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初探

  主体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通过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尝试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主体教育中,若想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1)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施主体教育,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气氛。比如允许学生自由探究、交流讨论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要宽容对待学生。由于历史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特点,加之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看法或问题。此时教师应宽容对待,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使其自主发现错误,加深认识。
  (2)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比如教师可利用故事、游戏、音乐、图片、猜谜、设悬置疑等导入方法,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历史课程本身具有情景性,是历史人物及有关活动的记载。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课本,以情感与哲理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比如通过“场景再现”形式,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与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收集有关航海家的资料,而后让学生尝试着画航海图。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2.加强实践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主体教育中,教师还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主动意识的同时,使其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探究。
  (1)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过程。在实施主体教育时,需要打破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其学会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可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预习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阅读,找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试着做出本课的框架图,从而清楚地展示本节的内容概要。
  (2)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在主体教育下,若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则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强求统一,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层次性目标,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使其敢于发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3)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想发挥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则需敢于质疑,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创造性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缺乏多维思考,缺少求异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加以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大胆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展开发散探究。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其多角度思索,从而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教学《 改革开放 》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探究:①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历史不平等条约中那些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根本区别?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特区发挥了哪些作用?③ 联系生活,说说对外开放给我国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有关历史,而且学生在延伸拓展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作者单位:赣州市第四中学,江西 赣州,341000)

推荐访问:初探 主体 实施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