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故事?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5篇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篇1

手术室男护士张树林,平均每天站8小时

  28岁的张树林是太原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一名男护士,外人用“不见天日”来形容他的工作环境:密闭的手术间,终日不见阳光,靠层流系统来净化空气。加上每天工作时要戴口罩、手术帽,被憋得缺氧头晕是常有的事。和很多手术室同事一样,张树林平均一天站立时间超过8小时,腿部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树林!拿二号线!”“树林!血不够了!”张树林个子不高,长得清瘦,在手术室里人称“跑得快”。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来回奔跑,准备手术用的辅料包、手术中精准地为医生递器械,清点器械和用具,记录手术流程。“没办法不快,人命关天,每个身穿白衣的人都必须跟死神赛跑。”

  手术室对外人来说很神秘,对张树林来说却意味着无休止的挑战。“你不知道病人什么时候会来,应急手术是家常便饭。手术室的工作流程与外面病房截然不同,病人对无菌环境要求高,急救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从清点手术器械到接送病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全局。”经过5年的实践,张树林已经练就了这样的本领:手术中,只要医生一个眼神或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他就能明白医生需要哪一种手术器械。“同样一台手术,每个大夫的操作习惯都不同,护士要了解大夫的习惯,这样可以给手术节省时间,争取胜算。”

  张树林认为,一个专业的护士除了技能过硬外,还必须会和病人沟通。“每次接病人上手术台前,我都要卸下口罩,让病人看到我的脸,这样他会比较安心。”

  28岁的张树林有个心愿,就是能在30岁前找个女朋友。护士行内有句俗话,能在手术室撑下来的护士都是精英,因为这里的护士眼疾、手快、耐力好。张树林说,他更享受这个职业使他养成的许多好习惯,比如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力求完美。

从业40年老护士高丽娟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64岁的高丽娟曾是太钢总医院的护士长,在护理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退休后被太原市中心医院集团肛肠医院聘为行政院长。“有人说护士永远也熬不出头,我就想用实际经历告诉正在奋斗的护士们,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上世纪70年代初,高丽娟在太钢总医院骨科病房当护士。她是医院第一个提出“病区无陪侍”的人,比现在全国推行的创建无陪侍病区理念提前了三十多年。提起此事,高丽娟笑着说,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话,为了问一个病人的情况,得专门跑一趟;
病房楼道里没有上下水和厕所,护士得拎着水桶或尿桶上下楼;
经常停电,值班护士必须练就闭着眼睛从库房取药、配药的本领。”高丽娟认为,一个护士除了必须掌握精湛的业务技术外,还要“会干活,琢磨着干活”。作为骨科病房的护士长,她在当时就提出了增加生活护理一项,就是护士替病人刮胡子、洗脸、洗澡。她认为,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生的意见,应该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凭着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和精湛技艺,高丽娟退休后曾被多家医院返聘。如今的她回首四十多年的护士生涯,颇多感慨,“我想对年轻护士们说,努力可以把事情做对,但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几十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终有回报。”

90后年轻护士孟雪上班首件事是给小宝宝换尿布

  孟雪说话的声音很轻柔,走路的声音也很轻柔,她说,这可能是在新生儿急救中心呆惯了的缘故。21岁的孟雪是名90后护士,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工作。从她身上,能看到新一代护士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诠释和理解。“这些姑娘们没结婚生子,对待婴儿却比孩子的父母还专业!”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无陪侍病房外,经常能听到患者家属这样夸奖孟雪和她的同事。早上7时50分,孟雪开始挨个儿给小宝宝们整理襁褓、换尿布。作为一名在家娇生惯养的90后,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婴儿换尿布的情景。“那个小宝宝是个早产儿,拉的是墨绿色的胎便,胶状的,不容易擦干净,急得我直冒汗。”刚入行时,护士工作的苦累曾让孟雪困惑过。“我上大学时选择学护理,只是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穿着护士服,很干净很高雅的样子,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急救中心的病人很特殊,大多是未满月的新生儿,病情危重。刚进科室时,看着保温箱里的那些“小不点儿”,孟雪无从下手。急救中心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是给宝宝做生活护理,喂奶、换尿布、洗澡、做抚触,经过学习实践,孟雪现在已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工作。“我们虽然年轻,但对这个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孟雪说,尽管科室里有很多姐妹都没有结婚生子,但她们跟这里的孩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单凭孩子的哭声就能听出是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有时,深夜在病房里守着孩子们,看他们熟睡中突然绽放的微笑,那种欣喜和感动无法言表。当然,看着保温箱里那些小人儿顽强地与病痛抗争,心里也会生出敬佩之情。”孟雪说,护士职业有苦也有乐,她更珍惜工作中收获的感动。

乡村白衣天使演绎感人故事

 31岁村医:坚守山村行医7年
 跋山涉水半个多小时,在一个小山坡上的瓦房里,终于看到了一个挂着“大浪村委卫生所”的牌子。今年31岁的李前锋正在给村民看病,个不高,偏瘦,一张脸略显蜡黄,四五个病人坐在长凳上候着。
  68岁的村民陆璠一个星期前摔伤了腿,李前锋给他缝了8针,现在每天都来卫生所换药。陆璠说,李前锋没有来之前,附近8个自然村村民如果有人生病的话,得走两个小时的路去六景就医,远的要走上整整3个小时。
  量血压,测体温,看病,开药。一些村民拿药后,就直接给钱;
没有钱给的,李前锋就从抽屉里拿着一本小本子,在上面记着:11月26日,某某8元,某某5元。“李医生是个好人,我几次来看病的钱,现在还没有给呢。”村民卢老伯不好意思地笑笑。
  自从2003年来大浪村当村医,李前锋就开始有了这本记账本。虽然上面记下了一笔笔欠款,但他从未想过要去“讨债”,即便是他2008年5月患上尿毒症没有钱治疗的时候。李前锋说,来看病的村民一般有钱都会给,那些没钱给的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
  不畏艰苦:年轻村医主动请缨
  来大浪村前,从南宁一卫校毕业的李前锋在老家横县六景镇八联村开了一个诊所。八联村在六景镇附近,交通便利,有四五千村民。虽然有四五家诊所,但他的诊所生意不错。
  24岁的年纪,应该是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为什么选择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当村医?一听到这个问题,李前锋笑了笑,平静地说,在城市的人也许不知道山村里看病的困难。一些人仅仅因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就没了性命;
一些孕产妇半夜突然要临产了,还能跋山涉水两三个小时到镇上后再生吗?
  2010年11月24日,正在卫生所看病的李前锋就接到电话,称一名孕妇在山坡上要临产了。李前锋二话没说,背上药箱骑着摩托车就赶过去了。“当时羊水都破了,但那里的条件又不允许生。”李前锋说,他做了一些简单处理后,一边让孕妇要深呼吸,一边用摩托车将她送到六景卫生院。孕妇送到后马上就生了。
  “村里太需要医生了。”李前锋说,在他来之前,这里因条件艰苦,一直没有一名正规的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都自行有些土药治疗,一些村民因此也耽搁了病情。
  当2003年横县卫生局下发通知,调整各村卫生所布局时,看到大浪村村医名额一直空着,李前锋主动请缨来到大浪村,成了大浪村8个自然村唯一的一名村医。在村委会免费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开了大浪村委卫生所,开门接诊。
  不求药费:只为给村民看好病
  大浪村人口2300多人,距镇上6公里,进村要翻越一座大山。当时还没修路,从镇上走进村里要两个多小时。这还不是最艰苦的。大浪村有8个自然村,最远的独田村离大浪村有6公里,走路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有时,李前锋上午背着一个药箱进山,晚上才能回来。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前锋在诊所门口写上他的电话号码,有时深夜接到求诊电话,李前锋也会马上出诊,连夜翻山越岭赶去为患者治疗,天亮才背着药箱回来。
  得知李前锋去山村里当村医时,邓小妹义无反顾地跟着他进了山,两人于2003年正式登记结婚。“我家里人当初也反对我们在一起。”邓小妹家在武鸣县一个乡镇,家里种有上百亩甘蔗,经济条件不错。而李前锋家住的是泥砖房不说,他还跑到一个山窝窝里开卫生所,家里人很不理解。
  当时,夫妻俩每月靠横县卫生局发的60元补助和治病所得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一般一个月才出村回家背一次米。为了维持生计,妻子邓小妹还在村里摆了个鱼摊,每天清晨5时许,李前锋就去镇上拉鱼回村里。他去给村民看病了,妻子就在家里卖鱼。
  尽管生活困难,但李前锋却免费给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看病,平时收的药费也很低。“有些人说山高皇帝远,我可以随便收。”李前锋说,看到这些村民这么困难,又受病痛折磨,怎么能忍心再去收他们钱呢?
  好人好报:爱心给他第二次生命
  2008年5月,在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时,李前锋总感觉身体不适,腰部酸胀。他偷偷跑到横县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家里一贫如洗,哪里有钱治疗?不想连累家人的李前锋悄悄写好了遗书。
  在遗书中,李前锋让妻子邓小妹改嫁,让他父母保重身体,还说他死了把他的器官捐献。“我知道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下辈子我还嫁给你。”邓小妹却哭着说,不管怎么样,都要陪着他。
  四处借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掉,但这些远远不够。他们连每天透析的治疗费都难以承担,更不用说20万元的换肾费用。
  大浪村唯一的村医病了,一些村民生病了,只能到镇上去看。但只要一接到村民的求诊电话,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李前锋还想背上药箱去给他们看病。李前锋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我还年轻,还可以救治很多病人。”
  得知村里唯一的村医无钱治病,大浪村村民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请政府给予救助。李前锋的事迹很快被大家所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地政府、村民纷纷为他捐款。香港一家爱心机构还为他募得爱心款90余万元。筹到手术款后,李前锋的妹妹主动要求捐肾,并配型成功。2008年12月23日,李前锋在北京成功地做了肾移植手术。
  手术后,李前锋又重新回到他的诊所,妻子邓小妹则在六景镇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李前锋每月还要进行4000元左右的抗排斥药物治疗,一直要用药到终身。“我现在身体很健康,每次为村民看好病,我就比什么都要高兴。”李前锋说。

白衣天使:因爱而不平凡的故事

白衣天使,是世人对护士的美誉和寄托。亲切、温柔,照顾病人,抚慰患者因伤病带来的痛楚。护士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奉献的每一份关爱,每一片真情,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康。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在白衣天使这个圣洁光环的背后,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怎样的牺牲、怎样的泪水……今年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近本市新近评选出的津门好护士,讲述那些因爱而不平凡的故事。
  奉献篇:天使慈母心
  尽管每天都是满负荷的工作和疲惫的身心,面对许多渴求健康的目光,护士们依然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带给患者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她们,把自己的一颗慈母之心奉献给了患者。
  天津医大二院副主任护师高秀云从事心脏科护理工作22 年,任心脏科护士长近20年,在亲人和病人之间,她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20年来,每天高秀云总是提前一小时上班,只要患者需要,她随时到岗,甚至父亲病重期间都从未歇过一天班。接到父亲病危通知时正是端午节前日,监护病房危重病人抢救及节前准备工作就绪后,她才赶到父亲床前。当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办完父亲丧事,高秀云连丧假也没休,带着对亲人无限的内疚和自责,回到了工作岗位。
  天津医大总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谢艳,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把温馨服务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每逢春节,她都会亲自布置病房,贴上吊钱儿、窗花,让患者有过年的感觉,有家的温暖;
每逢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及患者生日时,她会代表医护人员送上亲手叠制的千纸鹤、贺卡,送去真诚的祝福。她那温馨的话语、体贴入微的关怀,时刻都在与患者做心灵的沟通,减轻着他们的痛苦,以人性化、亲情化的护理打造着耳鼻喉科的服务品牌。
  市胸科医院主管护师索秀莉从不顾个人安危,以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前不久一名HIV阳性患者(艾滋病感染者)住进该院,索秀莉冒着职业暴露和被感染的危险为该患者静脉取血。由于该患者静脉条件和心功能差导致静脉压力高,当针尖刺入血管那一刻,鲜血顺着针眼溅到她的手臂和衣服上。但她没有声张,处理好病人回到治疗室后再用清水清洗、用酒精擦拭,之后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是天津医大眼科中心护师王玥常说的话。工作中的她也是这样做的,总是带着微笑尽心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一次一名住院孤寡老人排便后不慎将手表掉进马桶里,虽然手表已经很旧,但考虑到老人经济上不富裕,王玥生怕手表在水里多泡几秒会损坏,便没找工具,也没请后勤人员帮忙,立即直接下手把手表拽出来,用清水冲洗净手表后马上擦干,检查发现手表还能正常使用。看到王玥手上、胳膊上沾满粪便,老人激动地流下热泪……
  创新篇:在工作中投入聪明才智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护士工作琐碎而不易,艰辛又劳苦。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不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护理工作的重担,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投入聪明才智,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是医院公认的最苦最累也是压力最大的岗位。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主管护师马虹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1年。在这11年里,她不仅出色地做好护士本职工作,更摸索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她提倡在科室管理时要遵循“五常法”和“5S”的国际管理标准。早在人民医院建院初期就结合医院及科室具体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近十余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表格,如特殊感染登记、传染病人登记、“诺顿评分表”、“非计划拔管评估表”、“危险因素评估表”等表格,以预见性管理及提前告知措施大大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和谐了医患关系。
  天津医大总医院神经科护士长沈钺,在组建脑卒中病房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开展了颅内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动脉压监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常规,同时结合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溶栓治疗、介入治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颅外-颅内动脉架桥吻合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等多项新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学习并指导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她在工作中也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参与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书的编写,启发护理骨干制作了多项护理小发明,便利了临床工作,其中3项获得了专利证书。
  市第四中心医院心内一病区护士长邸霞带领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增加新的人性化服务举措:从家中拿来雨伞作为“爱心伞”,以备患者之需;
建图书角,订阅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冠心病图册、糖尿病知识手册等,以丰富患者业余生活、方便其增加疾病认识;
设便民箱,为新入院患者准备了小毛巾、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痰杯;
制温馨提示卡,包括餐前、中、后使用胰岛素、降糖药的提醒以及特殊检查、输液过程的注意事项……温馨关怀着每一位病区患者。
  压疮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作为医院换药小组的成员,天津中医二附院护理部主任狄红月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压疮的方法应用中药紫草纱条,大大加快了浅表压疮的愈合速度。同时她还将湿式愈合的理念引入医院,应用水胶体敷料,使深度压疮得以治愈。
  天津中医一附院副主任护师王维宁在专业学习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她充分利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这一专长,帮助临床解决各种穿刺难题,凭借娴熟的穿刺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了科室和病人的首肯。此外,她努力推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她参与的“痛风病中药洗泡相关因素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中药熏蒸法增效影响的研究”两项研究课题均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敬业篇:一切为了患者
  当一个人把工作当事业干的时候,他一定投入了真诚的爱。面对多种性格的患者,护士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委屈对病人实践的也是医德和表率;
纵然一个人的时候会伤心流泪,但在患者面前展现的依然是笑脸。
  93岁的于爷爷是市肿瘤医院ICU护士马园照顾过的一位病人,从他入院起,马园就称这位老人为“爷爷”,生活上也像亲孙女一样照料着老人。老人消化能力差,马园就将饭菜打成食糜,喂给他吃;
老人太瘦,一天三次的肌注,皮下出现了硬结,马园就经常帮他热敷按摩;
老人皮肤干燥,她就买来润肤膏,为老人擦浴后涂在他身上……老人94岁生日也是建军节当天,病魔将老人推向了死亡边缘。“爷爷”,马园轻声呼唤着。“园啊”,弥留的老人竟伸出手去搂住马园,感受着最后一次的温暖……那一天,老人永远地走了,平静安详。
  在市第三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3病区护士长权月护理的患者中,有一段感人的佳话。一位老年患者的女儿签证到期了,必须离开,而老人身边又没有别的亲人。离别之际,母女俩抱头痛哭,看到这样的场面,权月的眼圈儿红了,她动情地说:“你放心走吧,有我在,有我们13病区的护士在,您的母亲会得到最好的照顾。”话虽不多,但一诺千金!从此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只要能腾出一点儿空儿,权月就会来到这位母亲身边,从给老人擦脸洗手、喂水喂饭、端屎倒尿到陪她说话聊天儿,不了解内情的病人都以为权月就是这位老人的女儿。权月用浓浓的人间真情,陪老人走过了最后的人生岁月。
  做护士难,做男护士更难,做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的男护士难上加难。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CCU护士张再红知难而进,在护士这一普通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坚守着、付出着,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自己的一份执著与热情,用自己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实现着白衣天使庄严的承诺!2010年4月,他参加天津市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刚到达玉树机场时,3800多米的海拔让他发生了高原反应,强烈的头痛令他站立不住,但他没有退缩,和队友一起协助机场工作人员将299件物资运上飞机,同时转运30多名藏族伤员登机。此时,他的心率已经到达了140次/分,血氧饱和度只有80%。到达格尔木,他顾不上身体不适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当地没有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疗队决定帮助建立ICU,以有效救治伤员。护士中仅他一人从事重症护理专业,从布置格局到制定制度,他都亲历亲为。4小时后,格尔木市第一个ICU筹建完毕,填补了该市医疗领域的空白。格尔木市副市长对医疗队的无私援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天津医疗队为当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护士长靳立巾说,人生的壮美就是把心沉浸在工作中,安静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她也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总是用微笑、耐心、关爱、亲情感动着患者及家属,为护理事业献出全部的爱。一次,该科从急诊收治了一名遭遇严重车祸的孤寡老人,患者入院时全身满是污垢和血渍,在炎热天气里散发出刺鼻的臭味。靳立巾带领护士细心擦净老人身上的污垢,并亲自为其买饭,精心护理,直至老人康复出院。部队患者生病住院常无人陪伴,心理上易有孤单感。针对这种情况,靳立巾要求护士克服害羞心理,多与患者谈心聊天,减轻其心理压力。
  白衣天使,他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片真情,换来的是患者的安详和患者家属的安心。也许她们的故事并没有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日积月累的琐碎事。这些事情也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这些小事和时间联系起来,坚持的力量会使再琐碎的事情也变得动人起来。也许,这就是护士的职业魅力吧。

美丽背后的坚强——白衣天使的故事

在她的组织下,3小时建成发热观察门诊

两个星期前的星期五上午10点,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到了开设发热门诊及观察门诊的紧急通知,作为护士长的杨力群马上就忙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力群至今都显得有些兴奋:“打电话调集全体护士到岗、向病人说明情况重新安排床位、与护士们一起把医疗用品搬到新大楼……下午2点多,就开出了发热门诊和观察门诊。”杨力群说,那天大家真的像在打仗一样,每一位护士都没有二话,到晚上10点多才把很多后续工作处理完。有一位因为腰痛而批准公休的护士坚持到岗参加开设门诊,她住得远却到得最早,敬业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杨力群用“超负荷运转”来形容最近的工作状态。她说,自从开设了24小时的发热门诊,医院里护士的人手马上就紧张了起来。现在,发热门诊的护士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为了保证常规治疗,其他的护士也要一人顶两、三个人的岗位。身为护士长的杨力群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杨力群只是淡淡地说道:“辛苦是辛苦,但这时候,护士长一定要站在最前面的。”

驻守发热门诊,她们不能遗漏一个可疑病人

赵桂芝护士登记就诊病人的详细信息

身穿蓝色的隔离衣,手上带着乳白色的隔离手套,脸上还戴着厚厚的口罩和透明的眼罩……当记者在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预检处看到赵桂芝护士时,才真正感受到第一线白衣天使工作的危险性。

赵桂芝是一位已经工作30年的老护士,这次抗击“非典”,她主动请战到“第一线”工作。对于这份具有危险性的工作,赵护士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她说:“发热预检处的工作很关键,特别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能遗漏掉任何一个可疑的病人!”

因此赵护士会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登记详细的联系方式,然后围绕流行病学史仔细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再进行相应的检查。前两天,一位在沪上某建筑工地工作的民工到发热门诊就诊,他不能完全准确地说清工作地址,就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联系方式。为确保能与每位病人联系上,赵护士当场就给这位民工打手机,直到听到他的手机响了,才放下心。

护士王海琳是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坚持工作的20多天里,处理上海第3、第4例非典病例让她感到印象深刻。她说,当时这两位患者来就诊时,发热预检的护士已觉得有些可疑,因此就对他们重点“看护”。后来在两位病人确诊为疑似病例后,医护人员就马上把他们送到了隔离病区。王海琳坦诚地说:“现在想想心里是有点怕的,但是当时真的也没考虑什么,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做的。”

身穿隔离衣的王海琳正在工作

直面危险与挑战,她走进医学隔离区

4月25日下午,徐汇区新世纪幼儿园在实施了5天“医学隔离”以后终于宣布解除警报,此时此刻,新乐地段医院的赵蓓娜护士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在新世纪幼儿园实施“医学隔离”的5天里,赵蓓娜每天都要去两次幼儿园,为100位小朋友和32位老师测量体温,并指导园内的卫生老师做好消毒工作。她介绍说,在那段日子里,护士们所要做的除了做好医护工作,还要做一些思想稳定工作。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但一些大班的孩子已经有所察觉;
幼儿园里老师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焦急,因此,护士们要给他们一些信心,一些安慰,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赵蓓娜说:“当那个疑似""非典""的孩子被排除""非典""可能性以后,那时开心的心情无法言喻。我既为孩子和老师们能够确认为安全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做好了本职工作而感到兴奋。”

在完成任务以后,赵蓓娜这两天又为新乐医院养老部的开设工作而忙碌。赵蓓娜表示,如果抗击“非典”还需要医护人员上阵,那作为护士的她还将义不容辞,因为这就是一个白衣天使的职责与使命。

即使又脏又累,依然是快乐天使

2003年本科毕业后,王艳娜正式成为了一名护士。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初是冲着“白衣天使”四个字选择护士这一职业的,“小时候就听别人说,医护工作者都是白衣天使,觉得又脱俗又崇高,天使般的感觉,就想长大后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是,后来她发现,天使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又忙又累,还要经常上夜班,进行各项考试,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由于情绪低落,想过要放弃”。认识到现实和理想差距后的她不但自己开始打退堂鼓,周围的人也纷纷劝她:好歹也是本科毕业,干什么不好,非要当这个又脏又累的天使。

正当她开始动摇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让她转变了想法。2007年,医院来了一个40岁患了脑出血的外国病人,因为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也不懂中文所以进来后觉得格外孤独无助,周围的护士由于语言的关系,都对他爱莫能助,当时,医院唯一精通英文的王艳娜成了他的救星,她不但要回答这位有强烈知情权意识的国际友人的各种问题,提醒他生活中要注意的事情,还得充当他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翻译。

外国病人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信任让王艳娜很有成就感,她说:“我大学时英语其实并不好,但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要多学点,尽量满足他的知情权,做好他和其他医护工作者的桥梁,所以英语提高得超快。”讲到这,小王忍不住乐了起来。后来,该病人病愈后,对她十分感激,两人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直到现在还常联系。王艳娜告诉记者,通过这件事,她重新认识了护士这个职业,它不单只需要简单的护理知识,更需要一个精通各项专业知识、心理学的杂家,在这里,自己的才华不但不会被埋没,还可以充分地得到发挥。

  天使的笑容是病人的力量

陆奔是东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的,她爱笑,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气质,这也是她特别受病人欢迎的原因。周围的人都习惯性地叫她奔姐,也许这只是人们对她信任和爱戴的一种昵称,和年纪无关。

1991年入行的陆奔经历完了向往、徘徊、接受、热爱这个职业的过程。和所有护士一样,她曾经因为压力和繁忙对自己的职业灰心过,但坚强乐观的陆奔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且从中寻找到了成就感。

“还是早些年,那时候我刚调到儿科,你知道吗,给小孩子打针是考验护士的一项技术活,他们的血管细,怕疼,爱哭。很多护士都打不好小孩针,但我行,看到能让小孩轻松就过了打针这一关,心里真的挺有成就感的。”陆奔丝毫不谦虚地笑着说。

假如家里有个这样的妈妈,小宝贝一定受益不浅吧,比如有个头疼脑热,心灵手巧的妈妈给扎上一针宝宝不就没事了?但陆奔说,由于工作的繁忙,家里的事基本都推给了先生,前一段时间,孩子发烧,由于正在当班没办法走开,只得让先生一人将孩子送去离家近的一家医院,让别的“护士妈妈”打针喂药。有现成资源却享受不了福利的先生对此也有过抱怨,他说以为娶了一名护士可以得到特殊照顾,没想到会这样。但是,对于该“上诉”奔姐用幽默的态度驳回:反正娶都娶了,不支持也得支持啦。

回首多年的护士生涯,陆奔说让她和周围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件有趣的事。陆奔曾护理过一名因车祸导致尿道断了的病人,该病人很敏感,精神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每天都要拉着医生问自己的情况,陆奔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和他谈心,缓解他的情绪。到了手术的那天,由于病人过度害怕,本来只需局部麻醉的手术只得做了全身麻醉,手术后,病人还处于昏迷状态时,还不断听到他叫着“奔姐,我很害怕”,妻子见了,拉着他的手安慰他,但没用,她只得把陆奔叫去。陆奔过去后对他说,手术已经做完了,你已经没事了。这时候,说来也怪,还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立刻安静下来。清醒后,病人表示完全不记得这回事了。事后,一家人特地去谢谢陆奔。这件事对陆奔的触动很大,她说,虽然她只付出了一点点时间鼓励病人,却给他带去了很大的力量。她第一次感到,自己价值的体现,医护人员的关心对病人的影响如此之大。

八年追踪病人病情

1998年,韩漫夫调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田蜜是他接手的第一个病人。这个14岁的女孩来自离异单亲家庭,从小跟爸爸一起生活,3年前,田蜜染上一种“怪病”,韩漫夫接手时还未确诊。

11岁那年,一次上学途中,田蜜双眼忽然看不清东西,之后出现头疼、抽搐、癫痫等症状。爸爸带田蜜到处求医,每次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就缓和,可过一段时间又复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后来田蜜双眼彻底失明,甚至瘫痪在床。

韩漫夫苦心钻研,寻找田蜜病源,到各地出差还带着田蜜所有CT片,有机会就请专家为田蜜会诊。多年相处中,韩漫夫将田蜜当成自己的孩子。

根据多年跟踪,韩漫夫初步诊断田蜜患的是罕见的线粒体脑肌病,但确诊必须对病人进行活检。2006年,田蜜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的家人决定将田蜜病逝后的遗体捐出进行活检。田蜜病逝后,韩漫夫悲痛不已。最后,田蜜的脑组织被送往北京、日本等地检验,最终确定了韩漫夫的诊断。

他的病人很多都陷入昏迷状态,无法表述自己的病情,韩漫夫经常教导科里的医生,一定要仔细观察病人,善于发现其身体上的每一个细小变化。一次,一名30多岁的女性因高烧昏迷住院,刚开始诊断为脑炎,但治疗效果一直不好,韩漫夫在检查时发现这个病人皮肤异常白,而且身上体毛稀少,考虑她是因内分泌出现障碍导致高烧昏迷,后来又了解到病人生产过程中曾经大出血,导致激素水平低下。后来,韩漫夫确诊了病人患上的是席汉综合征。对症治疗后,病人很快康复了。

科里的医生经常“取笑”主任到处“捡”病人,因为作为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委,韩漫夫经常到各级医院会诊,他会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病情又特别复杂的病人转回自己的科室,方便自己能够给予帮助和照顾。

付出才有收获

2008年初,刘映霞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入市第三人民医院,负责深港传染病中心唯一的感染病科,该科室承担了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主要重任。在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和2009年甲流疫情中,人们经常看到刘映霞的身影。

刘映霞所在科室诊治排查了甲流待排的发热患者1000余人,治愈了深圳市住院的几乎全部300余例甲流确诊患者,做到了零死亡、零医务人员感染和零交叉感染。疫情初期,所有来自疫区的发热病人都必须到三院进行排查,这些排查病人来自66个国家、地区,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背景,让他们对我市的防疫政策不理解,刘映霞带领着科室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一次次高难度的沟通、解释工作。

5月27日,三院接诊了我市首两例甲流确诊患者,来自美国的华人John和Judy兄妹。全院上下为了安抚好两兄妹,给他们安装了网线,买来了英文DVD、书籍,提供了可以拨打国际长途的手机卡。6月1日,John提出控诉,网上流传他的照片,并被他美国的朋友看到了,这是侵犯他个人权利的行为。刘映霞赶紧向他解释,这是由于市民都很关心他,昨天有记者采访时远距离对着视频拍了几张他戴着口罩的侧面照片。经过多番解释后,John才默许了。考虑到他十分注重个人隐私,出院当天,刘映霞特意为他准备了墨镜,并提前了出院时间。后来,两兄妹给刘映霞发来了电子邮件,对于她的治疗和照顾给予了感谢,并邀请她有空到美国家中做客。

在繁重的科研、教学和会诊任务下,刘映霞仍坚持每周三次出诊。肝病病人大部分诊疗周期很长,如何让他们确定康复的信心,少在就诊中走弯路是她最常考虑的问题。例如使用干扰素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腹泻、消瘦等副作用,很多病人中途就会打起退堂鼓,刘映霞每次开药前会仔细衡量副作用的大小,病人身体承受能力,以及治疗成本。

她的手机里保存着不少病人的短信,有的甚至已经留了差不多一年,是甲流期间,病人提醒她保重身体的短信。

冲在前线的年轻护士

卢琳琳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一名普通护士,在急诊科工作9年了。虽然年纪不大,却参与了多次重大医疗救援任务:24岁时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
29岁时参与冰雪灾害救援,安全接回受灾群众12名,同年随第一支深圳医疗队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医疗救援。

2008年,汶川地震,她作为第一批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挺进灾情最严重的震中映秀镇,她和男队员一样背着将近60斤重的行囊艰难前行。

在镇上漩口小学的操场上,卢琳琳一边救治伤员,一边关注救生员手中的生命探测仪,期待他们能感应到更多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一位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的老师被抬到卢琳琳和医生惠刚面前。惠刚医生迅速查完伤势,冲卢琳琳大喊:“快,患者已经出现开放性气胸,立刻抢救!”卢琳琳找出厚敷料熟练地对伤口进行封闭加压包扎,使这位老师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救护直升机将其转运到成都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2008年5月18日晚,映秀镇电厂废墟下被埋150个小时的职工虞锦华被救出地面。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和饮水,她已处于严重休克状态,必须迅速为她搭起生命通道。但虞锦华干瘪的血管使静脉穿刺成为难题。时间紧迫,必须“一针见血”。卢琳琳走上前,凭借熟练的操作技术,自信、沉稳地把针扎了进去,成功建立了静脉通路。

为了多带医疗物资,卢琳琳只带了三瓶330ml的水,还把其中两瓶给了队友。自己渴了就抿一口水润润喉咙,两天只喝了一瓶水,36小时没有小便。

当年,她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
去年获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市“三八红旗手”和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业余时间,卢琳琳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走访云南、四川等地贫困山区,资助2名失学儿童长达6年。去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参加赴港前的培训时,得知在校学生何炳生身患白血病急需手术费,卢琳琳当天组织了近100名赴港学员为何炳生捐款。

精神病区工作24载

市康宁医院三病区主任郭金宏,24年来一直辛勤工作在该院精神科临床一线,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郭妈妈”。

1986年,康宁医院刚建院两年,郭金宏就调入,她的工号是14号。上班不久,病区的护士就告诉她一名患者不愿意吃药。郭金宏来到病房,耐心劝慰患者,刚要把装药的小勺放进患者的口中时,患者冲着她的左手肘狠狠地咬了一口便跑开了。这道伤疤20多年后依然可见。郭金宏并没因此打退堂鼓,“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知道这些患者很可怜,家属也很不容易。我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好。”抱着这种信念她坚持下来了。

2003年“非典”肆虐深圳,她被任命为隔离病区主任,带领病区全体医务人员奋战一线。4至6月,每位住院患者必须先到隔离病区观察7至10天,两个月里,隔离病区的40多张病床从没有空过,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一段时间里,隔离病区发现了两三例非典疑似病例,医护人员被要求待在病区不得外出。此时正值女儿中考,郭金宏却无法回家照顾女儿,作为一位母亲她觉得对女儿亏欠很多。

“非典”后,她就任三病区主任,病房经常收治产后、孕期发病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她们特殊的生理状况,使治疗、护理更加困难。针对这一特殊群体,郭金宏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一名产后仅几天的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拒绝饮食,还因不能哺乳导致其双侧乳房肿胀、溢乳。患者一度吵闹不休、恶露不尽。郭金宏为她制定了细致的诊疗计划,耐心劝导并亲自给她喂饭。为了让患者安心治疗,郭金宏还特别交代患者的丈夫将婴儿的照片带来。患者为之感动,亲切地称郭金宏为“郭妈妈”。

因为找她看病的患者多,郭金宏从来没有准时下过班。几年前她患上了高血压,心脏也不太好。有一次突然感觉胸闷,她不得不去看急诊,医生建议她休息。但郭金宏心里仍牵挂着一位重症患者。她没有听医生的话,而是带着动态血压监测仪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因为工作出色,郭金宏被评为市卫生系统“三八红旗手”。在她的带领下,所在科室去年也被评为市“巾帼文明岗”。

患儿康复让她有成就感

何颜霞是市儿童医院2004年引进的小儿急救专业人才,是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主任。在她的带领下,所在科室已经成为我市医疗条件和技术最好的儿科危重症专业,承担起我市和周边地区危重患儿救治重任。几年来,她带领科室挽救了2000余名生命垂危患儿,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PICU是该院任务繁重、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何颜霞没有上下班之分,只要患儿或科室需要,总是随叫随到。即便是兄弟医院请求会诊,她也从不推辞。

办公室里摆着一张木质沙发,每当夜里有重症患儿要抢救,这里就成了她小憩的地方。

每一例危重患儿何颜霞都亲自诊察,她说:“对我来说,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着那些病得很重的孩子经过我的治疗重新获得健康。”女儿从国外回来休假,希望何颜霞能陪着逛逛街。当时正值我市手足口病疫情期间,何颜霞根本抽不出身。当时,国内已有多个省市发生危重病例迅速死亡报道,引起了百姓的恐慌。短时间内,何颜霞查阅了所有能查到的英文文献,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对该病的治疗经验,结合自己对病人的密切观察和体会,总结出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特征,并制定了医院分组监护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方案,向全市相关医务人员讲授。

去年11月我市“甲流”疫情暴发期间,儿童危重病例集中出现,何颜霞有时连续十几个小时守着患儿,通过查阅文献和大量细致的诊断治疗工作,她很快探索出“甲流”危重症患儿临床特点和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把多例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通过对有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的深入研究,她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患儿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特点,受到卫生部专家的肯定。

出色的工作表现令她两次获得市卫生系统“爱岗敬业先进个人”;
两次获评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市先进工作者”;
去年获市卫生系统“十佳医务工作者”。

最爱孩子的花甲主任

他是一位年近六旬的长者,却如同年轻医生一样奋战在临床一线,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连续十年的大年初一都在医院度过,他就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朱小瑜。

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殷园在给评委会的来信中说,朱小瑜主任是她见过的“最爱孩子的人”。8年前,殷园怀孕到27周零一天时早产生下一名女婴。出生时体重仅有1.1公斤,全家顿时陷入崩溃状态。因为担心孩子先天发育不全,家人一度想过放弃这个弱小的生命。殷园的妹妹在医院电梯间跟其他人聊起此事,恰好被同乘电梯的朱小瑜听到了。朱小瑜马上找到了殷园夫妇,告诉他们孩子虽然早产,但身体条件很好,救治成功的希望很大。

殷园在来信中写道:“孩子出生后住院的3个月时间里,每次孩子有危险,无论什么时间、无论身在何处,朱小瑜主任都坚持赶到现场主持抢救工作。在他精湛医术的救治下,我的女儿慢慢成长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患儿家长的赞赏无疑是对朱小瑜30年从医生涯的充分肯定。朱小瑜说,新生儿不会说话,对孩子的病情只能靠医护人员观察识别。对孩子病情的诊断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因此,每天朱小瑜都要去查房,仔细观察、辨别新生患儿的每一个动作、表情、每一声哭声和每一项检验结果。

朱小瑜不断刷新新生儿救治的记录:年收治的新生患儿从8年前的1000多人跃升到现在4500多人,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最大规模;
每年抢救危重病患儿2000至2500人次,包括最轻610克早产儿、25孕周早产儿均治愈出院,这在深圳市和广东省均是首报。

作为国内较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选赴美国深造的医生,朱小瑜学成归国后全心扑在新生儿救治领域。朱小瑜潜心探索攻克了一个个当时还不为人们所认识的新生儿特有疑难危重病症,他在全国最早开展新生儿同步换血疗法,最早研究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功能,最早创导和推行新生儿新法复苏。一个接一个先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救治水平和质量,他也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亲手为患者抠大便

今年45岁的刘希伶是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士长。18年前,她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调来深圳,一干就是18年。

18年来,她制定并完善了科室内各类心外科术后护理常规和工作指南;
培养了多名心外科专科护理骨干。她所带领的护理团队18年来共监护6500多例重症患者。ICU刚成立时设立了3张病床,却只配备了5名护士,远少于8人的标准配置。她以身作则,连续半个月不能回家照顾家人和孩子。1999年8月13日晚上10点多,一名出生仅39小时的新生儿患严重的紫绀型心脏病,由宝安区一家医院转院过来急需手术。刘希伶同医生一起进入手术室,紧随患儿观察呼吸机的运转,参与了手术全过程。手术持续到次日凌晨5时。术后监护的重担又落在了她和护士们的身上。护理难度超乎想像,患儿身上花花绿绿的管道和导线有20余条,一根都不能弄错,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救治失败。30多天后,患儿恢复了健康,她们也创造了国内年龄最小的新生儿心外科术后护理的佳绩。

2005年11月16日,ICU接收一名冠心病搭桥术后心功能不全女性患者。因为这名患者大便秘结,又因为手术后不能用力,被憋得烦躁不安,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增高。护士对她进行灌肠和口服石蜡油等措施后,便秘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刘希伶没有犹豫,带上手套用双手帮患者一点一点地把大便抠了出来。这名女患者非常感动,她说“就是我自己的女儿也不会像你这样帮我抠大便啊。”

常年的夜班和超负荷的工作严重损害了刘希伶的健康,2004年和2008年,她先后两次因为疲劳过度晕倒在病床前。后一次摔倒时她停止了呼吸,心跳微弱,血压摸不到,副护士长见状立即为她做心外锤击,ICU的主任给她面罩加压给氧。经过同事的紧急抢救,刘希伶得以转危为安。她醒过来后,稍做休息又继续为抢救术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直至次日凌晨两点。

为患者着想的贴心人

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病区主任冯其高每年完成的手术量连续多年在全院排名第一;
去年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2000多台,是第二名的1.5倍。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在市眼科医院一干就是23年,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差错和纠纷,也因此被医院授予“特殊贡献奖”。

得知他入围首届“感动你的白衣天使”候选人,市财政委员会退休干部韩继东给活动主办方写来了推荐信。韩老在信中写道,“我投冯其高医生一票,他为我摘除了白内障,免除了我的痛苦。”韩继东记得,手术前冯其高两次为他测量眼轴长和角膜曲率,为的就是能给老人配上合适的人工晶体。两次测量还不放心,冯其高又换了一种方法为韩老测量。韩继东说,“冯医生这种精益求精的作风体现了他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找他看病的人多,当天的门诊号挂完了还常常有患者要求加号。冯其高总是让护士给患者加号。等到诊治完所有患者,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30。在办公室匆匆吃几口饭,冯其高又得马上进手术室为患者手术。科室护理组组长王艳丽告诉记者,冯其高留给手术患者的复诊卡上都会写上手机号,对患者的提问不厌其烦。

在业务上,冯其高敢于承担风险,拓展新技术、新业务。2000年从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深造回来后,他率先在院内开展门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术。因为切口仅有3毫米,手术创伤小、不出血、患者恢复快,不需住院,术后观察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回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每年的公休假,冯其高也都贡献给了患者。从2006年起他利用自己的公休假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防盲治盲公益活动。

不放弃任何救治的希望

从医学院博士毕业后,邓启文主动要求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因收治的危重、疑难患者多,为及时查房,邓启文经常和住院医师一起吃住在科室,守候在病房。

去年10月,一名四十多岁的女病人出现发热合并肝功能衰竭,住院治疗20天后仍无法找出病因。患者曾连续发烧一周,每天有三四次体温达到40℃,病情极其危重。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患者家属多次要求放弃治疗。邓启文没有放弃,他发现患者的生化指标较为稳定,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判断只要明确病因患者仍然有救。最终这名患者被确诊为罕见的嗜血细胞综合症,经过治疗完全康复。

邓启文带领的感染科肩负着南山区及周边地区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在重大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中,感染科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南山区人民医院感染科被指定为南山区唯一收治非典疑似病人及发热医学观察病人的定点科室。从当年2月12日收治第一例发热医学观察病人至当年6月1日止,整整运行了110个日日夜夜,共收治了189名病人。临床诊断的4名“非典”病人送东湖医院隔离治疗,全部被确诊。在“非典”的高峰期,医学留观病人“非典”疑似病人多达80人,作为感染科主任,他选择对病人负责,顾不上家人。虽然医院离家很近,60多个日日夜夜他都留在医院,和六名医生同住一个仅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没有回过一次家。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邓启文获市“文明市民”称号。在去年我市“甲流”疫情中,南山区人民医院感染科被指定为“甲流”筛查点。短短40天内筛查977人,在南山区“甲流”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启文也因此获得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篇2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5篇

对于我们这些能与家人团聚的人而言,我们是幸运的,谢谢你们坚持奋斗在一线,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下面我整理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1

他们是情侣,是战友,更是千千万万一线疫情防控医务人员的代表。

2月9日,原本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光耀和乔冰订婚的日子,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当他们听到疫情发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支援武汉。“回来后,我娶你。”这是刘光耀在出发前对乔冰的承诺。

在武汉,他俩虽在同一个病区,但见面的时间却很少,有时是领饭时相遇的那几分钟,有时是交接班电梯口的擦肩而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成为这对情侣在支援湖北一线最甜蜜的时刻。

虽然无法如期举行订婚典礼,但是刘光耀却没有忘记他们的订婚日,2月9日这天,刘光耀挤出有限的时间,来到乔冰的面前向她求婚,当乔冰激动的点头时,刘光耀为乔冰戴上了一枚特别的戒指——回形针戒指,随后两位年轻人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这对“90后”挺身而出、逆行支援,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疫情未知路上留下了这段让人动容的爱的故事。相信,这次经历一定能成为他们此生最美、最珍贵的回忆。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2

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其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令人称赞。

前不久,濮阳市一名出生不久的男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网红”。为何这个刚出生的宝宝如此受大家的关注呢?因为他的爸爸是濮阳市援鄂医疗队的医生。

2月3日,一名体重8.5斤的男婴在濮阳医院出生,他的爸爸王海明却没能到场,这名男婴的爸爸已在前一天奔赴了湖北抗疫前线。王海明是濮阳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报名参加支援湖北医疗队时,妻子的预产期临近,他本该守候在妻子的身边。但疫情就是命令,国家的需要是第一需要,他等不了孩子的出生,2月2日和队员们集结从濮阳奔赴了武汉,就在他走后的第二天,他们的二胎孩子平安降生。王海明在与妻子视频通话时,妻子笑中带泪叮嘱丈夫:“我等你回来给咱们的儿子起名子……”

王海明医生的感人故事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他们的新生宝宝也成了全国人民关注和热议的对象。大家不仅留言点赞,还纷纷要为这个特殊时刻出生的宝宝起名。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3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随时听从命令,绝不退缩”!一封封来自各地相关单位、组织的请战书犹如最响亮的战斗号角,吹响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战“疫”冲锋。

本该是家人团聚,可是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医务工作者却挡在疫情之前,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逆行者”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人们:加班加点紧急生产紧缺的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的工厂工人们,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们、铁路、警察、环卫、街道、战士等等。当然,“逆行者”中从来不会缺少党员。

“敬爱的党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驰援武汉的第二天,年轻护士金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金珊的母亲是一名退役军人,2003年抗击“非典”时作为医院检验科大夫战斗在第一线,当时金珊还是一名护校学生。“母亲给我作了榜样,所以这次我毅然决然报名来到了武汉。我身边不少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都是共产党员,他们都非常棒,我决心向他们靠拢,发挥自己的专长,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甚至有的退休老党员也递交了请战书:“虽然我们年纪偏大了点,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精神没退!”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党员从不会缺席。

在疫情面前,我们看到医院和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党组织积极靠前指挥调度,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广大党员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战斗在前,视病房如战场、视病人如亲人,临危不惧、恪尽职守,争当“最美逆行者”。各级街道、社区则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党员责任区、设置党员责任岗、组建党员防控先锋队,组织党员和干部带头分片包干、全覆盖登记排查、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攻坚战中,党员们纷纷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展现担当作为,把疫情防控作为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检验,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他们虽逆风而行,却向阳而生、绽放光彩。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4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百感交集,请原谅我的文采浅薄、语涩词穷,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情绪,你们是多么的让人敬佩、感激与爱戴。

现在病疫猖獗,是你们在最危险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奔赴前线。在一个个无辜却又饱受折磨的生命面前,你们毫无畏惧,舍命去挽救那些不幸被感染的人,你们尽着最大的努力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坚决斗争,你们是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的战士,是中国百姓的救星!

我当然知道,你们有自己深爱的亲人与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庭。你们是带着他们的牵挂和不舍来到疫情前线,你们内心也许激动,也许痛苦,也许有说不尽的话想要对他们说。在网上看到一个六岁男孩哭着不让妈妈去武汉支援;一位丈夫为即将出阵的妻子喊:只要你平安回来,全年的家务活我全包……我被这些英勇的白衣天使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神深深感动,在危难之际,你们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国家需要像你们这样的白衣天使!

我也当然知道,你们现在的工作十分艰难,在前线,你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争分夺秒在救治病患。你们每天憋在口罩、手套和防护服里面,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手让汗浸的皱皱巴巴的,甚至有的医生的手都脱了皮,有的女孩为了工作剪下了美丽的长发,口罩和防护服在你们的身上勒出了印子……写到这,我热泪盈眶,已经看不清屏幕了,我又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绪,千言万语已汇成一句话:“你们辛苦了,白衣天使们!”

我从来不后悔当一名中国学生,即使有了病疫,我也不曾害怕!因为我知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自古以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现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能把我们中国人民怎么样?我深深的知道,团结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作为一名学生,十分抱歉,因为我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只能默默祝福你们,希望你们安全的帮助那些感染病患度过难关。

祝你们身体健康,家人和朋友平安无事。

在此,我觉得我应该停下我在键盘上跳跃的手指,因为,凭我的语文功底,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钦佩,感激与爱戴!

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的故事作文5

2020年的庚子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互相是戒备与疏离……每天增长的确诊数字,不断扩大的疫情地图,时刻牵动着14亿人民的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在这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却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上,用尚且稚嫩的肩膀,众志成城,扛起了“爱的桥梁”。

那一天,白衣着身,是英雄出征战场的铠甲。近日,网路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最美的背影”,点赞最多的一张照片就是几位医护人员,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站成一排,赶赴病房。我们在过年,他们在帮所有人过关,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不再恐慌,因为一袭白衣,让我们看见最美丽的铠甲。曾经将名字写在校服上的90后们,变成如今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一线战士,防护服下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子女、是父母、是挚友,是鲜活灿烂的普通人。他们怕吗?当然。但正是他们,在危急时刻,克服恐惧、义无反顾地“顶上去”,是他们,面对肆虐的疫情,始终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是他们,用逆行的单薄身躯,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正如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莎所形容那样:“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这群90后,是拥有着隐形翅膀的天使。

那一刻,青丝斩断,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1月26日,一则“光头护士”的新闻一度引起关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身为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后,她果断将两个孩子送离了身边,并且因为毛发也可能沾染病毒,所以自己在家毅然剪掉了齐腰长发“光头明志”。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样拥有长发的我,更能理解这一决定的深重意义。女孩儿爱美,剪掉长发尚可,但是剪成光头,哪怕男士,又有几人有此勇气?当大家感动地说“这身白衣穿得太沉重”,单霞却觉得剪个光头真心没什么,“只是为了我好戴帽子,好穿防护服,好上战场,好保护自己和同事”。因为穿上了这身白衣,戴着护士帽,有了信仰,即使害怕也不能后退,为了切断传染源,努力救治病人,他们做的事情,比剪发还多得多。“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关键时刻我不会逃避,我也不会做逃兵”,这些话,都出自一名95后的小女孩之口,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护士李慧。疫情爆发到现在,从除夕夜开始,她坚守在工作岗位,从未离开。因为有这样一群年轻巾帼英雄无私勇敢,在病毒面前毫不害怕,舍身为民为国,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为之战斗的决心,坚定了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信心。

那一句,义无反顾,是赤子心怀感恩的大爱。24岁,恰是青春正好的年纪,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护士佘沙,却有远超这个年纪的担当和感恩。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幸存的她,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医院发布召集第二批援汉医疗队成员的通知后,她就主动报名请战,在她和护士长的申请理由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那句“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与此相似的,还有一名95后男护士许汉兵所说的,生在中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危险的时候肯定不能退缩”,奋战抗肺炎一线的他,在防护服上郑重写着“精忠报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看似简单,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为了家国大义,付出所有、哪怕生命的代价,他们,为我们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澎湃爱国情。年轻的90后,曾经被人们称作是“垮掉”的一代,很多人质疑,我们是否能够担负起建设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是否能扛起中国走向未来的坚定脊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90后在严峻疫情面前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探访疫情真相的青年记者;除夕夜整装待发,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医疗队;各地医院,在请战书上坚定地按下红手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心系武汉,捐助物资善款的海内外爱心人士。无数感人肺腑的事情中,90后用实际表现告诉社会:我们,一定行!滴水汇成江河,有14亿同胞站在我们背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相信每一个人的付出,相信阴霾过后终有灿烂彩虹。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篇3

抗击冠状病毒的诗歌

病毒,

你来势汹汹。

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混进人群,隐姓埋名。

在万家团聚的新春,

将一个个大家隔离为“小家”。

很快,战役打响,

病毒啊,你得知道:

饶是凶猛强大的年兽,也曾被人民的智慧击退。

这一次,

我们也绝不手软。

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

天南海北,团结一心:

战役中的主力军——白衣天使,

勇赴一线与你对抗;

力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警察在岗位坚守着;

海外的侨胞与热心人士,

尽全力调配、筹集、运输医疗物资……

响应国家号召,

自行在家隔离,

这是我的一份力量。

病毒,你终将无处可逃。

听听那窗外的广播,

看看这醒目的标语:

抗疫,我们在行动。

身处不同的战场,

面向共同的敌人,

善自身兼家国,

这场胜仗,

我们势在必得。

病毒,再也不见!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篇4

最新白衣天使抗击疫情故事100字
他们是情侣,是战友,更是千千万万一线疫情防控医务人员的代表。
2月9日,原本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光耀和乔冰订婚的日子,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当他们听到疫情发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支援武汉。“回来后,我娶你。”这是刘光耀在出发前对乔冰的承诺。在武汉,他俩虽在同一个病区,但见面的时间却很少,有时是领饭时相遇的那几分钟,有时是交接班电梯口的擦肩而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成为这对情侣在支援湖北一线最甜蜜的时刻。虽然无法如期举行订婚典礼,但是刘光耀却没有忘记他们的订婚日,2月9日这天,刘光耀挤出有限的时间,来到乔冰的面前向她求婚,当乔冰激动的点头时,刘光耀为乔冰戴上了一枚特别的戒指——回形针戒指,随后两位年轻人幸福的拥抱在一起。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这对“90后”挺身而出、逆行支援,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疫情未知路上留下了这段让人动容的爱的故事。相信,这次经历一定能成为他们此生最美、最珍贵的回忆。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不过是有人需要,而所谓的白衣天使,也只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者前辈的样

子和死神抢人。
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保证包一年的家务,我做哈!”
这样一段深情的“喊话”,来自四川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的现场。赵英明是四川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也是“最美情话”女主角。1月28日,赵英明的丈夫蒋皓峻对她深情“喊话”的视频刷爆了各大媒体平台,无数人为之泪目。网友纷纷留言:全国人民都期盼你平安回家!亲眼见证英明的丈夫践行自己诺言,承包一年的家务。
他们逆行而上,奔向疫情最前线。他们坚守岗位,尽绵薄之力支援同袍,他们挑灯夜战,用“中国速度”与疫情赛跑。当我们在享受舒适的春节假期时,他们却放弃与亲人的团聚,毅然返回岗位;当我们恐避之而不及时,他们却义无反顾选择逆行,紧急驰援武汉;当我们为日益増长的病例忧心时,他们却迎难而上与病魔抗争,给我们以信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宇一白衣天使。
从17年前抗击非典,到今天抗击新冠肺炎,他们把救治患者当成自己的天职,要么主动请战,要么主动加班,要么紧急驰援……一个个无惧无畏的身影,
完美地诠释看心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在志愿申请书上写道:“不计报酬,无

论生死!”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他在髙铁餐车上休息的照片,被认为是2020年开年以来最令人感动的画面。面对疫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是他们选择了“不退"。还有其他许多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同样,面对这场全民战役,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不用悲观抱怨,不要轻信谣言,不需慌乱急躁。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蓄积后劲,为明天的奔跑做好准备。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论经历怎样的酷塞,春天终会如期到来。让我们向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们学习,让我们人人做一个“英雄”,众志成城,形成强大的合力,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篇5

白衣天使抗击疫情故事
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故事

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故事
近期,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那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冲在肺炎防疫的最前端,最好地诠释了“为天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展现了应该担负起的光荣使命。作为干部,唯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你们以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始终帮助广大人民闯过激流险滩--舍小家顾大家,抗灾一线,致敬“最美逆行者”!1 月 25 日 00:01,东航 MU5000 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01:26 安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这是一趟特殊的航班,机上是上海52家医院的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和4名随行记者。大年三十这一晚,他们告别亲人,紧急集结,乘飞机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他们为大家舍小家,不管前路有多么艰险,随时听从人民的召唤,投入到紧张的防控疫情战斗之中,以仁心仁术,扶危渡厄,与武汉人民共度时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向所有出征队员致敬!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关键时候能够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树立干部的公仆形象。
你们以人间大爱和忠诚担当,始终把人民安康当成毕生的追求--践初心担使命,不负韶华,致敬“最美逆行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向全院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应急
志愿服务队,随时准备出征武汉参加救援。不到 1 小时内,20 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最终筛选出名医护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并成立临时支部。这群志愿成为“逆行者”的白衣战士一定能够不负韶华和使命,为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瞄准初心这个“靶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第 1 页 共 4 页

个维护”,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你们以温柔初心和无畏坚守,始终行走在健康的征途砥砺前行--深一线勇往前,实心干事,致敬“最美逆行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忘初心,团结一心,肩负起守护从化乃至广州北部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使命,广泛动员,深入培训,周密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院长节日期间全程待命,分管领导坚守一线指挥,全体医护人员主动取消休假,按照工作要求,积极行动,毫无怨言。预检分诊是甄别与分流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最前线,一声号召,名护士及积极分子迅速强化预检分诊及消毒隔离培训,全力奔赴到这一场疫情防控的硬仗中。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坚守岗位,坚决服从工作调配;纵然疫情肆虐,让我们以必胜的决心,昂扬的斗志同病魔宣战!勇战疫情,护佑百姓,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致敬“最美逆行者”,您们永远是最可敬的人,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是你们向用生命捍卫疫情安全,是世界上最美的逆行者。不论火海还是灾区,哪有危险,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逃生的人流中,你们的背影,永远是最奋不顾身的逆行!关键时刻,“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不顾自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前,扑向灾区,用生命与病情搏斗,赢得一分一秒的时间。
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故事
眼下,不断变化的数字,态势严峻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的笼罩下,全国人心惶惶。但是,也有这样一群人,给了全国人民一颗定心丸,让足不出户,胆战心惊的我们,感到不再惧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此时此刻,白衣天使们正冲在最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在打一场硬仗! 疫情无情人有情,他们为我们苦战,他们在与病毒厮杀,他们是医生和护士。病毒来袭,他们用血肉之躯挡在了病人面前,直面病毒和死神。从疫情爆发以来,医生和护士们不辞辛苦,日夜不眠,甚至坚持工作几十个小时也从未休息!武汉虽然隔离,但就像白岩松所说“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第 2 页 共 4 页

访就是大年三十的夜晚,白衣天使们给予病人们最温暖的问候,为行动不便的病人端菜端饭,拉紧病人的手,安慰鼓励他们一定要战胜病魔。难道他们自己不害怕吗?那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最勇敢的一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所有病人的希望,他们穿上了白大褂,就应该承担起一份应尽的使命! 每当我新闻报道医护人员的脸上被防护口罩卡住的印记以及他们采访时坚定的目光时,我就在心里默念“感谢你们,你们是最勇敢的!”越是这样特殊的时刻,就越是我们凝聚力量的时候,众志成城。每当我看到一篇篇报道说某省组织多少人去支援武汉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我又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具备的品质,这强烈的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他们实在是了不起!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说他们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撑起了这座城市,撑起了我们心里的春天。
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故事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 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 2021 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 84 岁的老院士,叫钟南山,17 年前,这位老院士奋斗在抗非的最前线上,为抗击非典立下了汗马功劳。17 年后的今天他临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汉的高铁,再次前往抗击疫情的前线;86 岁的董宗祁老教授,他坐在轮第 3 页 共 4 页

椅上,一上午看了 30 多个病人,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救人”;73 岁的李兰娟教授,知道国家有难,她毫不犹豫前往武汉,坚定地说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长期待在武汉,与那边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斗!”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
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致敬白衣天使! 致敬最美逆行者! 致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人!
第 4 页 共 4 页

推荐访问:你知道 白衣天使 抗击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故事? 你知道抗击新冠状病毒哪些白衣天使的故事? 关于白衣天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