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2011党会报告全文|

  丁大卫同志党代会报告全文发布 落实八项工程 实现八个领先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6日)

 丁 大 卫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夺取全面小康胜利、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南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南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要求,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

 一、夺取全面小康胜利的五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头20年总的奋斗目标。省委明确要求南通在江苏江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市第十次党代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全面腾飞、建设全面小康新南通的战略部署。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到2009年底,比省委要求提前3年以市为单位在江苏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小康标准,2010年底又以县(市)为单位达标,建成江苏江北第一个小康县(市)群,取得了全面小康的决定性胜利。

  五年来,跨越发展态势强劲,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4.4%的增速列全省第一,2010年突破3400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6位、地级市第8位,均前移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万元,五年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突破7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进入全国地级市十强,达到290亿元。工业投入五年累计57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七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6%,海工及船舶产业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转型加快,“六大千亿产业”板块初步形成,家纺版权保护经验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为优秀典范;建筑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服务业发展加快,年均增速14.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4.1个百分点,成为江苏江北首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去年实现产值242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1.6%,第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五年来,江海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南通全面迈入桥港新时代。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通大桥通车,崇启大桥即将通车,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洋口、吕四两大深水海港正式通航,如皋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门东灶港开发加快推进,全市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92座,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沿海围垦滩涂29.26万亩,用于土地占补平衡的有6.66万亩。宁启铁路南通段复线电气化改造、沿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苏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跨江、跨国合作园区全面启动建设,滨海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拉动力的新兴产业布局沿江沿海,江海优势竞相发挥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五年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迸发新活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实施,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和市属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教育、文化、医疗、金融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继续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数和注册资本保持全省第二,中小板上市企业数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开放型经济跨越赶超,实际到账外资五年累计13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跻身全国十强;去年进出口总额211亿美元,列全国外贸百强城市30强;外经合作保持全省领先。

  五年来,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发展环境呈现新面貌。通州撤市设区,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各县(市)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56%,五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同创”圆满实现。深入推进“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新增高标准农田60万亩,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46.7%,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成效明显,全市94%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海安在江苏江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耕地连年保持占补平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02%,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成效明显,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

  五年来,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民生质量得到新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1800元和9900元,五年分别增长88.3%和80.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94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6位。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年新增就业4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形成“十大类二十二项”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五年分别提高了67%和18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完成区域供水、住房保障、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等为民办实事工程58件132项。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5%。

  五年来,平安法治建设亮点纷呈,社会和谐展现新气象。长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现代技防、基层基础建设等社会管理“南通模式”成为又一城市品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公众安全感多年保持高位。进入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行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成为江苏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诸多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形成了经济持续跨越与社会持续稳定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五年来,团结奋进氛围浓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人大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社科联、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素质教育整体推进,在江苏江北率先以县域为单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人才、文化、体育工作迈出新步伐,成功承办省“十六运”,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一日三金”的辉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外事工作南通经验全国推广。党管武装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连续四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明显,南通“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实践,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典型,全市共有3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下转A2版)

 (上接A1版)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全国唯一文博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濠滨夏夜”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发扬光大,“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不断弘扬。

  五年来,党的建设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实现新提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行全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干部。顺利完成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换届。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工作成绩显著。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两个全覆盖”,整体组建率多年全省第一。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监督与惩治等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持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机关绩效管理富有成效。

  过去的五年,江海儿女奋发有为,江海大地生机盎然,南通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就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广大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通部队、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南通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南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必须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科学发展。我们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目标定位,系统推出外资民资双引擎驱动、江海联动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五城同创”等关键举措,强化社会、体制、人才、人文、政治五大保障,展开全面达小康整体布局,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南通具体化,把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和南通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走出了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具有南通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实践告诉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新理念指导南通跨越发展新实践,以思想解放的领先推动发展实践的率先,才能不断夺取南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富民优先。我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优先作为全面达小康的核心要求,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改善民生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为民兴办实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促进发展。

  必须高点定位、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我们坚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的工作要求,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发扬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目标导向、压力传递和激励考评等抓落实机制,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各方面你追我赶、勇争一流、埋头实干的生动实践,把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环境趋紧等挑战转化为跨越赶超新契机,实现了危中抓转机、难中攀新高。实践昭示我们,坚持将自我加压定目标、攀高争先抓推进、真抓实干促落实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开辟发展的广阔空间。

  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兼顾。我们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实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增强市级领导班子整体合力,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实践表明,实现“两个率先”,关键在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各级党组织在复杂形势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产业层次还不高;经济均量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偏弱,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新形势下维护稳定、促进和谐面临新课题,群众工作有待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干部队伍思想解放程度和工作执行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今后五年是南通“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关键期,是南通持续跨越的赶超期、大有作为的历史性机遇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条件的地方要当好“第二个率先”先行军。南通有基础、有条件为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多作贡献。从发展基础看,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飞架南北,洋口、吕四千年渔港驶入万吨巨轮,南通结束了“有江无大桥、有海无深水港”的历史,大步迈入通江达海、波澜壮阔的桥港新时代;随着船舶海工、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引导力的产业快速崛起,“世界级船谷”、“海上三峡”等重大产业基地正加快形成;随着家纺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向世界,南通纺织之乡、建筑之乡享誉海内外。与此同时,沿海开发、江海联动深入推进,滨江临海大城市框架加速拉开,各类开发园区欣欣向荣,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持续跨越发展的成功实践,使南通人的精气神也得到极大提振,饱满的发展激情正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从发展机遇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进程加快,有利于我们自主培育及承接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有利于延长南通跨越发展的周期,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全面释放,有利于更大力度推进跨江合作、更高层次吸纳资源要素、更宽领域集聚发展能量;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有利于我们把社会管理先发优势转化为整体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同时今后五年还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是转型升级的突破期。我们面临经济社会格局变革调整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扩量提质任务更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更突出,通胀压力更明显,后金融危机时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社会矛盾更复杂,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盼和要求更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思想观念的解放增创优势,以志在必得的气魄跨越赶超,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力抢抓两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坚强保证,落实“八项工程”, 实现“八个领先”,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为2018年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奋斗目标是:

  ——奋力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到2015年,全市基本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达70%左右,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二步是到2018年,对全省经济的贡献份额力争超过10%,以市为单位提前两年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强盛,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人均突破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00亿元,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市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实力在长三角16城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的位次继续前移,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科教更加发达,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社会更加和谐,法治南通、长安南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更加祥和安稳、理性包容;文化更加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南通精神”得到弘扬光大,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生态更加优良,建成国家生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人民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力争五年倍增,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的发展更加全面,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感明显提高。

  ——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南通的发展得益于上海的引领与辐射,上海的发展也需要新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支持。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南通要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南通要更加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规模和质量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区域枢纽地位突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为最终形成沪甬通“一体两翼”、沪苏通“小金三角”和“北上海”的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推进“三个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强港,港口设施、管理和运营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国际航运网络,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江海港群;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长三角北翼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门户城市、枢纽城市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5%以上,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建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80万,对各县(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4%。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山水兼具的自然生态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的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民生幸福、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

 三、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把实施“八项工程”,作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结合南通实际,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八项工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八个领先”。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抓好七大任务。

  (一)落实转型升级工程,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

  沿海开发、江海联动是南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承南启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推动沿海开发全省领先。

  积极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大港口、构筑大通道。高标准推进洋口港区、吕四港区、海门港区的综合开发建设,高起点推动通州湾开发建设;要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为契机,推进沿江岸线的整合优化和集约开发,提升沿江港区营运水平,早日设立保税港区等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做大做强现代化江海港群。完成崇启大桥、通洋高速、宁启铁路南通段复线电气化改造、兴东机场改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沪通铁路公路大桥、宁启铁路延伸段、通苏嘉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做好崇海大桥、海启高速、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早日开工,提升国省道、县乡道等级,努力构建公、铁、水、空、管五大运输方式协调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有序地推进重点围垦工程,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提升。

  积极推进沿海前沿区域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着力提升江海联动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沿海前沿地带是实现江海联动、区域共兴的重点所在。要以2500平方公里沿海前沿区域为重点,调整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提升沿江产业带,加快沿海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确保三年内沿海地区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投入总量超过3000亿元,实现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注重以大项目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沿海的港口和资源条件,加快沿海园区化开发步伐,促进集约式发展。按照“港城一体、区镇一体”的思路,强化沿海重点中心镇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滨海城镇带。

  积极发挥沿海开发、江海联动优势,着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与发展绿色经济相结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与加大有效投入相结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端化、集聚化水平。要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重点实施“310”工程,到2015年,新兴产业规模销售总量突破4000亿元。推动六大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船舶及重装备、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双倍增”,电子信息、石化两大产业“双突破”,纺织服装、轻工食品两大产业“双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品牌发展能力,全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载体,推进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做强做大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打造“江海旅游休闲”门户城市和长三角北翼服务外包首位城市,促进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3%以上。

  积极推进内外大开放、接轨大上海,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比翼齐飞。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是南通跨越发展的两大强引擎。要全方位地促进内外大开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步伐。以深度接轨上海和融入苏南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在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对接,全力集聚上海和苏南各种要素参与沿江、沿海开发。要以世界500强和大型中央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导国资、民资、外资、股资、银资等参与江海大开发。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品牌出口和市场多元战略,推动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跨越发展,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国、跨江合作开发园区建设步伐,促进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提档转型。要以大开放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质态提升,加大市外民资的招引力度,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快打造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二)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创新驱动作为南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和科技企业总数五个“双倍增”,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和创业投资规模两个“翻两番”,全市人才总量增幅和“双高双创”人才集聚度全省领先。

  强化自主创新,加速“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转变。顺应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促进产业优势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从加工配套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转变。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和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突破优势产业关键技术,主攻终端产品、高端产品,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大力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南通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并鼓励发展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企业院士工作站等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突出人才优先,倾力打造人才特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的路子。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招才引智新平台,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领军团队。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队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对适用性人才的培养。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持续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开发、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产权、期权、股权激励方式,体现人才与资本结合、技术与贡献结合的分配导向。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和环境。

  优化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形成政府引导性投入持续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快速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深化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务信息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务环境。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内在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增强吸纳各类创新要素的能力。

  (三)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全省领先。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三化同步”、城乡一体,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要继续巩固我市农业产业化在全省位居前列的良好态势,力争成为国家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江苏省外向型农业重要基地,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

  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项目农业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突出大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倍增、农民合作组织翻番、市场提升等四大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有千亩基地、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产业特、品牌亮、效益高的区域特色板块,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渔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循环利用好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内容全覆盖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不断提升南通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以加强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围绕“力争2018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沿江沿海防洪、区域防洪除涝和骨干河道治理,推动长江提水站、临海引江供水大通道、骨干输水干线清水河道和东凌平原水库建设,实施城市水系规划和引江调水规划,加强水资源管理,真正实现大旱有水、大雨不涝,完善南通滨江临海特色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和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要围绕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推动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大以河道、道路、绿化、垃圾清运、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三集中”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增长机制,通过开发盘活存量资产等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落实文化建设工程,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全省领先。

  南通是全国文明城市,要继续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确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确保“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江海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舆论方针,积极利用包括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的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广泛开展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重点的主题思想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十百千工程”,引导全市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自觉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要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诚信南通”建设,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力作。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带动高水平的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一批体现时代风采和南通特色的文化精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凤凰国际书城、方特娱乐城、工青妇活动中心、中华慈善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重点围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文博等优势产业,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注重传承与创新,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采。要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借鉴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南通文化的内涵。深入发掘南通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精髓,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优秀文化艺术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路径,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要着眼于增强南通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加大历史遗址遗存的科学保护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南通的文化影响力。

  (五)落实民生幸福工程,实现居民收入增幅全省领先。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合理,促进共同富裕。重点围绕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大力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到2015年,力争城乡居民年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总量实现倍增,增幅全省领先。

  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挥就业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建筑、纺织等传统富民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关注和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职工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进城,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以鼓励创业和投资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发挥民营经济在引导创业、扩大就业、致富百姓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服务工作机制,支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积极扶持投资服务机构和理财机构发展, (下转A3版)

 (上接A2版)鼓励居民依法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确保城乡各类符合条件的群体全部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年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大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综合帮扶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启动新一轮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以加大投入和完善服务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不懈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建设,确保市区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到20%的城镇家庭,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放大、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每个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合格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示范化卫生室,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重视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安全放心。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多元化发展养老事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六)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全国领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是中央和省委赋予南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以争创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为目标,推进“六大创新”、健全“十大体系”,力争各类矛盾纠纷发现预警率、调处率、调处成功率和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公众安全感、社会和谐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长安南通、法治南通、和谐南通。

  着力完善管理格局,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社会管理系统创新。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健全管理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狠抓督查落实上;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不断完善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巩固提升以大调解为重点的矛盾化解机制,不断提高源头治理水平。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要创新完善权益维护机制。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和发展县(市)区级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要创新完善人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个人社会诚信行为规范、信用管理制度及信用记录平台,加强对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要创新完善基层基础建设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全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基础、服务站为依托、综治办为骨干、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辅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格局。要创新完善依法行政机制。深入推进法治南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执行情况检查审议力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改革创新以大防控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绩效。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创新大防控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坚持科技兴安,努力打造现代技防城市和全国农村技防第一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构建以县(市)区级社会管理信息综合平台为主体、专业应用系统为支撑的大信息系统,切实加强网络舆情动态引导和管理,健全完善新闻和网络发言人制度,有效掌握区域内社会状况,提高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现生态创建江苏江北领先。

  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以打造生态优良的中心城市为引领,统筹城乡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完善城乡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南通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主三副多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继续优化完善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确保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全覆盖。围绕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目标,根据“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拓展方向,通过新城区、老城区、北翼新城、通州新城、南翼新城、滨江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形成“1+5+8”三个层次的主城区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加快推动中心城市由带状向“一核三片”的T型城市组团发展。要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合理设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各类功能区,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深化研究长江岸线规划,建设美丽滨江城市。

  精心建设管理,优化城乡形态。现代城乡形态是区域现代化的外在表现,直接体现现代化建设水平。南通中心城市建设要充分挖掘“山、水、江、海、河”兼具、近代文明内涵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的自然人文元素,全面彰显时尚秀美、精致协调的“江风海韵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魅力,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真正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在梦中留”。中央商务区是南通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志区。要以现代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规划框架、提升功能水平,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努力打造功能先进、富有特色、现代气息洋溢的城市新区;要大力提升狼山风景区和沿长江、运河带的滨江濒水景区水平,使之与新城区相得益彰,展现南通作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和山水城市的风貌。环濠河区域是南通老城区的精品区,是南通城市文化的主根脉,是中国近代文明的靓丽窗口,要进一步做精做美,继续精心谋划、精雕细琢,在市民生态休闲公园、城市开放性空间、文博馆群特色、绿化美化亮化、商贸餐饮特色等城市风光与文化方面,与国际国内城市比特色,比魅力!集中展现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的风貌。要积极打造市区“第二生态圈”,推进北翼新城、通州新城、南翼新城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加快发展。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五个县城要大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加快建成中等城市。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推进土地、资金、户籍、管理权限等改革,突破发展制约,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城市的高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积极有序实施农民转市民工程,为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安居、就医、子女就学等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实施“102030”交通畅通工程,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供水、供气、停车、排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不断提高中心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加大环保力度,促进绿色增长。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等节能环保产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着重推进重点行业及区域性、流域性、结构性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处机制,着力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四、今后五年党的建设主要任务

  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关键在于落实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实现党建科学化水平全省领先。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意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凝聚强大动力。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一要增强学习自觉性。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自觉站在发展前沿,学习现代化建设必需的理论和知识。注重学习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自习制度、党员脱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调研制度和督查评优等制度,全面推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继续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积极实施“江海精英”培训工程。二要增强政治坚定性。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力量,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增强能力提升的迫切性。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新的伟大事业,要把加强学习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培养抓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要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群众、动员群众,建立和扶持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地,组建宣讲志愿者队伍,重视发挥各级党校、各类讲坛、市民学堂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积极运用各类媒体,推动党的先进思想理论进基层、进人心,内化为干部群众的信念追求,转化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进一步改进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南通的现代化建设获得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一是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以提高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效能为重点,深化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活动,强化全员目标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严治“庸、懒、散”现象,营造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干事氛围,确保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在岗、在行、在状态,使发展上台阶、群众得实惠。二是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要把群众工作摆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拜群众为师,拜基层同志为师,把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创新方式方法。要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健全群众工作机制,综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完善群众工作网络体系,形成群众工作合力。三是牢记“两个务必”,新时期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规定,严格控制“三公消费”, 把有限的财力集中到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上,以实际行动感召群众。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重点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继续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试。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鲜明导向,凭实绩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进一步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式,完善民主推荐和测评办法,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制度,使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票决等改革举措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加强对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重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各县(市)区是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体,各县(市)区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肩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跨越赶超,提升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位次。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石。要围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2010-2014年南通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推进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要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为重点,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在基层深深扎根。注重从致富能手、创业党员、大学生村官、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和党政机关干部等人员中选拔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着力解决一些村基层干部来源较窄、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提高做好基层工作的本领。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关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各行各业的基层党组织都要围绕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从严治党的任务落到实处。居安思危,是执政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面对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更加尖锐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和紧迫。一要坚持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员干部日常管理之中。把关心关爱与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严格按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办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使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二要坚持把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在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南通实际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充分发挥案件查办的惩戒作用,有效震慑腐败分子,促进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三要坚持把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在各方面监督之中。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对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三责联审”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行为失范。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营造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活力,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积极推进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完善和推广党员议事会等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增强法制和民主意识,带头依法办事,模范遵守各项法纪法规。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科联、侨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广泛凝聚各界共识、智慧和力量,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让南通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去创造南通历史上又一次新的辉煌!

 se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material supply projects; Security controls: the project Department of safety and securit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inancial: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finance; Security and fire services: project security. 3.3.5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and project manager in this item specifies that the Chief Engineer is the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responsible for the oper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regardless of how his other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have a clear mandate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im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The running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project manager, including needed improvements; Always be aware that the customer's needs and requirements. 3.4 3.4.1 project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be an annual review of it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its continuing suitability,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3.4.2 Administration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is responsible for specific tasks. 3.4.3 the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following input: internal and external quality audits and corrective effect; Customer feedback on the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commissioning, service information (complaints and satisfaction); Quality records, quality compliance with trend reports, analysis of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polic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status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determine corrective, preventive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3.4.4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 (1)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heads of specialized

 se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material supply projects; Security controls: the project Department of safety and securit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inancial: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finance; Security and fire services: project security. 3.3.5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and project manager in this item specifies that the Chief Engineer is the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responsible for the oper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regardless of how his other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have a clear mandate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im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The running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project manager, including needed improvements; Always be aware that the customer's needs and requirements. 3.4 3.4.1 project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be an annual review of it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its continuing suitability,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3.4.2 Administration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is responsible for specific tasks. 3.4.3 the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following input: internal and external quality audits and corrective effect; Customer feedback on the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commissioning, service information (complaints and satisfaction); Quality records, quality compliance with trend reports, analysis of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polic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status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determine corrective, preventive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3.4.4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 (1)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heads of specialized

 se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material supply projects; Security controls: the project Department of safety and securit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Projec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inancial: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finance; Security and fire services: project security. 3.3.5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and project manager in this item specifies that the Chief Engineer is the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responsible for the oper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regardless of how his other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have a clear mandate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im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The running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project manager, including needed improvements; Always be aware that the customer's needs and requirements. 3.4 3.4.1 project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be an annual review of it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its continuing suitability,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3.4.2 Administration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is responsible for specific tasks. 3.4.3 the management review should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following input: internal and external quality audits and corrective effect; Customer feedback on the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commissioning, service information (complaints and satisfaction); Quality records, quality compliance with trend reports, analysis of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polic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status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determine corrective, preventive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3.4.4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 (1) review: by the proje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heads of specialized

推荐访问:南通 报告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