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_文化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可从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深入探讨,从词汇、语境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方面就可窥其全豹。外语教学中紧紧抓住文化学习这条主线,对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和促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内涵;文化教学潜力
  中图分类号:G623.3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生关系
  1.词汇与文化
  描写主义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发现语言规律;科学主义对语言及语言使用的抽象化、形式化、理想化状态进行描述和说明;文化语言学采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揭示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及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把语言和人类思维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而探索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一个鲜明的步骤是查阅英-英词典。查阅英-英词典对学习英语有独到、微妙的作用,让英语学习者用心去感知这门语言,从而深入到该语言之中,领会、把握、使用这一语言,做到应用自如,远离学习一门外语常见的僵化、尴尬的窘境。这一点已成为卓有成效的外语学者的共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这一现象可以作出深入科学的解释,反映出人类在观察世界、认识自身过程中的异同之处。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有效语境,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并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了解世界。
  2.关于Sapir-Whorf 假设(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假设,一个是强势说,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初始假说,认为语言在塑造我们思维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一个是弱势说,是初始假说的修正式,认为语言、文化、思维之间有相关性。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最具争议的理论。但认真客观的分系人类的语言活动,不难看出,语言、文化、思维之间应该存在相关性。人们起码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语言中的词汇如果单独割裂开来看,仅是一些无具体意义的符号,这些单词一旦组合,这些组合在长期的文明进化中逐渐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被人广泛地接受,成为该语言群体的认识一种事物的共识,这些词汇就有了意义,符号意义是一种表征,文化意义是其实质。按这一分析还可深入到语义场和语境的层面。
  3.语义场(semantic domain)作为词义的一种分析方法,表明不同语言对于同类词的不同界定,与该语言群体经济水平、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其他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建立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
  4.关于语境。
  谈到语境,会涉及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四种功能中第一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即人们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和态度。还有语言的识别功能,语言促进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功能,语言的施事功能等。语言传递的意义通常具有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语言意义是通过不同语境中语言形式的变异来传递的,亦即语言环境与上下文对语言及形式的选用有直接的作用。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说话者声音、语调的不同会直接决定语义。
  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
  1. 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2.文化教学需的反思
  三、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发展路径
  外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取得了共识,在这一领域深化研究还需努力。“兼容古今之智勇,开启万古之胸怀”,以泱泱大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放眼全球人类万千年的睿智与创造,在世界文明进步的长河中,我们看到,文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事实,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Robinson 和Kramsch认为,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之中,也反映在共享这些文化形式的人们使用文化的过程之中。因为人们在自己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指导下,不断地在各种场合与交际对象进行意义协商。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符号使用的交际和文化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目的文化成员使用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方式和过程,即他们如何利用语言和文化进行意义创造和协商,如何达成相互理解。这一点贯穿语言教学的主要过程,是语言学习的主干。语言符号学的知识或规则,也只有在这一点得到了厘清,语言才得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学习外国语的初级阶段,在一般性文化内容的语境下,语言的基本结构也会得到很好的掌握。Kramsch (1993)指出: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她认为文化是通过语言篇章得以创造,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文化事实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文化的特点,通过学习增强学习者对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说话、阅读和写作方式的意识,通过学习中的“视域融合”,即作者和读者、文本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通过学习文化在篇章和语境中的作用,通过培养第三者的视角(即跨文化的人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可在四个方面展开:
  1. 了解目的文化如何表达和理解某一文本;
  2.反思本族文化如何表达和理解同一文本;
  3. 分析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相互之间如何理解
  4. 进行跨文化对话,实现跨文化理解。
  能在外语教学中坦然做到这一点是我们文化心理成熟的标志。在外语学习中不断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不断反思本族文化,不仅不会削弱对本族文化的认识,更会增进学习者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更会发现在世界各民族灿烂的文化现象背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风俗的人们,在追求光明,崇尚真理,渴望和谐美好生活上是多么的一致。到了这一层面,外语学习会达到很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 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应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潜力 外语 教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