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错账查找技巧与更正方法] 错账查找与更正方法

  【摘要】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中,无论是手工记,还是实行会计电算化,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现就如何查找错误以及查找出来如何进行更正,简要介绍几种适用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错账;查找;更正;方法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谨慎的工作态度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填制会计凭或或登记账簿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账,如重记、漏记、数字颠倒、数字错位、数字记错、账户记错、借贷方向记反等,而且查起来很费劲,故有人说“记账容易查账难”。有时为查一笔错账,花上很大精力,一查就是半天,有时直到深夜才查出。因此,查错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探讨,找出查错账的捷径,使财会人员减少查错账的时间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上。现就如何查找错账,简要介绍几种适用的方法,供参考,以便及时、准确地查找出错在哪里。
  一、查找错账的方法
  (一)差数法
  是按照错账的差异数查找错账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以查明是否有重记或漏记。例如在记账的过程中只登记了会计分录的借方或贷方,漏记了另一方,从而形成试算平衡中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不等。其表现形式是:借方金额漏记,会使该金额在贷方超出;贷方金额漏记,会使该金额在借方超出。例如月末在编制试算平衡表时,借方比贷方多900元,有可能就是记账时有一笔发生额是900的借方记了,而贷方没有记,会造成借方比贷方多记900。对于这样的差错,可由会计人员通过回忆和相关金额的记账核对来查找。
  (二)除二法
  是以差异数除以2来查找错账的方法。可用于查找因数字记反方向而发生的错误。记账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借贷方记反。它有一个特定的规律就是错账差数一定是偶数,只要将差数用二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这是一种最常见而简便的查错账方法。例如,某月资产负债表借贷的两方余额不平衡,其错账差数是8950.64元,这个差数是偶数,它就存在“反向”的可能,那么我们可以以8950.64/2=4475.32元,这样只要去查找4475.32元这笔账是否记账反向就是了。
  如错误差数是奇数,那就没有记账反向的可能,就不适用于“除二法”来查。
  (三)除九法
  是指以差异数除以9来查找错账的方法。在日常记账中常会发生前后两个数字颠倒、三个数字前后颠倒和数字移位。它们共同特点是错账差数一定是九的倍数和差数每个数字之和也是九的倍数,因此,这类情况均可应用“除九法”来查找。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讲:
  1.数字错位
  在查找错误时,如果差错的数额较大,就应该检查一下是否在记账时发生了数字错位。在登记账目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把位数看错,把十位数看成百位数,百位数看成了千位数,把小数看大了;也可能把百位看成十位,千位看成百位数,把大数看小了。这种情况下,差错数额一般比较大,可以用除9法进行检查。如将70元看成了700元并登记入账,此时在对账时就会出现余额差700-70=630(元),用630元除以9,商为70元,70元就是应该记录的正确的数额。又如收入现金800元,误记为80元,对账结果会出现800-80=720(元)差值,用720元除以9,商为80元,商数即为差错数。
  2.数字颠倒
  是两数前后颠倒,除以上共同特点外还有其固有的特点,就是错账差数用九除得的商是错数前后两数之差,举例如下:(1)差数是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1.如10、21、32、43、54、65、76、87、89及其各“倒数”。(2)差数是18/9=2,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2.如20、31、42、53、64、75、86、97及其各“倒数”。(3)差数是27/9=3,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3,如30、41、52、63、74、85、96及其各“倒数”。(4)差数是36/9=4,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4,如40、51、62、73、81、95及其各位“倒数”。(5)差数是45/9=5,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5,如50、61、72、83、94及其各位“倒数”。(6)差数是54/9=6,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6,如60、71、82、93及其各“倒数”。(7)差数是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7,如70、81、92及其各“倒数”。(8)差数是72/9=8,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8,如80、91及其各“倒数”。(9)差数是81/9=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9,如90及其各“倒数”。(这里的“倒数”是指个位与十位前后颠倒的错数)
  例如,将81误记18,则差数是63,以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肯定是7,这样只要查70、81、92及其各“倒数”就是了。无需在与此无关的数字中去查找。另外错账差数除以9,商是个位数,说明是十位数与个位数写颠倒了;商是十位数,说明是百位数与下位数写颠倒了;商是百位数说时是千位数与百位数写颠倒了。如将8714元误记为8174元,其差导数540元除以9,得60元,可知是百位数与十位数写颠倒了,颠倒的两个数字差异是6,这样在账簿记录中就可查找百位数与十位数之间的下列数字:1与7、2与8、3与9等。即查找17、28、39中哪一个数字颠倒了,当查到17这个数字时,就可结合该项业务的会计凭证,核对其是否将8714误记成8174。
  (四)尾数法
  是指用于查找属于“角、分”小数差错发生的错误。检查时只查找“角、分”部分,可提高查错的效率。如只差0.06元,只需看一下尾数有“0.06”的金额,看是否已将其登记入账。
  如果用上述方法检查均未发现错误,而对账结果又确实不符,还可以采用顺查、逆查、等方法检查是否有漏记和重记等现象。顺查是指按账务处理的顺序,从凭证开始到账簿记录止从头到尾进行普遍核对。逆查法是指与账务处理顺序相反,从尾到头的检查方法。
  二、更正错账的方法
  记账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更正,常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三种。   (一)划线更正法
  1.适用情况:划线更正法,是指用划线来更正错账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记账后结账前,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无错误,即纯属笔误造成登账时文字或数字出现的错误,应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2.具体做法:先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全部划一条红线予以注销;然后在划线上方用蓝字填写正确的记录;更正后经办人员应在划线的一端盖章以明确责任。3.在划线更正时应注意的以下问题:在划线时,如果是文字错误,可只划错误部分,如果是数字错误,应将全部数字划销,不得只划错误数字。划线时必须注意使原来的错误字迹仍可辨认。
  (二)红字更正法
  1.适用情况: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账凭证所记的会计账户错误,或者会计账户无误而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从而引起记账错误,采用红字更正法。
  2.具体做法:分为两种情况:
  (1)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方向、科目或金额有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具体做法是,首先用红字(只限金额用红字,其他项目用蓝字)填制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中注明注销XXXX年XX月XX日XX号凭证,并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以冲销原来的账簿记录;然后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在摘要中注明正确的XXXX年XX月XX日XX号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冲销和订正的记账凭证后面可不附原始凭证。
  [例1]2012年5月1日,车间生产乙产品领用原材料3500元。会计人员根据领料单编制记账凭证如下:
  借:制造费用 3500
  贷:原材料 3500
  会计人员审核时,没有发现问题并据以登记入账,在账簿核对时,会计人员注意到生产领用的原材料应直接记入产品生产成本,不应该记入制造费用。用红字更正法更正如下:首先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错误凭证一样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冲销2012年5月1日第XX号记账凭证。
  借:制造费用 3500
  贷:原材料 3500
  同时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
  借:生产成本 3500
  贷:原材料 3500
  (2)记账依据的会计凭证的金额有错误,并且错误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金额多记,而会计科目及记账方向均无错误。
  具体做法是:用红字(只限金额)填写一张会计科目、借贷方向与原记账凭证一致,但金额为多记金额的记账凭证,并在摘要栏注明冲销XXXX年XX月XX日XX号多记金额,并据以记账,对原错误进行更正。
  [例2]2012年6月10日以银行存款归还前欠胜利机床厂购料款30000元。
  借:应付账款 3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并据以登记入账,2012年6月30日与胜利机床厂对账时,发现双方记载不一致,查找到此笔错误记录,属多记270000元。更正如下:把多记的270000元用红字金额作如下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
  借:应付账款 270000
  贷:银行存款 270000
  (三)补充登记法
  1.适用情况: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填写的会计账户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时,采用补充登记法。
  2.具体做法:填写一张会计科目、借贷方向与原始记账凭证一致,但金额是少记金额的记账凭证。并在摘要栏注明补记XXXX年XX月XX日XX号记账凭证少记金额,并据以记账,这样对原错误进行了更正。
  [例3]2012年7月13日销售给东方厂产品一批,价值11000元,已办妥委托收款手续(不考虑增值税)。原会计分录如下(并据登记入账):
  借:应收账款—东方厂 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
  发现错误后将少记金额(11000-10000)1000元,用蓝字金额填制凭证,在摘要栏注明补充2012年7月13日第XX号少记金额。
  借:应收账款—东方厂 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

推荐访问:浅谈 更正 查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