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_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15-0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最终结局,由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而引起体内氮质及其代谢产物储留体内,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症候群。[1]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药保留灌肠通腑排毒,减轻肾脏负担,中西医结合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上海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在肾功能指标超出正常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年龄30-75岁,有肠道疾病(如痔疮发作、急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消化道出血、腹泻等)、孕妇、精神异常、神智不清等不能配合治疗者不纳入本治疗。
  1.2 方法
  1.2.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休息,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必要时纠正贫血,适当补充必须氨基酸和活性维生素D。
  1.2.2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组成:大黄30g、丹参30g、生煅牡蛎各30g、麦冬15g,水煎200ml液体,经肛门插入肛管15~20cm,将药液用针筒注入结肠内,保留1h-2h,每日一次。1周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灌肠后患者一般均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4次不等,一般以大便溏薄,但患者无明显腹痛、乏力为标准。若患者大便次数超过4次/天,则采取隔日灌肠、减少灌肠液量或暂停等措施。
  1.2.3治疗后做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血尿素氮,肌酐及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症状评价。
  2.结果
  经治疗1-2疗程后患者的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血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下降。但尿常规、血常规检查结果治疗无明显差异。说明本治疗主要有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的功效。
  3.讨论
  中医有“汗、吐、下”三种主要排毒治疗方法,中药灌肠是“下”法中的一种现代治疗手段。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减退而引起的代谢产物储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方药中主要以大黄活血解毒,通便泄浊,丹参活血化瘀,牡蛎软坚散结、吸附毒素,麦冬润肠生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药保留灌肠使大便通畅,通腑泄浊排毒,减轻了肾脏负担,使肾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取得了较好疗效。
  4.护理
  4.1心理护理
  针对CRF治疗时间长,恢复慢,有些患者每天都要灌肠,时间久了,担心护理人员嫌弃,所以灌肠前易紧张,造成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插管困难和插管时疼痛。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灌肠的必要性,不隐瞒病情,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治疗过程,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2 灌肠中的护理
  灌肠前向患者和家属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和疗效,并嘱患者在灌肠前排空大小时便,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灌肠液要充分过滤,除去杂质,以免影响导管通畅,药液温度以38~40为宜,不可过热,以免烫伤肠粘膜,药量以200ml为宜。患者取侧卧位,臀部下垫一次性尿垫,脱裤至膝下,臀部抬高10cm并移至床沿。药液用针筒抽好后连接肛管,排掉空气,用血管钳夹紧,肛管前端用石蜡油润滑,旋转肛管慢慢插入,插入不宜过深,根据患者身高体型,一般插入15~20cm,插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肠粘膜而引起感染。慢慢推注药液,边推边观察有无心慌出冷汗,有无腹胀等不良反应,并嘱患者深呼吸,以降低腹压,解除肠道痉挛。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报告医生。
  4.3 灌肠后的护理
  灌肠后让患者取平卧位,臀部抬高15~20cm,让药液保留1~2h,记录患者灌肠后排便次数和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能使肾脏代谢障碍所致的毒素得以从肠道排出,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降低和缓解尿毒症症状,可作为CRF非透析治疗措施之一,具有明显临床疗效,而正确的灌肠疗效是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毕增祺,康子琪,郑法雷.大黄等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81,22(9):21.
  [2]陈奕庆,谢道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系列研究[J].中医临床肾脏学,1997,(2):21.

推荐访问:灌肠 衰竭 肾功能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