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升华 经历 体验 升华 面试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情,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求助、各种交通安全标志的含义、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学校正好组织观看关于残疾人的电影《一样的人》。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却成了非常滑稽、搞笑的桥段,这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扮手脚不方便的残疾人——用绳子把自己的手或脚绑住。活动开始后,演盲人的小朋友连完成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啊!过了几天,有学生向我报告:“老师,小W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他笑话他呢!”小W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极其细微。
  二、结合生活,让教材活化使用
  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是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使儿童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执教《集体的事,我应该做》一课时,就在引导学生认识作为集体一员有相应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班级要周六组织一场活动,而自己周六有安排怎么办?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怎么看,应该怎么办?以教材为引子,推开生活窗子,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体验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知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及小学生容易被调动的特点,即使教学效果很好,一旦下课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品生课可以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在教学《学习真快乐》第二课时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妨碍他人的游戏,我将其充分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在课后设计了主题班队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四、链接生活,让资源有效整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他们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公用电话遍体鳞伤、消防栓被货摊挡住、窨井盖失踪……要改变这些现状,是同学们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了观点却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对教学和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学生对公共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把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践“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情感。教师应该多想方法,充分挖掘生活的素材和资源,提升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体验,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一定会在学生的身上美丽绽放。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推荐访问:在生活中 升华 体验 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