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_语文教法改革的探索

  语文传统教法以教师为中心,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显然不适应当今教学,取而代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大量与反复阅读中学好语文。
  一、困惑与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九年语文,竟不能独立分析文章,作文更是咬断笔头还无从下笔,这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困惑的共同问题。
  几年前一次偶然,我发现两个孩子特别爱看连续剧《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过后还兴致勃勃地翻阅对于他们来说还似懂非懂的相关书画,为了满足他们浓厚的兴趣,我给他们买了有关这两部名著的连环画,他们如获至宝反复地阅读这两套连环画。两个孩子从此迷上了书本,总是嚷着我和他们的父母要买相关的书籍给他们看,如此几年,我发现他们竟然学到不少知识,还得心应手品评《三国》、《水浒》等名著,有些还是我闻所未闻的独到见解。据了解,他们在班里的语文成绩也遥遥领先,他们“下笔如有神”的作文更叫老师赞口不绝。
  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益于“读书破万卷”,而绝不是老师的教育之功。
  二、反思平时的教学
  这一鲜活的事例引起我对平时教学的反思。平时老师教得那么多、那么累,学生学得那么少、那么难,就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去寻求知识,想学的因受老师控制学不了,不想学的却反复满堂灌,结果“消化不良”,重者逃学了事。
  三、偶然里是否反映必然?是否可以普遍推行?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大量而反复阅读,每个学生(先天智力障碍除外)是否都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实践与理论看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身就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读书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多读课外书正是新课程所大张旗鼓提倡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一个初中生每学年要读两到三部名著,每学期课本后面附录部分都列出应读的名著。
  四、规律的东西必然反复出现
  南京师大附小的教师在实践中也曾遇到这样类似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个孩子还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其父亲便常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书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了,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书看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不久,他发现女儿无意中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她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的故事了。第二件事是他们在访问一位学生家长时,这位家长经常播放《365夜》的录音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很喜欢学语文。
  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典范,这也我们要改革的方向。
  五、变革势在必行
  (1)信息社会的呼唤
  信息社会要求主要教会学生方法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因为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是无法教得完的,重要的是教“钓鱼法”,而应“天高任鸟飞”,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展、更好发展。
  (2)孔乙己应该断子绝孙——历史悲剧不可重演
  小孩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仅用几年时间就能熟练运用。我们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有的还不能独立分析文章,更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的大学生提到写论文,视如比登天还难,读书多年,书仍然读不成,又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过去我们帮孔乙己责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现在我们又责怪什么呢?
  (3)旧票不能上新船——新课程呼唤改变教法,中考、高考呼唤改变教法。
  开放的社会,激烈的国内国外竞争,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晴雨表的高考、中考也悄然革命,那种只会跟在老师后面背诵老师现成答案的学生早已淘汰,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富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春风得意。如果平时不放手让学生在学海中掌握游泳术,老师一味包办,学生最后只有溺死一条路了。
  六、出路何在?如何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在大量与反复阅读、探究中学好语文。这是我们变革的最终目标。
  七、新法为何有效而又正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能保证学生大量阅读,能大量阅读,自然会学到很多语文知识,语文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2)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是真正落实“实践出真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品尝梨子。”这是毛泽东反复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一句名言。离开了实践,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有成就。老师当然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可是每到上课,总觉得不多讲一点好像没有尽为师之责,结果忘了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学生当然没有获得“真知”了。
  (3)大量阅读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目的。
  阅读的数量不够,还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大量阅读,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要求反复阅读是因为真正认识事物规律需要反复实践。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能靠一次实践完成,特别是复杂的事物。人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反复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对认识事物需要反复实践的科学概括。要求反复阅读正是要利用这个认识规律达到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5)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不能代替学生。
  各人情况不同,只要不适合个体接受方式,老师硬塞给的再好的知识也是吸收不了。只有学生按自己喜好、风格构建的知识体系才是根深蒂固而富有活力的。
  八、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曾对新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效果不错。当学生对课内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我便放手让他们看课外书,他们马上欢呼雀跃,拍手称快,课堂纪律根本不用老师维持。看着每个学生看得入迷的样子,我心里就默默地想:“我们老师何必费神教那么多,这难道不是学习吗?”我再一次感觉到“控制羊群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它们一片广阔而丰茂的草地”这句话的正确性。是啊!老师最大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给学生“一片广阔而丰茂的草地”。

推荐访问:教法 语文 探索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