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网络与成长的关系的? 以怎样看待谣言为话题

  从拥有一个好的收藏夹开始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五义小学 徐华  我一直在偏僻的村小工作,2004年从教学点调到独立建制的村小才开始接触网络。那时的网络很乱,学校的电脑经常“中毒”,最夸张的是有一台电脑竟然被黄色网站“劫持”了,校长不得不拔掉网线来应对。
  当时,我上网干什么?就是玩游戏,就是聊天,就是不停地点击和没日没夜地下载电影,偶尔上网搜索复制粘贴,也只是为了完成上交论文的任务。
  我也知道这样上网不行。2006年,偶遇在县实验小学工作的老同学,相见甚欢,但交谈中我很受刺激。同一年毕业,在校时彼此差不多,但工作十余年后,他已是县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省市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专业成果一大堆。而我只参加过乡镇级教学比赛,除研究过应试的数学题外,可谓一事无成,连中级职称都难评上。
  我说:“惭愧啊!”同学情深,分手后,老同学在网上给我发来很多资料,其中还有他收藏的教育教学网站地址。老同学直言:“我在县城可以拜特级教师为师,各种机会很多,而你在村小,要想有专业发展,上网是个比较好的途径。”
  以前我也在上网,但只是娱乐而不是学习。从那以后,我把同学发的网址添加到收藏夹,把家里电脑上的游戏软件删除,每次上网浏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开始是评职称的压力,以及同学的刺激,慢慢就习惯了,最后习惯成自然。好的网站、博客,我收藏;好的教育教学文章,我下载;好的教师群,我加入……当然,有时视野也不局限于教育这个范围。
  慢慢地,收藏夹里的网址越来越多,我再把它们分类:教育网站、教学网站、教育博客、思想博客、阅读博客、新闻网站、视频网站、文学网站……分类虽不严谨,但说明我上网的境界已由“娱乐至死”转为“学习至上”了。
  2008年,偶然在网上读到一篇讨论教师评聘分离的文章,我有不同的想法,连夜写了篇《教师评聘分离,几人欢喜几人愁》的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不料,竟然发表了。32岁时,我终于发表了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篇文章,拿到样报后,我激动得一夜未眠。后来,一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不布置书面寒假作业又何妨》的小文章还被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的主持人评论了,真是令人惊喜!
  35岁时,我获得南通市科学实验操作比赛农村组一等奖;36岁时,获得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参赛前,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资料,而在无网络之前,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身在村小,和名师相比,我取得的专业成长并不算什么,但和我本人的过去相比,却是天上地下,是几年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村小教师,但网络已深深地改变了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坏的好的我都经历了,关键还在自己怎么使用。如果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来说,我的经验就是从拥有一个好的收藏夹开始。
  网络,我成长的助推器
  西峡县城区第三小学 于德明
  回顾踏上专业成长道路的三年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网络是我成长的助推器。
  事情还得从2009年的夏天说起。一天午后,在网上“闲逛”时,我发现了一条信息——“第一届最具成长力教师暨专业成长研讨会于7月18日在洛阳隆重开幕”。随意地打开了网页,于是便有了专业成长的叩门之行。在洛阳,我聆听专家讲座和最具成长力教师报告,迷茫的心终于有了明晰的方向——走专业成长之路。
  从洛阳回来,网络成了我的“新宠”。我不仅开通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并且还制定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1.广泛阅读:阅读电子教育教学报刊,记读书日记;每天浏览教育网站一小时,了解时事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2.亲近专家:多参加专家名师教学观摩会或研讨会;下载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课件;收看名师教学视频;访问名师博客空间,汲取营养。
  3.反思写作:每天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博文,记录自己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
  4.加入网络专业成长共同体:立足树人网,参加专业成长共同体。相互督促,在竞争中成长,在集体中前进。
  有了目标,我在网络的引领下,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成长。网络的确是蕴藏着许多宝贝的矿藏,成长所需要的它应有尽有。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络,阅读《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导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教育类电子报刊,并把感兴趣的东西记录在案。午后,我一头“扎”进名家大师的博客里,汲取新鲜的营养,以至于“沉醉不知归路”。晚上是写博文的时间。趴在电脑前,如同弹钢琴一样,我把自己的教育碎思和教学所得发表在树人网论坛上,同广大博友交流、探讨。成长的日子,我成了“蜘蛛人”,写博文成了生活的必修课。如果哪一天不写一篇博文,就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或者心里空荡荡的。网络成为我成长的阶梯,我在它的帮扶下逐步提高。从2009年8月到2011年9月,我在网络上发表博文654篇,其中有50多篇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
  我在网络的世界里来回穿梭,“教育在线”留下我浅浅的足迹,“中华语文网”记录着我努力的点滴,“名师社区”晃动着我的身影……在网络的怀抱里,我的脚步逐渐轻松起来,我的文字被报刊发表的也悄然多起来,优质课竞赛的成绩也日益好起来。生活在网络里,我的教育生涯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站在第四年的起点上,回望走过的道路,我只想说:“网络是我隐形的翅膀,它推动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飞越远!”
  网络自培助我专业成长
  四川省广安市教育局 钟乐江
  我曾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平时绝大多数时间封闭在校园内,很少有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即使有培训,也大多是去县城,我们为参加培训起早摸黑,赶车、赶路、投宿等,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耗费不少经费,培训效果也欠佳。
  自从开通了网络,就便利多了。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观摩名师的教学,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这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平时就常利用网络实施“自培三部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一部曲:浏览论坛博客,欣赏他人的“精典曲”。每天工作之余,我打开电脑,浏览教育论坛、教师博客等,拜读上面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和教学经验论文,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驾驭现代课堂等经验,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河南教育》等网络版、“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教育在线论坛”“教书育人论坛”等,这些都是我必进的好地方,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第二部曲:浏览“媒体征稿”,倾吐自己的“心曲”。在欣赏学习他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难免有不少心得体会,我就对照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再结合论坛里面的“媒体征稿”或“话题讨论”,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吐露自己的心声,或直接和网友交流沟通,或通过电子邮件投稿。通过它,我逐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三部曲:利用QQ,演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协奏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它也有利于促进我们和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联系配合,有利于对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我常利用节假日,或每天中午、晚上等时间,和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在QQ上聊天:一方面了解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希望、建议和看法;另一方面和家长交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等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还可以有效促使自己及时反省,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不过,网络世界毕竟存在虚拟性、松散性和不可掌控性,也容易让教师养成备课找网络、制作课件找网络、设计教学找网络等依赖的习惯。但是,只要我们严格把控自己,正确对待网络培训研究的利与弊,学会“拿来”,最终就能转弊为利,化消极为积极,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也需要“放养”
  邓州市孟楼镇中心小学 李恒俊
  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村子里许多人养马匹习惯采用圈养的方式,马的吃喝由主人说了算;唯有一个村民采用放养的方式,吃什么、喝多少全由马儿自主决定,结果他养的马膘肥体壮……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教师专业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啊!圈养和放养的方法迥异,结果也大不相同。
  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种:专家引领、名师送教下乡、继续教育培训等。上级教育部门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杜郎口中学、沁阳永威学校、西峡“三疑三探”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模式,同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为参培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生命活力。这种成长模式需要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去拜师学习,只有珍惜自己充电加压的学习机会,才能真正地提高自我。这些培训能让教师少走弯路,引领他们走专业化成长之路。然而,这种培训方式毕竟要受时间、场地、人员限制,不仅机会难得,而且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参训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点“圈养”的味道。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博客、QQ群、论坛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网上家园,也是一个很好的网络拜师平台。它不受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随时学习交流,实现了网上教学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回复、讨论、学习、借鉴,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我在这方面就尝到了甜头。
  2011年6月,我在树人网论坛注册了用户名,从网友的帖子中知道了李镇西、朱永新、吴非等知名教育专家。刚开始我对专业术语“教师专业成长”既感到新奇,又感到陌生,便不断地读帖、发帖。一网友在一篇日志中提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我从网上搜到了视频《做最好的老师》,认真学习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后来,树人网举办了免费赠书活动,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多次阅读后思路也渐渐清晰明了,在工作中尝试着“教学、读书、反思”三位一体的专业成长模式。每天抽出时间在论坛上学习、交流,读名师写的博文,越读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便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教育书籍,写教学反思。读书让我消除了职业倦怠,读书让我找到了职业幸福感。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放养”式的成长模式,激发了我对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当内在需求转化为行动时,无须扬鞭自奋蹄,自然而然就会沿着专业成长之路迈进。
  行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管是“圈养”,还是“放养”,都没有好坏之分,行走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是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就是最好的。
  利用网络,不能失去自我
  安徽省安庆开发区老峰中心学校 汪跃峰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网络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和交互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力网络促成长,将是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不得不承认,网络功能很强大,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与支持。首先,网络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成长离不开专业阅读,而电子阅读方兴未艾,在一些老师的网络收藏夹里就有很多专业阅读网站、名师博客及教育类报刊的电子版,这是他们日常重要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络及时、快速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影音图文并茂,搜索简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次,网络拓展了教师的交流范围。成长需要同伴的交流与互助,网络上的论坛、QQ、电子邮件等十分快捷。借助这些平台,很多老师找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与同行者,他们可能来自全国各地,都心怀强烈的成长愿望,聚集在一起研究讨论交流,并形成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民间教师研修团队和发展共同体。比如,谢云老师的知行社、郑立平老师的心语团队等,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园。再次,网络放大了教师个体的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无疑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正如“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发布博客、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料,把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及教学实践的过程与网友一起探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鼓励,将会给他们的专业成长之路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虽说网络研修大多带有草根性,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但来自民间的成果可能更质朴,更具有生命力,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真实、看得见的。
  我们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青灯黄卷伴更长的读书状态。在看到网络助推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对以下两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其一,网络的本质是工具,不能替代学习主体。自从有了网络,很多老师在不知不觉间患上了网络依赖症,写论文、计划总结等材料学会了复制、粘贴,上公开课只要下载名师的教案,模仿他们的教学视频就可以。一旦脱离了网络,便寸步难行。他们自身已被网络工具化了。其二,网络很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素质。如果把网络比作带领专业发展的千里马,那么教师需要的就是高超的驾驭能力。可是,现实中由于缺少网络知识培训,很多老师通过独立摸索找不到专业发展的路径,因而或没入信息海洋无法脱身,或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浪费了他们的时间、金钱,甚至牺牲了他们的健康,这样的人确实不在少数。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网络时代的美好前景:工具都在这里,时间就是现在,剧本由你去写——或者去舞蹈、去唱、去玩、去演、去画、去演奏。透过这诗意的展望,我仍想告诉大家:利用网络,不能失去自我。
  (本栏责编 再澜)

推荐访问:您是 本期 如何看待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