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莫让迷雾迷了眼

  最近,笔者静下心细细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也曾看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王教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对一些课例一针见血的点评,让人印象深刻。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又更深入地阐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慢慢地品读,随着王教授的理念而行,与其思想碰撞,越读越有了“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的感慨。于是,迫不及待地用“吸星大法”在书中吸取“功力”,纳为己用。
  第一招:教学内容选择——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相同的文本,教师教的内容却千姿百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国,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我们的语文教材并没有告诉我们“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教师只好凭着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可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多少科学性、系统性可言?王教授提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要,选择、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可王崧舟老师一篇《长城》就解读出那么多的文本秘妙,有那么多内容可以教,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首先,教学内容选择要凭借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标杆,它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都作了细致、精确的阐述。只是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都是相对宏观的,需要教师把“总目标”细化,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到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去。做了这些事后,教师选择内容就有了根,有了枝,有了系统性。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文本特点。
  王教授告诉我们,教师所谓的“怎么读”,其实是指不同的文本下读什么,也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问题。由此可见,好的阅读教学,应该要依据文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明白诗歌、散文、小说、新闻要教什么,知道古典诗、现代诗、抒情诗、叙事诗、不同特点的诗歌教什么。如此有的放矢地确定内容,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根据学情。
  我们都学过心理学,知道学习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可见,不同地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也必定有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切实地去了解学情,知道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知道他们最需要学的是什么。教师要明白,我们教的这些东西,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以上这三点就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咬定的“青山”,它为我们构建合宜的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第二招:教学活动设计——为有源头活水来
  确定了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教学设计。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语文教学设计上的突出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教”的活动为基点,教学设计是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以至于学生学得零散、学得单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把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点放在学生“学的活动”上。这“学的活动”也是教学设计的源头活水。
  教学环节——组织“学的活动”
  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能“感受性地阅读”、会“自主地写作”、能进行“日常的口语交际”,但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的。教师能做的只是设计“学的活动”、组织“学的活动”。王教授在对“优秀课例”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一节课有2—3个教学环节就够了,关键在于对环节的把握要到位。
  教学流程——充分展开“学的活动”
  “教学流程”是有流向的,从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直到教学的终点。它是学生开展的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流程中,“学的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也就是说要让“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完整的时间;让学生的学习经验能较充分地表达与交流;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经验。
  教师只有从“学的活动”这个源头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招:教学课例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个个课例犹如他山之石,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是,这些课例要借鉴的核心地方在哪里?应该如何来研究?
  王荣生教授在书中对“课例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教案与课例进行研究,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要在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何以不好;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公共财富。而做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可能要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
  王教授指出“课例研究”的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而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他从教学内容角度开发出了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的9级累进标准:1—3条是好课的“最低标准”,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4、5两条是好课的“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符合6、7两条是“较高标准”的好课,实现了教学内容现实化;而符合8、9两条的是 “理想标准”的好课,实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教师要以此为评判标准多进行对照,在良莠不齐的课例中找到珍珠。
  在语文课例研究方面,王教授还开发出了五种课例研究的样式:“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议”“课例兼评”“课例综述”,这对语文教师了解和学习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课例,这些他山之石这样用,才可达到攻玉的目的——真正提高语文课例研究的学术含量和语文教师观课、评课的专业水准。学会了这一招,教师就有了一条更好地自我提升、自我改善的教研捷径。
  笔者在书中学到了这么三招,今与君分享。在本书的后记中,王荣生教授以“值得努力,继续努力”结尾,那么我们这些已步入“语文”江湖的后辈就“必须努力,更加努力”。“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他的书中,笔者还有很多的理念、思想未真正理解、参透;还有许多观点不懂得如何驾驭、如何运用;还有很多名词一知半解,甚至错解误解,就让笔者继续慢慢地、细细地咀嚼、回味、消化吧。
  (请作者见文后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

推荐访问:见天 拨开 浮云 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