证周边建筑物及基坑施工的安全,按建设方及设计方要求,需对该基坑进行变形监测。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钻探和原位测试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除填土外均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沉积物( )。岩性以粉土为主。按成因类型、岩性和工程地质特征,共分为7层,现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 )
  浅黄至暗黄色,稍湿,松散,以浅黄色粉土为主,局部以暗黄色粉质粘土为主,夹有大量砖块、水泥块、灰渣等杂物。该层均匀性差,厚度不一。39’号厚度达8.0m,后因塌孔而移孔位。层厚0.50-8.00m,平均1.80m。
  第①-1层:素填土( )
  褐黄色,稍湿,稍密,以粉土为主,偶见灰色小瓦片。该层均匀性差,粘粒含量较高,韧性中等,无光泽及摇振反映。层底埋深1.00-5.10m,平均2.98m。厚度0.00-3.10m,平均1.21m。
  第②层:粉土( )
  褐黄色,稍湿,中密。见有少量深棕黄色斑点,土质均一性好,土颗粒粗,稍具砂感。无摇振反映,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底埋深3.00-8.00m,平均6.07m,厚度0.00-5.50m,平均3.19m。
  第③层:粉土( )
  浅黄色,稍湿,中密。见有较多棕黄色花斑,少量褐灰色花斑,偶见蜗牛壳碎片及钙核,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映,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底埋深6.00-10.50m,平均8.17m,厚度0.90-3.30m,平均2.00m。
  第④层:粉土( )
  浅黄色,稍湿,中密。见有少量棕黄色花斑及褐灰色花斑,含较多小钙核,粉粒含量高,底部含粉砂粒。无摇振反映,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底埋深8.70-14.10m,平均11.42m,厚度1.00-5.10m,平均3.25m。
  第⑤层:粉土( )
  浅黄色,稍湿,中密。砂颗粒细,局部夹有粉土。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该层局部缺失。层底埋深10.50-15.50m,平均12.73m,厚度0.00-3.50m,平均1.32m。
  第⑥层:粉土( )
  黄褐色,湿,密实。偶见小钙核,见少量白色条纹和黑色斑点,粘粒含量高。无摇振反映,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层底埋深14.50-18.80m,平均16.72m,厚度2.50-5.70m,平均4.64m。
  第⑦层:粉土( )
  棕黄色,很湿,中密。间少量白色钙质条纹,局部粘粒含量高。无摇振反映,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最大揭露深度20.00m,最大揭露厚度5.00m。
  3 基准点以及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基坑的准确变形情况,监测点要结合本工程建筑结构特点,布置在最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沉降变形特征且便于监测的位置。周围已有建筑物设沉降监测点,基坑开挖边线外设沉降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马路上设沉降位移监测点,暖气管道设沉降位移观测点。
  根据本工程建筑设计图纸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及规范要求,拟共埋设77个监测点,其中10个水平位移变形监测点。
  4 基坑的监测方法
  4.1 沉降监测
  本工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实施。基坑降水和土方开挖前7天开始布设观测点并进行首次观测,开挖初期观测时间间隔不宜超过5天,中期不宜超过2天,开挖后期应每天观测。当测试数据接近监控报警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出现事故征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基坑开挖间歇期、变形趋向稳定时,观测时间间隔可为5~7天,基坑运行维护观测时间间隔可为10~15天。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周边建筑物或基坑周围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逢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至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当沉降速率过大时,应加密观测。
  4.2 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本工程建筑物基坑的特性和相关规范的要求选择水平位移监测精度的等级,本工程的基准点联测及基坑和建筑物位移监测,均按二级平面控制网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实施。
  基准点埋设稳定后首先对基准点进行两次联测,建立施工坐标系,将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后,确定每个基准点的平面坐标。在监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水平位移观测的注意事项:(1)观测时视线要好,成像清晰。(2)每次观测照准部位一致。(3)仪器对中、整平和棱镜对中、整平误差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4)随时观测随时记录随时和上次比较。
  5 监测数据分析及成果提交
  5.1 数据计算及分析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将各次监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填写《沉降监测记录》、《水平位移监测记录》,求出各次每个监测点的高程值或坐标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或位移量。
  计算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平均位移量、位移速率。
  对监测点的沉降或位移过程、点间的沉降或位移差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绘制各点的沉降或位移过程线、各点间的沉降差或位移过程线。
  根据业主要求或需要,计算基础的倾斜度。
  按设计要求,每次观测情况同时向设计方提交一份书面报告。
  5.2 提交以下成果
  (1)每次监测完毕后一周内向甲方提交《沉降监测记录》、《水平位移监测记录》(前两次除外);
  (2)《沉降观测成果统计表》、《水平位移观测成果统计表》;
  (3)各监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量或位移量关系曲线图;
  (4)《变形监测分析报告》;
  (5)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观测点位分布图;
  (6)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6 结论及建议
  当发现基坑周边或建筑物有超出设计及规范规定的沉降或位移量时,应及时向甲方汇报,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银虎,孙伟玲,张金龙.基坑施工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J].铁道勘察,2008(02).
  [2] 陈德荣,陈甦,陈国兴.基坑施工监测与分析实例[J].福建建筑,2008(01).
  [3] 赵忠岩,石汉生,刘翔,等.南京联强国际大厦深基坑支护设计与监测[J].建筑结构,2007(09).

推荐访问:襄樊市 基坑 场地 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