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5篇

第一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医学模式转变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郑振佺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的缺陷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提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中医药应在今后世界医学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为人类健康做更大贡献。

关键词: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发展

广义的医学包括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学实践(包括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医疗卫生各个环节的管理等。医学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措施。它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使人体在出生前后便有一个比较强健的体质;
二是促使人体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增强体质,能够避免和抵御外部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并保持完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对业已患病的人体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健康。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16世纪以前,中医的地位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也是先进的[1]。然而,也正是从这个世纪左右开始,近现代医学,即我们所特指的西医,及时吸收科技革命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得以快速发展。而我们中医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近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发展缓慢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改变,人类疾病谱已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也从治病救人提高到全方位促进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已扩大到包括对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与促进的更加广泛的范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呼唤着以提高和维护全体人群健康水平为宗旨的新医学理念的产生,也使本来就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的中医学有了新的发展空间[2]。

一、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识。它既表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它是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3]。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医学模式就是回答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健康,如何判断健康或疾病,人为什么会生病,当身体健康下降(生病)时如何使其恢复,以及如何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等问题。

在医学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出现或还正在影响的主要医学模式有: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对现代医学(或习惯上称西医)起重要重要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就是按照病理生理理论,用还原论方法,以疾病为中心来解释病人的健康问题,着重于识别特定疾病的特殊症状和体征,而且越来越依赖于高度技术化的诊断手段,其方法论认为:1)疾病可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去研究,疾病是一种孤立存在的、几乎可以脱离患病的人或病人的社会背景的自然实体;
2)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可以分开考虑;
3)每一种疾病都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现这些致病因素;
4)疾病的发生可以被看成是宿主暴露于一种致病性因子的结果,宿主可因此获得一定的抵抗力;
5)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诊断病人的疾病,据此开出一个特异性治疗的处方,以便解除病因或减轻症状;
6)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特异性诊断的临床方法;
7)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而病人却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下现代医学(西医)发展在生命科学、临床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已表现出了许多明显的缺陷,具体包括:1)现在很多就诊者没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论,如头疼和腰痛的就诊者,能查出阳性体征和检查结论的比例很少;
2)这种诊疗模式只顾疾病的诊治,忽视了病人的需要,致使诊疗过程出现机械化、失人性化的倾向;
3)医生往往忽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少对病人解释疾病的原因和采取某些治疗措施的理由,病人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很少能参与诊疗过程;
4)医生的注意力过早地定向于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生理疾病,片面地强调症状、体征的典型意义,未给医生提供了解疾患发生的具体情景的机会,这些情景包括人们的家庭、工作环境或社区等都能显著地影响个人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它是基于系统论的原则,包括疾病、病人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个系统框架中,可以把健康或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组织系统到人,以及由人、家庭、社区、人类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1)要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研究人体或人;
2)每一层次都是异质多功能单位组成的有机结构整体;
3)每个层次系统既是由低层次系统构成的,本身又是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
4)各层次内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各层次间又存在着纵向的相互作用,包括向上因果作用和向下因果作用;
5)任何层次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并受到系统的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1)疾病不是单一因果关系链的结果,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物,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到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家庭、社会等)、精神(潜意识和意识)和躯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方面;
2)疾病不能与患病的人相脱离,患病的人不能与其环境相脱离,否则无法理解疾病和病人;
3)每一种疾患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一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一样,要在共性中把握规律,在个性中把握特征;
4)躯体和精神是有机联系着的,是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5)医疗服务是医患互动的一种过程,医患关系影响着这一过程的结果和质量,医生与病人都要主动参与。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的四项新的目的是:1)对所以人群的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
3)对可治愈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同等重要;
4)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由于疾病谱转变、健康需求提高、医学社会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发展背景,现代医学(西医)及其目的正面临着经济上不能承受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临床上价值判断混乱和社会公平受挫等挑战的窘况和不断加剧的矛盾,迫使人们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去反思生物医学模式。医学及其目的迫切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积极健康观的指导下,纳入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中去,重新审视、调整、完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走向成熟与完整的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和谨慎的医学,应该是公正和公平的医学,应该是尊重人的选择和尊严,医学应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对医学技能和知识的使用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应该由公众和病家做出治疗、生活态度和行为、终止维持生命的治疗的选择,以及稀缺资源的分配。

针对不同的病人,治疗的最终目标可包括:1)治愈疾病;
2)预防疾病复发;
3)限制结构或功能创伤的继续发展;
4)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缓解现有的症状;
6)让病人舒适而有尊严地死亡。

判断医学的效果或效应应该是多元化,可包括:1)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
2)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3)维护和促进个人的健康;
4)满足病人的需要。

最佳健康处理方案的选择标准必须是:1)医生认为是目前效果最好、代价最小、最适合病人的方案;
2)病人及其家庭能接受处理方案所涉及的程序、条件和结果;

3)病人及其家庭有资源执行这一方案;
4)医生、病人及其家庭有信心和能力执行这一方案;
5)处理方案已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庭的意愿、价值观,拥有的资源和主观能动性;
6)处理方案维护了病人的最佳利益。

所以,解决人群健康问题,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的不同人群健康状况、影响健康的各因素存在情况以及解决健康问题的资源可利用情况,然后提出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最佳方案。

医生要面对当地医疗卫生现状,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努力克服困难,并积极协调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治疗要求为出发点,进行治疗选择时,医生应该注意:1)既要考虑病人与疾病的需要,又要听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见;
2)既要考虑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又要总体评价病人的整体心身状态和生活进程。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的现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复方药物的应用;
2)个体化的诊疗;
3)综合集成疗法的应用;
4)以循证医学为判断标准的最佳诊疗规范的应用;
5)有效的养生保健体系和方法的建立等。

三、中医应在今后医学发展中起独特的作用

在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面对不断显现缺陷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即西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建立了一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科医学。它是全科医生在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时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是积累了传统医疗的成功经验,结合独特的执业范围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机整合的一门学科,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疾病的早期阶段,研究其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以及管理技术等问题。全科医学所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对某些疾病的诊疗手段和处理技术,而是更要研究生活中广泛的健康问题、医学伦理与善待人生的价值观。全科医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我们中医学的理论是在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许多理念吻合,同全科医学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明确指出学医之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行医之道要“入国问俗,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并认为“防患于未然”要以内因为主导,可通过锻炼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重视医患关系互动的重要性,重视医德修养和医学伦理。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之说,把治病、救人、济世看作三位一体,历代医家都强调为医者要以德为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重视临床各科的兼通,重视医疗技术的全面掌握,重视医疗资源的挖掘。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古人在医疗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外,还有推拿、按摩、拔罐、放血、灌肠、烟熏、蒸浴等,各种民间疗法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疗法所需资源丰富,且大多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很受百姓欢迎,所以,中医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手段。传统中医的诊疗活动,大多采取登堂入室的行医方式,尤其在乡村,病家常请医生到家里诊治,所以,中医强调主动服务于社区和家庭。这种方式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还能让病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地接受治疗,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研究人体功能的调控规律,开发我国天然药物,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趋势。我国中医在研究人体功能的调控规律和天然药物的应用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4]。现在,中医应根据社会人群健康需求,在立足中医理念的基础上,保持中医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助我所长、补我所短。使中医在保持自身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新,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为提高和维护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力量。1)生命力,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是:存在的理由、良好的环境条件、适宜的定位、健全的组织系统、良好的识别错误的能力;
2)竞争力,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是:有核心竞争力、有差异性,合理的组合、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有特定的目标顾客、知己知彼,定位正确。3)执行力,具有执行力的关键:了解真实情况、让服务对象真正感受到益处等。4)成长力,具有成长力的关键: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机会、循序渐进、配合长短期利益等。5)学习力,具备学习力的关键:共同的心智、良好的思考模式、明确的目标和远景、团队学习气氛。

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三个尊重:一是尊重市场,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广大群众对健康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发挥中医药特色,让消费者真正体验中医药的益处。二是尊重人才,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就要培养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教育模式,既要以现代医学教育的学院派模式大量培养具有医学和中医学基础的大量中医人才队伍,还要遵循中医的经验教育的特点,循序渐进,循环滚动的师承式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三是尊重制度(规则),中医药学要发展,要走向世界为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就不可避免地要遵循现代医学科学的原则,建立与世界医学共同的评价标准,就必须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即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结果对其有效性、危险性、费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形成证据。我们只要对中医药的精华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并能经得起科学方法学的检验,中医药学就会得到世界医学科学的认可。在中医药领域中实践循证医学,总结出疗效确切、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经验进行规模化的研究,提炼出精华,找出不足,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切实可行的诊疗规范加以推广对提高中医人员的临床诊疗技能,运用中医药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起到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医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策略是:一是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的继承发展。要加强中医药经典文献整理和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系统总结;
加强中医药对主要疾病(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独特诊疗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不断提高疗效的研究;
加强中医药对不同人群(健康人、亚健康人和不同期病人)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理论挖掘和实践指导研究;
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中药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中药标准规范、中药产品创新和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二是建立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网络。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要适应城市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中医办医模式,特别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作用。三是加速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要以名中医为目标,下大力气加快培养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要重视和加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
抓紧培养一大批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要的中医药适用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宗明.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方法论原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19(3):62-66

[2] 李勇华.现代医学模式与中医病因学说[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9):35-36

[3] 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北京,11-25

[4] 周鹰,中医发展路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讨论与商榷,

2003,5(6):64-67

[5] 李卫东,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发展的启示[J],古林中医药,2OO2,22(2):6-

第二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市卫生局:

根据庆市卫函发6号文件要求,我们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医疗卫生单位和村卫生所,对全县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按照专题调研提纲,全面分析总结。现将我县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落实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情况

2004年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市政府“实施意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并制定出台了《***县中医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认真学习了吴仪副总理的讲话,并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实际工作当中。根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中医工作的发展思路,把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和功能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今后的今后任务来抓。

二、中医药工作发展状况

管理机构设置

县卫生局主管全县中医药工作,负责国家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现设置中医股1个,有兼职人员1人,分管领导1人,具体承办中医药工作相关业务。

经费投入情况

2004年以来,中医药工作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05年为我县中医医院投入376万元建设门诊楼,为中医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奠定了基础。2004-2006年继续医学教育累计受益资金约7.8万元。县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对国家中医药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能够积极落实。

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情况

我们坚持“中西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合理设置医技科室和配置医务人员,全县有县级中医医院一家,其余14家医疗卫生单位均设有中医科,配备了中医资格医务人员。全县共有医技人员36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45人,占医技人员的12.3%,中级职称58人,中医药人员11人,占18.9%,高级职称共9人。各医疗机构均能开展中医药临床服务,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名中医药执业资格人员,经营中药饮片200种以上,全县共有村卫生室80所,60%的村所均配有中药柜,随着中医学中专学历教育的不断开展,村所医务人员掌握基本中医学知识面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中医门诊38710人次,住院721人次,分别占总量的23.4%,18.6%。全县开展中医内、外、妇、儿以及针灸推拿等临床业务,尤其是县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已成为我县的中医特色。

中医医院基本情况

***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5年,全院现有职工54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中、高级职称13人。医院占地面积5280平方米,现有业务用房面积1074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43平方米。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骨伤、肝病、肾病等职能、医技科室27个,拥有黑白B超机、脑电地形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等医疗设备15台件。共设病床40张,病床使用率72.6%。能开展普外、骨科及妇产科、眼科、五官科、肛肠痔瘘手术及内、外、妇、儿疾病中医诊疗及急救,中医骨伤、肝病、肾病专科已成为本院特色。服务半径110公里,覆盖25万人口。年门诊病人3.8万人次,收住病人870余人次,业务收入200多万元。新建门诊楼项目经庆市发改358号文批复,在***县县城北区西华北街东侧新建框架结五层门诊楼一幢,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376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万元,省投资金15万元,自筹资金211万元。

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近年来,我们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中医工作,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一是通过人才队伍调整,优化配置,加强县中医院中医骨伤和肾病科建设,使之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中医重点专科。二是通过“派出请进”的方式,加强中医内科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尤其是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病的治愈率。三是通过引进中医院校毕业生,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临床服务,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执业人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2007年,我县被省上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按照《实施方案》,我们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准备适时对在新农合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等相关政策上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2、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着重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合理配置社区中医药资源,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方案。加强对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技术服务的准入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医药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

  加强管理,深化改革

1、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通过理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我们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逐步实行了中医药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建立健全了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严格各项准入制度,完善中医药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药行政管理的科学水平。通过强化中医医疗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2、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一是通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中医药管理职能,并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二是加强对发展中医药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多渠道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在卫生事业经费和卫生重大项目经费中,提高中医药经费的比例;
在卫生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中,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
注重政府投入与吸引社会资金相结合,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

3、深化改革,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一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运转有序、透明协调的中医药管理和运行机制,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为多方面参与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医办医体制。三是加快中医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中医药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任期制等新的用人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加强经济管理,推行成本核算,降低中医药机构的经济运行成本。

  三、存在主要困难

1、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给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常年积累,中医发展环境相对滞后,加之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较少,致使中医事业发展缓慢,不能很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2、人才缺乏。“科教兴医人为本”,全县共有医技人员36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45人,占医技人员的12.3%,中级职称58人,其中中医药人员11人,占18.9%,高级职称9人,中医药人员无一人,客观数据表明,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人才严重不足,中医药医技人员绝对数量较少,这已成为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3、基础建设滞后。我县中医院是在原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起步晚,底子薄,设备少,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加之人才缺乏,队伍阶梯不合理,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县中医事业发展步伐缓慢。

四、今后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市政府“实施意见”,按照《***县中医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加强中医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合理利用中医药资源,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为大力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实施“三名”战略,打造***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品牌。

“十一五”末,培养10名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形成一批“***名医”。加强县中医院中医骨伤专科和肾病专科建设,改善支撑条件,扩大专科规模,实施分类指导,使之成为专科优势强、规范效益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科,在2008年建成市级重点专科,在2010年建成省级重点专科。不断加强县中医院内涵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在全县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疗效优势显著的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示范中心。

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筛选、应用、推广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适宜技术。“十一五”期间,组织筛选10项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逐步在县、乡、村中医医疗机构进行推广,并对乡村卫生机构进行技术帮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优质价廉的中药饮片开展服务,切实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开展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力争在 “十一五”末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达标。启动并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建成5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5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加强中医诊疗规范研究。在中医专科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周围血管病、肿瘤等专科,开展诊疗方案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技术,提高疗效水平。

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和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发展创新,继承学习,不断完善,全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7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带领调研组成员着重就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中药材产业发展以及实行总医院制以来中医院人才队伍、经费保障和基层建设等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情况汇报并座谈,察看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元区荆西中医馆和三真药业有限公司,并深入宁化、大田实地调研县中医院、部分基层中医馆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同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一)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主要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先后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通知》和《**市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9-2019年)工作方案》等整体设计与指导性文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提高中药饮片门诊报销比例、增设中医诊疗辩证费和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以及扩大中医康复医保支付范围等,引导百姓选择使用中药,鼓励和支持中医师使用中医方法诊疗和开展中医特色服务,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尊重,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二)基层基础逐步夯实。**市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9-2019年)工作方案指出,到2019年全市有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馆。目前,已完成投资1980万元,动工兴建国家标准化基层中医馆109个,完工69个。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4.3%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7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2%的村卫生所配备了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2%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等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了以市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县(市)中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明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预防保健科被列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儿科、尤溪县中医院中医外科被评为第六批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已有15个。中医特色传承有所突破,已建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20人。2019年,宋纬文老药师入选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实现零的突破,还编制了《**草药》和《**老药工炮制经验集》。

(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有序推进。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2019—2019)工作方案》,将试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年度工作任务,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密切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各县(市)根据市政府安排部署,也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共同推动试验区项目建设工作。市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用于项目引导补助,推进试验区建设。目前,我市5个市级引导补助资金建设项目,已有3项(市治未病中心、市级中药制剂平台和中医药特色传承工作室)投入使用,其他2项(市中医康复技术服务及培训中心和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正有序建设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推进和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一是全市公立医院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当地财政核拨。二是对新引进到市、县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由财政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人才培养补助经费,其中,本科生2万元,硕士研究生3万元,博士毕业生5万元。目前只有宁化、沙县将本县公立医院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列为财政核拨,其他县(市)包括市本级均未落实。而一次性人才补助政策基本没有落实。

(二)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在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扶持方面,调研中,以下两个问题反映比较集中:一是中医非药物治疗门诊报销门槛较高。我市现行的医保政策只对医保目录内的中药饮片实行门诊取消起付线、报销80%,而对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门诊报销仍设有1200元的门诊起付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推广应用。二是中药饮片纳入药占比指标考核不合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9〕78号)提出,力争到2019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国家并未将中药饮片纳入医院药占比统计考核,而我市把中药饮片纳入药占比统计指标进行考核。中药饮片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受药占比的控制影响,其使用程度大大受限,导致中医院西医化现象比较严重。

(三)中医药专业人才缺乏。一是人才总量相对匮乏。目前,全市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医师1258人,只占全市执业医师的17.2%;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药人才只有796人,仅占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7.87%。二是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多以老年医生为主,乡村中医人员年龄也基本在60岁以上,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较少,断层严重,特别是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乏人。三是基层人员尤为紧缺。基层中医馆主要靠县中医院轮流选派中医师定期坐诊,普遍缺乏自有配备的中医师,不少中医馆成了“空架子”。此外,由于中医药从业人员收入低于西医从业人员,中医药从业人员改行从事西医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中药材产业发展滞后。一是道地药材发展规模小。我市的草珊瑚、黄精、虎杖、建莲、薏米、葛根等6个品种被认定为全国道地优质药材,但目前除了建莲和薏米作为食用加工具有一定规模外,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在当地形成龙头带动效应,造成本地特色中药材既无规模,又无龙头加工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二是种植产业化水平低。目前主要沿袭传统的种养习惯,精细加工水平不高,加之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行情很难把握,没有企业为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提供支撑,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了本地中药材的发展。三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我市拥有的品种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普通药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比如,我市拥有31个中药制剂批文,但常年生产的仅17个品规,除了几个全国独家品种外,其他品种将面临着药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新政策的影响,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实现“治未病”和以预防保健为中心的重要保障和载体,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明显作用。在总医院制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中,市政府要更加重视和完善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特别是那些原有的有益于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一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市本级公立医院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由本级财政核拨、一次性人才培养补助经费的政策。二是督促永安、明溪、清流、建宁、泰宁、将乐、尤溪、大田等县(市)强化经费保障,切实将本县(市)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列为财政核拨,并兑现相应的一次性人才培养补助经费,进一步激发中医类人员的干事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一是取消中药饮片纳入药占比考核。中药饮片在防病治病中具有独特疗效,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诊疗中为控制药占比,很大程度上造成中药饮片使用受限。近年,我市中药饮片收入仅占全市药品收入的约1/60,为此,建议在医疗控费指标修定时,应充分考虑中医普遍收费项目少、价格低的特殊情况,取消中药饮片纳入药占比指标考核,使中医药饮片在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扩大中医医保报销范围。建议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治疗性院内中药制剂、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取消或适当降低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推广应用。三是建立市级中医院内制剂统筹调度平台。现有政策规定限制了院内中药制剂的院际流通,导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内专科特色制剂、宁化中医院的中药膏方等传统特色制剂仅限本院内使用,难以在全市推广应用。为此,建议参照医联体模式,建立市级中医院内制剂统筹调度平台,统筹共享全市特色中药制剂,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

(三)强化中医人才培养。一是稳定人才队伍。遵循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编制倾斜、待遇提高、绩效考核等手段,营造中医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等投身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重视传承培养。落实名中医培养计划、基层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项目,院内设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不断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通过聘请省上中医类专家,定期到我市开展业务指导和临床带教等方式,帮助我市中医类医生成长。三是强化基层建设。卫计、教育等相关部门要继续积极向上争取面向基层的中医类大专生委培政策,解决基层中医药人员紧缺的问题。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院学生免费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人才培养、聘用工作。通过岗位培训、务实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夯实中医技术骨干。

(四)夯实中药材产业基础。一是延伸产业链条。立足和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和中药材产业特色,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药材产业规划,为产业延伸打好基础。鼓励中药材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在道地药材主产区积极扶持建设产地初加工和仓储物流设施,加强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黄精、罗汉果、虎杖等原料下游产品开发,逐步将我市原料基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突出产业优势。做大中药材种植规模,重点建设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铁皮石斛等特色药材基地,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制药企业、研发机构或通过依托、挂靠知名药厂,深度开发**中药材品种。同时大力承接国内外保健品生产企业、项目和市场营销理念,开发市场容量大、功能确切的保健食品和饮品,形成保健食品产业集群,拓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扶持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民间中医药(含青草药)验方收集工作,开展名方、验方筛选评价研究与普及应用,开发现代中药制剂产品。选择有条件的重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扶持若干个集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生产、商贸、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中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本地药企纳入我市医保用药目录和药品采购目录。

第四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医药名人档案在中医药事业上的助推作用
作者:舒畅
来源:《兰台世界》2018年第09期

        摘 要中医药名人档案是名老中医思想经验的凝聚,开展对中医药名人档案的研究,从名老中医鲜活的临床经验中吸取营养,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医药名人档案发挥着经验传承、编史修志、科研参考和育人等四方面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充分整合、挖掘中医药名人档案资源,建立档案共享平台,促进档案开发利用,从而助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 名人档案 传承 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智慧文明。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名人档案工作应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和深入推进医改大局,充分发挥中医药名人档案的独特作用,助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将名人档案定义为:国际或者国内的名人在其相关活动领域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和著作,发现目前对名人档案的定义并无统一界定,国内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从中归纳整理出不同学者对名人档案的定义(如表1所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名人档案有不同的历史范畴,本文认为中医药名人是指为中医药事业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医医生,特别是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称号的中医医生。中医药名人档案主要是中医药名人在从事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记录和数据。

        二、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助推作用

        中医药名人档案是宝贵的医疗财富,做好中医药名人档案工作,能够使档案成为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更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起到独特的助推作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经验传承作用。档案是中医药名人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没有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夯实基础,前人宝贵经验就不可能做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古以来,无数医家、药家以其医疗临床实践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成为后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资源,许多中医药名家正是在中医药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形成高水平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法,取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医学成就[8]61。与古板浩繁的中医药古籍档案相比,中医药名人的经验更生动易懂,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建立中医药名人档案,将前人的思想经验与后人的实践相结合,解决日常临床疑难问题,使名医医方医术、医学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第五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泾川县中医药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情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魂宝,源于华夏,惠及人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社会传承中医国萃,共享健康和谐的今天,它更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我县近年来在中医医疗事业中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突出中医特色,中西结合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积极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采取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的热潮,采取自学,定期培训,举行学术活动,师带徒,定期考试等方式,督促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业务人员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水平,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激发职工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近几年我县每年都以不同形式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活动,尤其是2010年主办的全县中医药知识竞赛更具特色,在这次活动中,全县中医药人员都积极准备,在比赛中不同程度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员,这将大大的调动了全县

卫生系统人员认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积极性,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县中医院更加突出中医传统建筑风格,从内部装饰到外围环境,医院标识等方面充分展示中医药特色,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努力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学科与学科和谐发展,建立起职工之间、科室内部、科室、部门之间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工作局面。
三、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专病专科优势
在骨外科和妇产科这两个手术科室,先期运用西医治疗,康复期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效比较明显,突出专病专科建设,充分利用中西医在治疗脾胃病、肝病、风湿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优于西药的疗效,并成立了肝病科、风湿病科、康复科等重点科室,全面开展医疗服务,积极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药技术治疗手段,多方为患者提供“简、便、廉、验”的康复医疗服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全县中医国医传承开展情况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政策,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开展,按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我县确定了25名指导老师,62名继承人,于2010年10月1日组织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签订《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教学协议书》,并由师承老师制定师承教学计划,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

2天,并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笔记,及时查对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认真写好学习笔记。
五、突出人才培养,普及中医适宜技术
为传承祖国医学精髓,发扬壮大中医药事业,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每年选派五名中医骨干,赴省内外特色中医院进修学习,吸取先进的诊疗技术,采取“师承、传帮带”等方式,培养院内中医骨干,着力提升医院整体业务水平,举办全县中医适宜技术骨干师资培训班,筛选出多年来在临床中疗效比较稳定和确切的15项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县推广,如“冬病夏治”贴敷疗法治疗气管炎哮喘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技术,隔药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技术,通过临床使用,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六、国医养生资料
1、康复理疗科:建立了以康复保健为基础的治疗中心,采用非药物方法达到保健防病及病后康复的目的,采用推拿、按摩、针炙、神灯照射、艾炙、电离子导入、刮痧、腊疗、中药薰蒸、耳穴贴敷等方法防治某些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保健作用。
2、冬病夏治:根据中医理论“天人合一、春夏养阳”整理观念为指导思想,吸取他人经验,彩和中药药饼穴位贴敷、神灯照射、针刺及药物穴位注射等综合方法,在夏季三伏天来进行治疗和预防冬季复发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推荐访问:中医药 事业发展 情况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中医药目前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