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才能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探讨最多的话题。“问题”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问题教学;提问激趣;提问权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责任。孔子《论语》就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告诉我们,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提出启发诱导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能把结论和盘托出,泯灭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问题”教学。1980年,美国在数学教学上提出了“问题”教学模式,发展至今,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发展趋势。古汉语教学不同于数学教学,当然不可能招办套用,但它给古汉语教学以启示:“问题”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正如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问题”对古汉语教学也很重要。学生学习古汉语,并不是从零开始,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觉知道大概,懂得一些,但也有哪里不甚明了。
  那么怎样运用“问题”促学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充分运用提问激趣
  钱梦龙老师曾经总结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也是重要的一条。”有一次学习《愚公移山》,解释“孀妻”“遗男”二词,老师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这个问题提的妙,学生要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比直接问“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效果要好,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
  我在新授古汉语实词活用时举了个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谈谈这一诗句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学生答:“这句话写景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将江南春天的变化写得动感十足,仿佛眼前正有一幅莺飞草长的图画。”我追问:“你能否把它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思考片刻答:“好像可以翻译成春风吹过江南大地,江岸上长出绿茸茸的小草。”学生理解的意思大体是对的,但却不是很准确,而且,对照原句,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显然存在距离。问题就出在对“绿”字用法的认识不足。
  二、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长期教学中,教师经过探索总结出多种有效的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方法已经上升为一门艺术。
  其实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注重“问”的同时,还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应着力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提问权交给学生,课堂结构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预备为学生讲什么、提什么,而是要看学生需要什么。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他要求教师应具有更为广阔、深厚的知识,对教材的钻研更深更细,以便更好地配合学生,完成师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
  以“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为例,有教材解释“吴王”是名词用作使动词,“吴王我”即“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有学生提出,把“吴王”看作意动也讲得通,“吴王我”可以解释为“把我当做吴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此句中“吴王”一词的用法,学术界亦存在争议。刺客刺杀鲁公若,用的是历史上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将匕首藏在鱼中献食的方法去行刺,刺客从鱼腹中拔出匕首刺向公若,公若即惊呼此言:“尔欲吴王我乎?”危急之中公若话语短促,话音刚落便被刺身亡。其主观上是认为刺客想使自己像吴王一样被刺,抑或认为刺客把自己当做吴王一样刺杀,已无从取证。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有争议的内容,只要教师引导适当,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疑为学之始。”学生有了疑问,才是真正的学习。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陶行知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禽兽不如人,就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还应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问精神,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朝晖.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置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2]赵睿.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6).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东兴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文言文 初探 初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