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跨学科知识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浸润着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人一生不能释怀的文化情结。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优质的资源,她能使思想政治教学浸润在文化的境界之中,获得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促使学生焕发出学习的激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追寻着文化的视野、意趣、情调、境界与精神,其作用不可小觑。每一所学校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根源性的血脉关系。思想政治教学在教材之外开发课程资源,同时,在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性、对知识的内在体验性、探究知识能力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理应成为课程开发和应用的首选资源,下面就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乡土文化资源,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他们可以硬着头皮去读课本、背笔记,却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因而,在识记过程中甚感厌烦,使整个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果必不会好,更谈不上自觉地运用课本知识。教师如能以新颖丰富的教学材料和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大脑皮层保持最佳的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进而促使学生自觉以课本知识指导实践。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民族三原则这一内容时,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解,也许煞费苦心学生还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但如果引入地方文化知识,效果会大不一样。可以引入“民勤”这一地名演变的历史文化知识,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镇番’改为‘民勤’?”这一有关家乡名称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置于主动思考的地位,使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迫切要求解决设问所反映的问题,这时教师再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讲解新课。向学生讲述民勤这块土地上由匈奴、党项再到明代洪武年间的移民,直至现当代史。这样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乐于接受新知识,主动参与新课学习,起到先声夺人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地方文化资源,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抽象性强,名词术语、概念原理多,对于中学生来说,让学生弄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之时,教师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而地方文化资源如地方的俗语作为一种当地学生非常熟悉的特殊信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对学生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巧用这样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讲《哲学》“矛盾的特殊性”这一概念时,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思路,借助生动形象的家乡俗语如用“爷爷想吃毡毡子,奶奶想吃套套子。”﹙意思是两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吃不到一起﹚的俗语说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讲解联系的普遍性时引用“一人有福,托带满屋。”﹙一个人有了福气会给全家带来好处﹚;讲解要重视量的积累时引用“一嘴吃不成个大胖子。”﹙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等等。这样的教学,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开启心智,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巧用地方文化资源,透视社会热点,关注社会问题
  即以地方文化资源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与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她是“现实生活的教科书”。把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运用到教学中去,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例如,在讲授《哲学》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问题时我出示2010年4月24日在我县发生特大沙尘暴和荒漠化的资料和图片,通过这些材料一方面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另一方面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热点。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生动地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国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政治课的生命力和学生的时代感。
  四、巧用地方文化资源,创设情景教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政治课教学中,精选和巧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地方文化资源,一方面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因为它所反映出的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也能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所以这必定会增强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参与;而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学透也无疑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经常使用地方文化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感染教育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把知识内化为信念,把信念外化为行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解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空洞的说教,防止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我充分利用了我县名人治沙英雄石述柱的事迹材料提问:“大家看材料反映的是一种什么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总结并拓展延伸,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分析完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熟悉的名人事迹作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改变了过去“我说你听”枯燥的说教,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善用乡土文化资源,即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又可启迪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把采用的方法同授课的内容应巧妙结合起来,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哗众取宠。

推荐访问:政治课 乡土 浅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