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教案--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4课,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教案--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供大家参考。

第14课,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教案--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一、

 教学理念

 庚子岁初,新冠来袭,心系荆楚,感旧怀古。两载已过,中华大地已经建立起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然全球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选择性必修二涉及的医疗史相关内容,细细品读,一幕幕似曾相识,愈感“以史为鉴”方可“走向未来”。从古代疫病的猖獗中感慨人类力量的渺小,从古人抗争的勇气中领略人类智慧之广博,古往今来,医者与疫病而搏,文明在存亡较量中不断前行。另外,作为全球疫病再起背景下的产物,本课的现实意义也更加凸显,疫病不但是历史的拐点,更能激发人类直面未知的理性和勇气。

 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历史学习阶梯的搭建者。在本课中,疫病与名医规律的探究,战疫经典案例的解读,中医学成就的梳理,疫病发生原因的追根溯源,都试图使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感悟人类医学进步与文明休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本课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恰如其分地以时空、史料、解释为阶梯,指向历史材料的把握,历史思维的建构和历史意识的引领,最终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隶属选择性必修模块二“经济和社会生活”单元六《医疗与公共卫生》。该单元分两课讲述古代疫病与古今中外医疗卫生史,《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为第 1 课。不管是课标的界定还是教材的编写,疫病和医学是开展古代医疗史教学的两个切入点,自然教学设计也围绕这两点展开。

 从历史学科来看,当代医学史研究着力探讨医学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管是疫病的发生还是其历史影响都指向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故本课以历史解释为着力突破点。从教材的地位来看,作为选择性必修模块,应当指向更高水平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高水平的历史解释素养可细分为区分、评析、阐述解释(水平 3)和质疑、重构解释(水平 4)。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选取了文献、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引导学生区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对疫病影响的解释;用明末大事年表帮助学生阐述疫病发生的原因解释;用中西抗疫斗争的战绩来重构疫病与文明的辩证关系。期待使用历史味更浓郁的原典史料,设置思辨性更强的探究型问题,带领选修选考学生深入历史、拔高素养。

 就素养培育要求而言,选择性必修内容面向历史选考生,培育水平要求为 3-4,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搭建更多的教学阶梯来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锤炼关键能力和涵养必备品格。这需要更多的学习过程和更为宽泛的学习时间。就学习的容量而言,选择性必修全三册共48 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了高二一学年(周课时为 4-5 节)来学习这些内容,教学时间也更为从容。基于以原因,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社会治理中法律与宗教两方面的内容,笔者以为安排两个课时,设计 5 个左右的学习任务比较合理。具体而言,第一课时了解古代疫病的基本状况,探究疫情发生的原因,学习中国古代战疫史上的经典案例。第二课时从中国近代战疫案例切入,总结古人战疫经验与教训,分析近代早期中西方战疫的差异。从认知难度而言,第一课时比较基础,第二课时的比较和分析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的。

 三、

 学情分析

 本课为《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 14 课,施教对象为以历史作为选考方向的高二学生。一方面,学生经过高一通史的学习并把历史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可见其基础知识和历史素养有

 一定的基础,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性问题,比如根据史料建立古代疫病发生的模型;也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史料以供辨析,如近代早期中西战疫经验比较等。但另一方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专业,医疗史和疾病史对师生双方都非常的陌生,如何把握医学与历史学习的关系成为了教学设计的首要考虑对象。为了契合学生的这一生情实际,本课挑选了一些战疫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注重对知识的结构化搭建,绘制简明易懂的历史示意图,并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史观的引领。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是:“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相关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拆分为“古代的疫病”、“中医药的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三个框目,综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史料,建立对“疫病”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知道古今中国疫病发生与防治的经典案例。(史料实政水平 3,历史解释水平 3)

 2. 通过明末大瘟疫,解析瘟疫发生的原因;通过明末战疫,知道中医学对疫情防治的贡献通过伍连德东北战疫故事,了解近代医学在战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水平 3)

 3. 通过伍连德成长年表和近代以来中国防疫大事年表,了解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梳理中国医学在近代的发展。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如何在大事年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用大事年表呈现历史事件。(时空观念水平 3)

 4. 探讨中西医在抗疫中的贡献,体会吴又可、伍连德等中外名医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探讨、医学、制度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水平 4,家国情怀水平 4)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为古代战胜疫病的典型案例。(第一课时解决)

 本课的难点为疫病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第二课时解决)

 六、教学设计思路

 在尊重课标教材,参考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关照现实的前提下有所突破。重构之后的知识体系打通了各框目之间的联系,找到了医学成就与疫病的关联点。具体设计思路是以古代的疫病为骨,以古人的抗疫斗争为血肉,确定“医者与疫病相搏,文明在经验与反思中前行”为课魂,分“疫起:天灾与人祸”、“战疫:中医和西医”、“疫平:毁灭与重生”三个教学环节展开,意在以医疫关系探究人类文明演进。因课时有限,笔者还在教材的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地取舍。在典型疫病的选择上,舍弃平铺直叙古今中外大疫病,聚焦明末和清末的两次大瘟疫,阐释疫病的发生;舍弃纷繁复杂抗疫斗争罗列,注重疫平之后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反思,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文明是延续,是毁灭还是在转折中重生。同时,关注历史的细节,特别是人的细节,舍弃了古代医疗史即名医史的常规教学思路,树立了吴又可和伍连德这两位并不十分有名却在各自领域可圈可点的抗疫典型,管窥中西医如何挽救生命、延续文明。

 七、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开场白】2020 年的春节有一群人用生命逆行,用专业救命,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抗击新冠肺炎的白衣天使。所谓医者仁心,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医者吗? 【学生活动 1】依据教材和常识,可知战国扁鹊、东汉末年张仲景、东晋葛洪、隋末孙思邈、明后期李时珍、明末吴又可等中国历代名医。

 【设问 1】中国古代名医生活时代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王朝末年、战争、瘟疫)

 材料 1:3000 年来中国疫灾频度的世纪变化①

 【设计意图】庚子岁初,新冠肺炎肆虐,作为一个经历者,学生对这次疫情以及疫情中发生的一切容易产生共情,以当代逆行者导入古代名医,既有专业传承也有精神传递。医生本是一个常规职业,任何时代都需要医生,然每逢重大疫病发生,医生的社会需求变得突显。学生从导入可知中国历代名医大都生活于王朝末年,此时战乱频繁,民众流离失所,医生的社会需求度高。另结合材料 1 可知名医辈出的时代与疫灾的高频时期基本吻合,建立起本课主线“医与疫”之间的联系。3-6 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的第一个疫病高发期,张仲景、华佗、葛洪等人都生活于此时;16-17 世纪的明中后期是中国的另一个疫病高发期,李时珍、吴又可生活于这一时代。本课涉及古今中外名医 7 位,其中 4 位与这一规律相吻合,可见医者与疫病相纠缠,疫病激发医者仁心仁术,医者击退疫病青史留名。

 【第一环节 疫起:天灾与人祸】

 1.疫病资料卡 【学生活动 2】依据材料 2-4,建立疫病资料卡。

 材料 2:“疫者,民皆病也” ——《说文解字》

 材料 3:“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 4:纪录片《中外疫病史》目录。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疫病”概念,“疫病资料卡”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厘清这一概念。具体包括何为疫病,疫病种类与存在时间,疫病影响等。这张“疫病资料卡”的设计既是基于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梳理,又是出于对教师提供相应史料的解读。

 2.疫因大解析 聚焦明末大瘟疫,提供《明史纪事本末》相关记载,引导学生解释大瘟疫发生原因。

 材料 5:《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末年相关记载② :

 ①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 年第 6 期,第 873 页。

 ②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原群盗》,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疫病资料卡 名称:传染病 生卒:伴随人类始终 种类:天花、霍乱、鼠疫、水痘、疟疾、狂犬病、流感、新冠肺炎…… 影响:生命健康、政权灭亡、文明转型…… 图 1

 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

 十五年秋,李自成围开封,河决城陷……水大半入浊、入泗、入淮,与故河分流,邳、亳皆灾。

 十六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

 材料 6: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变迁(图二)①

 【学生活动 3】结合材料 5、6,根据鼠疫发生模型(图 3)阐述明末大瘟疫的发生。

 【设计意图】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本课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可以指向“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运用历史学术语,对系列史事做出解释。(水平 3)”,教师提供适当的史料与瘟疫发生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瘟疫发生原因阐述。本课选择的是历次瘟疫中较为典型的明末鼠疫。提供的鼠疫发生模型如图三。学生可以从生态、灾害、战争、流民等多因素阐述。历次瘟疫的发生存在一些共性,天灾与人祸相交织,偶然与必然相结合,以明末鼠疫的发生管中窥豹,可以以史为鉴,警惕人类妄自尊大,深化学生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认识。

  【第二环节 战疫:中医与西医】

 1.中医战疫大集合 (1)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吴又可 材料 7:

 《温疫论》相关论述摘编:

 “《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 ,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戾气”而致病。“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戾气 “由口鼻进入” ,“有天受(空气传染),有(接触)传染。”“正气充满,邪不可入”,虽有接触,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

 【设问 2】指出吴又可的战疫贡献。(区分温病与伤寒,指明疫病传播途径,阐述免疫力与瘟疫关系,提出治病方法,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吴又可生活于大鼠疫多次爆发的明末,他通过实地探究,与鼠疫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发现用传统伤寒法治疗无效,提出温病概念,撰写《温疫论》,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学生通过《温疫论》经典论述摘编的解读,可知吴又可在近代细菌学出现之前,就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流行作出独到论述,在中国医学史和温病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2)中国历代名医中医贡献与战疫贡献汇总(下划线为需要学生整理部分)

 名医/ / 医学名著 中医贡献 战疫贡献

 ①

 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年,第 104 页。

 疫鼠、蚤 人 人 垦殖、觅食 流民 灾荒、战争 干旱 图 3

 明末鼠疫发生模型示例

 医祖: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黄帝内经》 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 最早记载腺鼠疫(恶核病)。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实践奠基之作。

 葛洪 《肘后备急方》,青蒿抗疟疾,狂犬病防治,最早记载天花。

 药王:孙思邈 《大医精诚》

 药圣:李时珍 《本草纲目》

 吴又可 《温疫论》,专论传染病,中医温病学派奠基之作 【设计意图】吴又可能于伤寒论外独辟蹊径,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基,既是医者自身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继承发展的结果。教材中关于中医抗疫和中医本身发展的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章节之中,用表格的方式加以总结,既能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又能感知中国医学在帮助人类战胜包括疫病在内的各种疾病所作的独特贡献。另外从素养角度考虑,表格整理也是学生获取史料,加工整理形成解释的重要途径。

 2.西医战疫新武器 教师介绍 1910 年东北大鼠疫,展示伍连德战疫图片。

 史料 8:伍连德战疫图片四张。

 【设问 3】指出伍连德的战疫方法与中国传统医学有何不同?(细菌学、隔离法等近代西方医学方法。)

 史料 9:伍连德履历大事年表(部分)

 1896-1903,留学剑桥大学,学习细菌学至博士。

 1907,接受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都督(副校长)。

 1910.12-1911.4,以现代医学战胜东北大鼠疫。

 1911 年 4 月出席在奉天(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

 【设问 4】结合伍连德履历 ,指出近代传入中国的西医的特点。(以实验科学为基础,重视解剖、诊断;教学研一体等)

 【设计意图】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本课课标的另一核心要求,想要建立西方医学与本

 课主线“医疫搏”的关系,需要一个载体即 1910 年东北大鼠疫。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期待学生学会图片史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年表史料信息的对比和概括。西方医学伴随列强入侵进入中国,在中国有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

推荐访问: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案--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疫病 选择性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