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_自信心的自我训练

  1、教学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
  如何使“差生”转变?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如何更多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失败中再次获得成功,这成了新课改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案例使我们想起了“延时评价”。
  2、案例描述
  在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后,我照例进行试卷分析.有位女生举手说:“老师,我能再考一次吗?”我心中一愣,走过去一看,试卷47分。问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想继续努力,争取好的成绩”.我当即答应:“行”。同时对其他同学说,如果你们觉得这一次发挥不好,或者感到不满意,三天后也可以补考,而且把你们各自最好的成绩作为这一单元的成绩.当时,教室里沸腾了,特别是考得不理想的同学。
  在这三天里,我仔细地观察着这批学生:上课闲话少了,提问多了:课外打闹时间少了,学习时间多了.目的只有一个: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些.三天后进行检测.这位同学在补考中取得80分的好成绩,其他同学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此,每当我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后,总会听到很多同学的请求:老师,这次我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考试时心理紧张,没有达到满意程度,能再考一次吗?老师,这次考试我没有准备好,还能再考一次吗?……看到一双双渴望上进的眼神,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到了期末统一考试,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居然上升为全段第二。
  3、案例反思
  反思中,我们想起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延迟评价”。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呢?我们想,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3.1延迟评价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
  实验表明:学生心理能力与其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及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关.心理能力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其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问的个性差异。了解差异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速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一次能前进许多,成绩差的学生则需要以较小的步子前进,且需要经常复习延迟评价正是给了他们经常复习的最好机会,给学生以足够的动力.案例中“上课闲话少了,提问多了;课外打闹时间少了,学习时间多了”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3.2延迟评价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表明:每个孩子都向往得“优”的成就感体验.如果因为“看走眼”而失去成功,自然会非常懊恼,而且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够强。有了“延迟评价”,学生就有,调节的机会,真正地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这样,学生不会为一次的单元测试失子而懊恼不已,因为他知道:只要我付出,还会有成功的机会。
  3.3延迟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速度的差异,必然存在着数学学习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他们达到预定的目标。这种延迟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心理学表明:自信心是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会对20分、30分的数学分数说:“我喜欢数学,我会把数学学好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从原来的20分变为后来的70分,才能产生:“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当时教室里沸腾了,特别是分数不理想的同学。”就是这种自信心的表现。“延迟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变化。
  3.4 延迟评价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单元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考试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案例中,对学生自己不满意的成绩,教师采取了师生协商、重新检测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延迟评价”实行后,学生对考试的恐惧逐渐消退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提高了。学困生为了基础知识而相互请教,为了一点疑问而抓住老师不放;优秀生为了探究某一结果而互相探讨、研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本案例中的做法找到了让该班学生进步的教育方法。

推荐访问:自信心 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