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我们政党建设的主旋律]改革创新的论文2000字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追求、顽强奋斗,历经锤炼和洗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了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受尽欺凌,到繁荣富强的光辉篇章。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改革创新当作党建的重点,奏响了一曲自我改革自我调整、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主旋律。
  一、大革命时期党建的突破点
  我党建立不久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我们的最低纲领。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但是由于我们当时基础薄弱,力量甚微,宣传有限,群众了解不够,北洋政府把共产党视为“洪水猛兽”,对共产党百般摧残,所以我们党组织发展一直十分缓慢,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我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党所处的环境既恶劣且复杂,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壮大组织。
  在召开的党的三大上我们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以共产党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是这一阶段的党建创新的亮点,也是我们党在那一个黑暗时期找到是唯一正确的突破点。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建开辟农村新天地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独揽胜利的果实,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中国共产党逼上梁山,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起义后为了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将党支部建到连队,这是我党加强基层建设的第一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占有绝对优势和革命处在低潮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我们党领导的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避重就轻的战略转移,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思路。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党领导根据地的农村开展了第一轮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困绕农民几千年的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问题。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我党趁热打铁,在根据地乡村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巩固了我党在根据地的领导地位,这一切为后来在国共两党力量相差悬殊的前提下,连续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这一时期党建的亮点是开辟了农村党建新天地,将支部建在了连队和乡村,加强了党在基层的领导。
  三、抗战时期党建的全面推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这一时期我们党建的亮点是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保持我们党领导抗日队伍的独立性,在抗战的同时,加强扩大我们自身根据地的建设,为赢得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四、建国初期的党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十分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有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孤立,封锁与包围;内有国民党残余军队和特务土匪的威胁与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党为巩固政权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斗争——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这些斗争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八大科学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国家建设以制度的改造为重点,即打碎封建社会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是质的变化,因而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效顺利进行,党贯彻公开建党的方针,不断扩大党的队伍。从1951年到1954年,开展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整党,清理了党员队伍中的不纯分子和消极落后分子,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时期党建的亮点是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后,能够团结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探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新政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党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行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党建的亮点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两个先锋队理论。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领导几块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领导全国政权,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在斗争和建设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之势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清除党的肌体上的污毒,吸收新鲜血液,使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生机和坚强的战斗力。共产主义事业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党也必须不断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中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就要靠党自身的正确和坚强,这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和改善党的领导。党也只有在正确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中,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推荐访问:政党 主旋律 改革创新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